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溯起來,我國古代雖然沒有作為軍事術語的戰略,但是這并不代表我國古代沒有戰略思想的存在。誕生于公元前500多年的《孫子兵法》(亦稱《孫子》),便是全世界最古老也最偉大的戰略著作,所用“兵”“謀”“計”等都是具有戰略含義的。如今,《孫子兵法》的思想和理念更是被廣泛應用于世界各地的各個領域,尤其在西方國家,其影響力日益顯著。就在近日舉行的北京香山論壇上,這部古老的軍事經典成為熱議話題。
孫子所處的時代,是從春秋到戰國的轉型期。原有的晉楚二元體系逐漸瓦解成為多元體系。北面三家分晉,建立3個新國;南面也由于吳越的興起,引發不斷的戰爭。社會大轉型時期,也是出現偉大戰略思想家的時期。馮友蘭先生對《孫子兵法》的評價:“它是古代一部優秀的兵書,也是一部出色的哲學著作。”誠如法國陸軍上將、戰略家博弗爾所說:“戰略就是思想方法”,“戰略也像所有一切人事一樣,其中的支配和導引力量必須是理想,而那也就是把我們帶入哲學的境界”。以色列戰略學者克里費德說:“在所有一切的戰爭研究著作中,《孫子兵法》是最好的,而克萊塞維茨的《戰爭論》則只能屈居第二。”《孫子兵法》雖然很簡短,卻包含了極深的哲學思想,其所能應用的范圍并不僅僅局限于戰爭,可以推廣到任何需要制定戰略的領域。
《孫子兵法·始計篇》為十三篇之首,居領導全書的地位。《始計篇》開宗明義:“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明確戰略的重大決策,首先是對戰爭要保持極端慎重的態度,而不是輕易發動戰爭。“慎戰”是對待戰爭的謹慎態度,是面對戰爭風險時強大的心理準備與精密的國力評估、規劃。在審慎考慮的同時,還要精密的計算、計劃、分析和評估戰爭。“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孫子從5個方面考察國家權力的強弱:第一,考察“領導人”,“主孰有道?”;第二,考察“將”,“將孰有能?”;第三,考察“天時”;第四,考察“地利”,“天地孰得?”;第五,考察“法度”(曲制、官道、主用,有關國防的一切法令規章和管理系統),“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始計”之“計”,是在計算基礎上的計劃、分析、評估。有關國家大事的決策必須在太廟中進行,所以,孫子又將此稱為“廟算”。“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意思是說未開戰而在廟算中就認為會勝利的,是因為具備的制勝條件多;未開戰而在廟算中就認為不能勝利的,是具備的制勝條件少。具備制勝條件多就勝,少就不勝,何況一個制勝條件也不具備的呢?我從這些對比分析來看,勝負的情形就得出來了!所謂“多算”即精密計算,“少算”即粗略計算。只有精密計算之后的敵我態勢比較才有意義,如果在粗略計算之下獲勝,很可能這種表面的勝會變成實質上的不勝。“廟算”即戰前的純凈評估(美國國防部所用的名詞,所謂純凈“net”,即把敵我雙方的權力作一比較而獲得的優劣結果)。

《孫子兵法》第二篇為《作戰篇》。明代何守法說:“雖曰作戰,而所載乃完車馬、利器械、運糧草、約費用者”,“亦以行師必先備乎此,而后可作而用之耳。”可見,這里的“作戰”是“備戰”之意。中國戰略家是全世界最早關注戰爭與經濟之間存在密切關系的。孫子在首篇國力評估之后,優先考慮經濟因素,并將這個問題放在全書第二篇。《作戰篇》一開始,孫子就引述了一連串的數據來說明戰爭對國家財力和資源所造成的巨大消耗,其結語則為:“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有了這樣的科學分析為根據,孫子說:“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把軍隊暴露在國外時間過久,就必然“國用不足”,即財政入不敷出,赤字嚴重。過去常有人說,美國西點軍校重視《孫子兵法》,甚至美軍打海灣戰爭時,還人手一本《孫子兵法》,看來他們是沒讀懂啊!
《孫子兵法》第三篇《謀攻篇》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把“全”與“破”的原則,從最高的國家戰略層次一直講到最低的戰斗層次。所謂“全”,即完整而無任何損毀;所謂“破”,即造成無可避免的損毀;所謂“戰”,即使用武力。孫子所言,不使用武力而能讓敵方屈服者為上策,但若還須使用武力,即使百戰百勝,也不能算作最好的,只能是次好,戰爭的雙方都必然遭受到損失。
孫子主張慎戰,反對久戰,更希望不戰,但不非攻。
《謀攻篇》曰:“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戰略家的觀點是必須采取攻擊行動,才能達到積極目的。但是,攻擊行動并不一定要使用武力,也不一定要采用戰爭的形式,不戰也能屈人之兵。自孫子之后2000多年,才有博弗爾創造了與孫子比較接近的所謂“間接戰略”,即盡可能使用非軍事手段來追求國家利益。
《孫子兵法》十三篇,是一部具有完整思想體系的著作,全書大致可分為4個部分:第一篇至第三篇為第一部分,是關于大戰略的問題;第四篇至第六篇為第二部分,討論的是作戰問題;第七篇至第十二篇為第三部分,講戰術、后勤、地理、技術等方面的問題;第十三篇(《用間篇》)講情報方面的問題。這十三篇以計劃為起點,以情報為終點,而終點之情報又是起點之計劃的基礎,整體連貫,首尾相接,猶如恒山(常山)之蛇。十三篇所討論的內容都提升到戰略層面,本文限于篇幅,僅就前三篇所涉及的大戰略問題略作發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