摘要:犢牛在斷奶階段,很容易受到諸多應激因素的影響,降低身體適應能力和胃腸道消化能力嚴重下降,威脅到犢牛健康生長發育。作為飼養管理人員,應該認識到斷奶階段是犢牛應激反應高發期,要嚴格落實科學養殖管理工作制度,確保養殖管理措施得到真正落實以滿足犢牛的生長發育所需各類營養,為高產穩產奠定堅實基礎。本文主要結合實際工作經驗探討了犢牛斷奶期的影響因素,并提出了犢牛斷奶的飼養管理要點,希望通過研究對廣大同行有所幫助。
關鍵詞:犢牛斷奶;影響因素;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犢牛作為養殖場的重要生產資源,在飼養管理過程中積極推廣應用早期斷奶技術能夠充分發揮犢牛階段生長速度較快、飼料利用率較高的特征,確保在較短時間內達到出場要求,為提高優質牛肉的產量和品質奠定堅實基礎。盡管現階段規模化牛養殖產業不斷向前發展,但是現階段仍然以中小規模養殖為主,肉牛的生長發育速度較為緩慢,犢牛的養殖周期較長,斷奶時間選擇不當,斷奶處理過程中經常會受到諸多應激因素影響,導致犢牛出現嚴重的疾病,降低犢牛的成活率,針對這一現狀就需要認真做好斷奶犢牛的針對性管理工作,確保早發現早處理,充分發揮犢牛的生產潛力,為高產穩產奠定堅實基礎。
1 犢牛的生理特點
犢牛的生理學特征與成年牛有很大區別,新生犢牛的各種器官發育尚不完全,機體的體溫調節能力很弱,對外部惡劣的環境溫度非常敏感,消化器官發育尚不完全,瘤胃的體積和重量都非常小。隨著犢牛的生長,瘤胃也會不斷地長大,到了三月齡的時候,瘤胃就會快速地發育起來,到了六月齡的時候,它的前三個胃的體積就已經達到了全胃的70%。除此之外,犢牛的瘤胃的消化功能也很弱,胃液分泌也很少,還沒有形成微生物菌群,胃尚不具備良好的消化功能,所以它不能消化植物性飼料。此外,新生犢牛和斷奶犢牛沒有先天的免疫力,在胚胎時期免疫分子不能通過臍帶進入體內,而且新生犢牛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其對疾病的抵抗力很低,容易被各種病菌感染致病而死亡。另外,由于犢牛的生長速度很快,所以在培育過程中應針對犢牛的一系列發育特性進行科學規范管理。
2 犢牛斷奶期的影響因素
2.1 營養因素
犢牛在進行斷奶處理過程中,會逐漸由以乳汁供給為主的營養來源向以植物性飼料供給為主的營養來源轉變,在這個階段如果營養過渡不到位,就不能夠滿足犢牛的生長發育所需營養,將會嚴重影響到犢牛的正常消化功能,引發胃腸道出現異常蠕動,不能夠很好地消化利用各種植物性飼料,降低對植物性飼料的適應能力,導致犢牛生長發育不良,斷奶失敗,同時還很容易誘發多種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生流行,嚴重威脅到犢牛的正常生長和正常增重,甚至在短時間內會導致大量的犢牛發病死亡[1]。
2.2 體重因素
近年來,隨著肉牛養殖業不斷向著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養殖密度呈現出逐漸增加的態勢。繁殖母牛作為養殖場的重要生產資料,提高母牛的生產利用年限、情期受胎率對擴大養殖規模有著很大的幫助。當前隨著同期發情技術、人工授精技術的進一步推廣和應用,母牛的受胎率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2]。很多養殖戶為了切實縮短母牛的發情周期,都在積極推廣應用早期斷奶技術。很多養殖戶在進行早期斷奶處理過程中,并不能夠考量犢牛的體重達標情況,只是機械性地模仿其他養殖場的斷奶標準。當犢牛生長到一定年齡之后,在沒有充分考量犢牛增重情況的前提下,對所有的犢牛統一進行斷奶處理,由于很多犢牛的體重不達標,直接影響到機體臟器器官的正常生長發育,不能夠很好地消化利用飼料當中的營養物質,最終造成斷奶失敗,犢牛生長發育不良。
