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布魯氏菌病作為一種由布魯氏菌導致的人畜共患病。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大流行,并呈現上升趨勢,嚴重威脅我國牛羊畜牧業的發展。因此,養殖者需要對布魯氏菌病有全方位的了解,才可以有效預防該病的發生。本文從布魯氏菌病的流行病學特點、臨床癥狀、致病機制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進行綜述,希望可以為養殖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布魯氏菌病;流行病學;臨床癥狀;致病機制,防控措施
1 概述
布魯氏菌病是一種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分布的常見的人畜共患病,其病原體主要是布魯氏菌。布魯氏菌是一種兼性細胞內寄生的細菌,它會通過黏附、定植、侵襲和消退四個步驟在巨噬細胞中繁殖,導致動物機體出現慢性的炎癥。目前為止,羊種布魯氏菌和牛種布魯氏菌是目前被報道的傳染性最強的兩個常見的布魯氏菌屬種。布魯氏菌病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對畜牧業的發展構成了巨大威脅,嚴重制約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規定,布魯氏菌病是一種規定必須上報的人畜共患病,必須在當地獸醫確診后24 h內向當地衛生健康委員會或畜牧部門通報。
我國常見的致病能力較強的是羊種布魯氏菌,尤其是對生活在牧區的牧民健康的危害是不容忽視的。研究表明,獸醫、養殖戶、屠宰商和動物產品加工商感染布魯氏菌的風險性最大[1]。與患病動物接觸越頻繁,感染布魯氏菌病的幾率越高,盡管人間很少會發生橫向的傳播,但在《職業病分類和目錄》中,布魯氏菌病是一種被認為由生物因素導致的職業病。布魯氏菌感染的最初癥狀類似于感冒,但往往比較容易被忽視,一旦延誤治療后,它會變成一種慢性疾病,損害人體多個器官。即使治愈了,也會長期攜帶布魯氏菌,而且該病復發率非常高??梢姡剪斒暇粌H嚴重危害牲畜和人類的健康,也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布魯氏菌病的防治和凈化,不僅是牛羊養殖業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是全人類的共同目標。
2 流行病學
傳染源:病畜和感染動物是布魯氏菌病的主要傳染源。布魯氏菌可以在多種動物體內存活,羊、牛、豬是主要的攜帶宿主。大多數類型的布魯氏菌都會對人類和動物的健康構成威脅。病畜的各種排泄物和分泌物均能夠釋放大量的布魯氏菌,例如尿液、糞便、乳汁、精液等,尤其是雌性動物流產后排出的死胎和胎衣,不僅病原菌含量極高,還會導致周圍的用具、飼料以及土壤等被污染,健康的動物或人類如果接觸了被布魯氏菌污染的物品時,都可能會感染布魯氏菌。動物感染布魯氏菌病后,可能不會發病,但是處于隱性感染狀態的患病動物更容易長期甚至終生攜帶病原菌,不斷向外界排出布魯氏菌,這種無形的感染源對動物的健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傳播途徑:布魯氏菌病的傳播途徑極為廣泛,以消化道途徑和破損的黏膜途徑為主。病畜排出的病原菌污染飼料和飲水后,被健康家畜食用后會通過消化道感染。如果人類食用沒煮熟的帶有細菌的肉類和奶制品,也會被感染。布魯氏菌還容易產生氣溶膠,通過氣溶膠的形式傳播,并通過呼吸道感染動物和人類。人感染布魯氏菌病一般來自動物和環境,人間的水平傳播病例極少。
易感動物和人群:生殖系統最容易受到布魯氏菌的威脅,因此雌性動物的感染率較高,幼畜對布魯氏菌病有一定的抵抗力。老齡動物對布魯氏菌具有一定的抵抗力,感染的幾率略低。反芻動物比其他牲畜更容易感染布魯氏菌,人類感染布魯氏菌病絕大多數是由于與動物密切接觸引起的。假如養殖場人員防護沒有做好,消毒措施不嚴格,一旦接觸到病畜排出的菌,就很容易感染布魯氏菌病。
布魯氏菌病造成的影響和危害比較廣泛。全球每年新確診布魯氏菌病患者約50萬,被世界衛生組織稱為“再度肆虐”的傳染病[2]。全球約有170多個國家(地區)報告過人間感染布魯氏菌病的疫情,疫情遍及亞洲、美洲、地中海盆地、中東、非洲、加勒比等五大洲。目前,英國、日本、海峽群島、挪威、芬蘭等14個國家已經向世界宣布布魯氏菌病已在他們國家被根除,然而,隨著國際貿易和國際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布魯氏菌病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有死灰復燃之勢,對一些發達國家也構成巨大威脅。