2.3 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是影響犢牛斷奶成功率的最主要的因素。從當前養殖場的繁殖計劃來講,主要以冬春季節生產犢牛為主,犢牛生長一段時間再進行斷奶處理,犢牛斷奶時期正好趕上春季向夏季過渡時間這個時期,外界溫度忽高忽低,應激因素相對較多,如果不做好環境的有效調控,勢必會因為環境突變對犢牛的生長發育造成不良影響[3]。尤其是在犢牛斷奶初期階段,由于乳汁供給被切斷,主要以投喂植物性飼料為主,這個時期會對犢牛的消化系統造成嚴重的應激刺激,如果不注重做好圈舍的溫度、濕度、環境衛生調控,糞便長時間堆積,分群不合理,大量牛群在同一個圈舍當中混合養殖,超過了環境的承載能力,就會因為環境突變對犢牛產生嚴重的環境應激。
3 犢牛斷奶飼養管理要點
3.1 初生犢牛的看護
1)清理鼻腔,以保證通氣。犢牛生下來后,要先清理犢牛的口鼻,以保證犢牛能正常呼吸。假如不能呼吸,可以將犢牛倒立起來,控制數秒讓鼻腔內的黏液排出,然后將犢牛放在地上,輪流按壓、松開犢牛的胸腔,做人工呼吸。還可以用一根麥稈或者一根手指去抓它的鼻子,以刺激它的呼吸。
2)對臍靜脈進行滅菌。通常情況下,犢牛臍帶不能超過10 cm(6~10 cm),如果臍帶太長,可以用經過消毒的剪刀將其剪到10 cm以下[4]。將臍帶中的血全部擠出后,再將其浸入10%碘酊進行滅菌。做完這一流程后,將犢牛的體液擦拭干凈,稱量并編號,然后將它們放到牛欄中,分開喂養。
3)喂食初乳。由于初乳中含有豐富的免疫球蛋白,犢牛不能從胎盤中攝取,需要從初乳中獲取抗體,形成被動免疫。所以出生犢牛應該在舒適的環境溫度下,在出生2 h之內分多次給它喂食3~4 kg的38 ℃高質量初乳。當犢牛進食不足時,可以用一個清潔、衛生的喂奶器給犢牛喂奶。出生3 d內以母乳喂養為主,3 d后逐漸過渡至正常母乳喂養。對初乳的品質的要求干奶日在60 d以上,并且是正常生產的,不會變得稀薄,不會變成水樣,沒有乳腺炎,也沒有血奶。可以用初乳測定儀進行檢查,這是一種簡單、快速的檢查方式。對于不符合初乳質量的母牛所產的犢牛,可以用冷凍初乳來代替,把平時的剩余的優質初乳放入冰箱中;使用的時候在50 ℃的水浴中加熱到溫度為38±1 ℃后,再進行灌服。
3.2 開食飼料喂養
40日齡犢牛可以逐步開始采食和飼料訓練。為了使犢牛能盡早地適應采食植物飼料,可以將飼料摻在牛乳中,誘導犢牛吃料。早吃料對犢牛瘤胃的生長有促進作用,應以精飼料為主,以粗飼料為輔以逐步過渡的方式來實現。在90日齡前犢牛以開食飼料為主;在90~120日齡時,除用犢牛開食飼料外,輔以犢牛拌和粗飼料,每日可喂飼高質量紫花苜蓿0.5 kg。120日齡后,犢牛開食料及混合料為1.5 kg,日飼高質量紫花苜蓿1 kg,泌乳期TMR飼料5 kg[5]。哺乳期間,禁止用發酵的青貯飼料喂養。
3.3 斷奶
自36日齡起,繼續減乳,加大喂料,以減輕應激刺激,為斷奶做好充分的準備。對35日齡的犢牛進行了開飼試驗。在3個月內,食料日采食量超過1 kg,才能為40日齡的斷奶做好準備。如果37日齡時哺乳期食料日采食量仍達不到1 kg,則需降低哺乳次數,以促進采食量的增加。犢牛每天開食料日采食超過1 kg后,可逐漸降低液體乳粉用量,逐漸實現斷奶。大約40 d后,完全切斷乳汁,但要避免在惡劣氣候或溫度突變時斷奶,還確保在斷奶期間可以及時補充干凈的飲用水。在斷奶后,獨自喂養大約一個星期然后移到一個小圈舍里,逐步適應群體的生活。
3.4 日常管理
1)衛生。犢牛島每日清掃,以確保干凈、干爽,一周兩次用0.1%過氧乙酸溶液給犢牛消毒。將犢牛遷往其他牛場后,先將犢牛島完全清掃一遍,再用2%氫氧化鈉溶液進行滅菌消毒,并使犢牛島空欄7~10 d后自然風干。喂食用具徹底清潔之后,使用0.1%過氧乙酸溶液,或者0.1%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浸潤消毒。
2)檢查身體狀況。健康的犢牛一般精神狀態良好、活潑好動、采食欲望旺盛,而精神萎靡不振、驅趕不走、沒有胃口等特征都是一種不健康的信號。3次/d,分別對犢牛進行投喂量、采食量、排泄量的測定,并做好個體健康/診療檔案記錄。一般的犢牛,體溫一般在38.5~39.2 ℃之間,當犢牛出現萎靡不振、鼻鏡干燥、喜飲水而采食量減少時,應當給它量體溫,如果超過40.5 ℃則需進一步診療。
3)飲水。剛出生的犢牛就能飲水了,一般情況下,在哺乳結束后的1 h內,用已消毒的水桶裝上適量的30~35 ℃熱水給犢牛喝。剛飲水的時候,要對犢牛的飲水量進行嚴格的限制,待犢牛逐步適應后才能自由地飲水。每一次喂食之前,要對奶盆清潔、消毒、干燥。每年的2月底到12月初可飲用潔凈的自來水,為了避免引起犢牛的冷應激,冬天的時候要把自來水加熱到35 ℃。
4)去角。通常健康犢牛的去角期是在2周齡左右。去角的方法有很多,通常是用電烙法。電烙后要注意觀察傷口情況,必要時可以涂抹碘附以避免傷口感染。
4 結語
綜上所述,犢牛在斷奶處理過程中,如果斷奶時機選擇不當,把握不科學,將會嚴重影響到牛群的后續生長發育。通過科學有效的養殖管理和合理的飼料搭配,能夠促進牛群的健康生長,維持良好的胃腸道環境,有效提高對飼料的消化利用率,增強身體抵抗能力,降低犢牛階段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保障斷奶成功,提升增重效益,保障犢牛能夠平穩地度過斷奶應急高峰期,為養殖場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
參考文獻:
[1] 吳靜靜,張志軍,王文奇.犢牛早期斷奶營養調控技術的研究進展[J].養殖與飼料,2021,20(9):79-82.
[2] 趙會利,曹玉鳳,高艷霞,等.緩解犢牛斷奶應激的營養調控技術措施[J].中國畜牧雜志,2011,47(24):38-44.
[3] 呂玉玲,周玉香.早期斷奶應激對犢牛小腸主動吸收的影響[J].畜禽業,2009(2):12-13.
[4] 高艷霞,仁瑞清,李建國,等.斷奶應激對犢牛血液生化、免疫和內分泌的影響[J].中國獸醫學報,2014,34(8):1294-1299.
[5] 張千,羅靜,李飛,等.斷奶應激影響犢牛免疫功能的Meta分析[J].動物營養學報,2019(1):17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