我國的布魯氏菌病呈現出靜止流行和交替流行的特點。1950、1960年代,我國布魯氏菌病疫情比較嚴重;1970年代和1980年代,布魯氏菌病流行總體處于穩定期;20世紀90年代后期,布魯氏菌病疫情再次出現,有逐漸恢復的趨勢。進入21世紀后,中國出現反彈期,在全國范圍內呈現規模傳播和流行。2014年,我國人畜布魯氏菌病疫情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近年來,我國布魯氏菌病疫情頻發,全國共有31個省市出現過人感染布魯氏菌的疫情[3]。布魯氏菌病疫情的發展,不僅給我國牛羊養殖業的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同時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3 臨床診斷
動物感染布魯氏菌后,雌性動物表現為流產、乳腺炎、產奶量下降等,雄性動物表現出睪丸炎等,生產性能顯著下降。人類感染布魯氏菌病的主要臨床癥狀是發熱、出汗、乏力和多關節疼痛。呼吸系統癥狀主要表現為咳嗽、肺氣腫、支氣管炎、大葉性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易與其他原因引起的其他呼吸道疾病相混淆而被忽視,急性期一旦確診,預后通常良好。隨著人類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日常飲食中肉、蛋、奶的比例越來越高,使消化道逐漸成為感染布魯氏菌的重要途徑之一。生殖系統是布魯氏菌最常侵害的靶器官之一,男性患者主要表現為睪丸炎和附睪炎。女性患者常出現流產、不孕等癥狀,其對生殖系統的損害大多是不可逆的。
4 致病機制
布魯氏菌從黏膜、消化道等途徑進入機體后,首先侵染的是吞噬細胞,這個過程中有部分被吞噬的細菌被消滅,存活的細菌繼續到達附近的淋巴結,在那里生長繁殖,導致局部的感染。此后布魯氏菌繼續增殖,破壞淋巴結屏障,進入血液循環,導致菌血癥,此時機體會出現發燒等典型癥狀。隨后布魯氏菌沿著血液循環侵襲身體的各個器官。此時血液中的細菌會減少,身體的發熱癥狀會消退。但當體內的細菌增殖到一定數量時,又會重新進入血液參與循環,身體又會出現發熱的表現。這種方式會導致布魯氏菌病反復的復發,從而使布魯氏菌病最終演變成慢性感染。懷孕子宮的內環境非常適合布魯氏菌的生長繁殖,所以雌性動物更易受到感染。布魯氏菌的分泌物能夠破壞掉母體和胎兒之間的聯系,導致胎兒停止發育直至死亡,雌性動物最終流產。因此,布魯氏菌病的病程較長,不易治愈,且易復發。
5 防控措施
5.1 改善養殖環境
良好的養殖環境是防治各種疾病的基礎。采用發酵床養殖技術,開展自動刮糞板代替人工清糞,可有效改善養殖環境。中小牛羊場和散養農戶要提高飼養管理水平,注意環境衛生,盡可能為牛羊創造良好的養殖條件。
5.2 嚴格消毒措施
組織養殖場人員認真學習消毒制度,安排專人負責各項消毒措施的落實和記錄。養殖場入口處以及生產區出入口均設置消毒室。安裝各類消毒設備,保證手部的消毒正常使用。一旦發現患病的牛羊,及時撲殺后應對整個養殖場進行徹底消毒,對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養牛場一旦發生疫情,要對周邊養牛場進行消毒,增加消毒頻率,嚴格人員防護。
5.3 嚴控引進
建議牛羊場自繁自養。如果需要引種,則需要嚴格控制。如果觀察到牛羊有異常情況,例如精神狀態不好,交易中疑似生病,建議不要購買。對布魯氏菌病檢測呈陽性的牛羊,不得收購,從源頭上杜絕“布病”流入。新引進的牛羊必須放在隔離區觀察30 d以上,多次采樣進行檢測,確保在與健康的牛羊一起飼養之前,所有的結果都是陰性的。
5.4 加強檢驗檢疫
積極配合當地畜牧獸醫部門對牛羊“布病”開展的監測,布魯氏菌病檢測至少每六個月一次,以便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如果發現牛羊出現流產、咳嗽、哮喘等異常情況,及時通知當地畜牧獸醫部門進行實驗室檢測。建立檔案標識和追溯制度,牛羊運輸必須嚴格遵守檢疫審批程序,出具相關證明,并做好詳細記錄。
5.5 及時隔離淘汰
按時進行牛羊“布病”的監測,如果發現陽性患畜,及時上報并第一時間進行隔離,禁止擅自出售、屠宰,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對患畜的撲殺和無害化處理工作。同組檢測結果為陰性的牛羊必須隔離觀察至少45 d,并進行多次檢測,徹底切斷布魯氏菌病的傳播途徑。
5.6 做好自我防護
提高養殖戶的安全生產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有效控制和預防高危人群與奶牛“交叉感染”。工作人員必須按照嚴格的著裝要求著裝,尤其是在產犢期間,嚴禁徒手接觸流產產品和患病動物。
參考文獻:
[1] 趙子欣,吳健皓,閉璟珊,等.一起山羊布魯氏菌病疫情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動物檢疫,2022,39(11):45-48.
[2] 江姍,李鵬宇,黃瑛.云南部分地區布魯氏菌病流行病學分析[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22,43(10):43-48.
[3] 耿好.布魯菌vir9蛋白間接ELISA方法建立及2021年山東省牛布魯菌病流行病學調查[D].山東農業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