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來,農產品質量與安全問題都是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因為其直接關系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因此,需要有效解決農產品安全監管方面存在的各種問題,完善農產品安全監管法律制度,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綜合質量,這也是當前一項亟需解決的重要任務。本文重點分析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各種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合理的改善意見,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解決建議
DOI:10.12433/zgkjtz.20232628
對農產品質量進行評價時,主要評價內容包含規格、級別、品質、對環境和人體產生危害的水平級別等。食品作為民之根本,只有在充分具備質量安全的前提下,才可令食物的味道、營養等更有保證。而食品質量的主要決定因素則是食品安全,因此,應重視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深入研究。
一、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性
一是有助于保護環境與資源,推動農業可持續健康發展,逐漸摸索出一條適合生產與保護環境相結合的新道路,積極引導農業生產方式的良好變革,開發安全農產品,有助于保護農村生態環境與合理利用土地資源。
二是有助于實行標準化生產,促使農產品質量水平提升,有效滿足城鄉居民對高質量食品日漸增長的需求。依照優勢農產品區域分布將標準化與規范化的生產作為基礎條件,將農民組織起來進行市場所需的優質安全農產品的生產工作,這也是新時期農業與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現如今,綠色食物、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等已經建立起了一套相對系統、完整的標準體系,可有效實現“從土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
三是實現生產領域拓展,將產業鏈條有效拉長,積極推動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堅持將創新的制度設計作為核心的安全農產品生產與認證管理,一直都是農業朝著深度與廣度發展的有效載體。通過產品認證的方式,可促使產業上下游的利益聯結機制更為密切化,使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與農業整體素質水平得到充分提升,繼而實現基地與企業、企業與市場之間的關聯,將產業鏈條有效拉長,繼而充分推動農業增收,增加農民收入。基于此,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農產品質量始終都是有效抓手。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一)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
一是質量安全狀況參差不齊。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首先是產業化規模數量有限,食用農產品企業多數都是規模相對較小的家庭養殖場與種植廠,產業化規模也相對較小,分散、細小的經營生產養殖方式相對傳統落后。其次是產品的附加值相對較低。食用農產品多為初級農產品或中低端農產品,精深加工以及附加值較高的產品數量有限,抵御國際市場風險的能力也相對較差。再次是出口品牌優勢相對較弱。一些出口的農產品雖然在國內具備一定優勢,但在國際市場中卻并未產生任何影響。最后是質量管理水平較差。食用農產品企業多數是家庭式和作坊式的傳統管理模式,多數企業并未建立質量管理體系,或質量管理體系執行不到位,企業未有效節省成本,也會忽視引進與招聘專業化能力較強的人才,或本身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專業人才流失的問題,企業質量管理水平比較差,對標國際化的生產與管理標準存在較大差距。
二是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效果一般。具體表現之一是分類管理與信用管理形式與效果無法形成正比關系。檢驗檢疫信用管理與其他部門的數據交換和對接缺乏完善的檢驗檢疫,信用管理數據并未被充分納入大數據,數據的共享互認還未得到有效實現。在檢驗檢疫信用管理數據采集方面,多使用采集企業在稅務工商等部門的信用數據作為信用等級評價的重要依據,但其他部門的信用管理或認定方面卻并未使用檢驗檢疫的信用數據,對企業約束作用相對較弱。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成因
一是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及信用體系聯系弱。從專業的調查研究分析可知,我國農產品質量及安全追溯工作始終處于不成熟的狀態,且法律支撐不夠完善。現如今,放心農產品追溯系統地區中,普遍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首先,管理對象單純地局限在以放心農產品基地為主的規模化生產主體上,部分養殖戶并未形成追溯條件,因而無法開展追溯工作。其次,城市信用體系建設不夠成熟。農產品生產主體的經營信息,在企業征信管理中并未體現,一些未達到合格要求的企業及農戶,一般僅需對其處以在農業系統中公示的處罰,總體的失信懲戒力度相對薄弱。
二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體系不夠完善。現如今,各地區的農業執法資源不夠集中,系統專業知識相對不足,執法能力很難保證,涉農區的綜合執法改革也正處于持續推進狀態,體系不夠健全。
三是工作經費投入不足。農產品質量安全經驗檢測、監管等各項工作得以順暢推行,主要是因為工作經費相對充足。但是經深入調查研究分析發現,目前仍有不少地區并未充分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驗檢測經費等,更未將其納入本級財政預算。還有一種情況是財政預算和具體的工作需求之間有明顯差距,致使農場品質量安全監管與檢測工作資金之間存在較大缺口,無法保證該項工作持續、有效開展。
三、農產品質量安全優化建議
(一)深入宣傳
相關部門應積極開展各方面的活動,利用正面典型、反面案例的梳理警示等正反對比的方式,逐漸增強對質量安全的宣傳教育,促使全社會逐漸樹立“質量興衰,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利用道德講堂活動進行質量安全誠信教育,讓誠信企業現身說法,令企業人員充分意識到食品安全質量安全涉及的是誠信與道德方面的問題,利用道德引導促使企業從根本上轉變質量安全的生產觀念,繼而注重開展普法教育,積極引導企業利用法治思維開展生產經營,履行好法律規定的責任與義務。同時,重視向消費人員普及質量安全管理的相關知識,印發和應用質量安全管理宣傳冊,促使消費人員鑒別假冒偽劣產品,以此提升消費人員的質量安全意識、鑒別能力與自我保護能力。
(二)培訓人才,創新農業科技
首先,在質量安全管理工作中,人才是重點。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專業性的要求相對較高,從政府部門的角度來說,需重視質量安全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引導其了解與熟悉各種專業規則與管理。從長遠來說,質量安全管理更需要專業與復合化人才,專業化的干部隊伍可有效提升質量管理效率與水平。從企業來說,需要企業管理人員熟悉專業規則,形成專業化的人才隊伍,實現企業安全質量管理規范,提升質量安全內控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增加高層次專業人才的引進力度。仔細、深入地分析人才結構,依照食用農產品發展趨勢,精確摸索專業人才缺口。同時,加大對現有人才的培訓力度,對于部門現有人員經驗不足、閱歷不夠的問題,可以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安排人員到省內其他單位掛職,或請其他專業人員傳授經驗,彌補知識空白、經驗盲區與能力弱項,以此來最大限度地調動現有人才的積極創造性,重視其知識更新與能力拓展。
其次,積極推動農業科技發展進步。一為形成穩定增長的農業科技投入機制,最大限度地展現政府在農業科技投入方面的積極效用,展現財政支出與補貼力度,推動農業基礎朝著公益性、前沿性的方向持續發展,關注農業金融領域,積極摸索財政補貼、投資參股、無償資助、以物代資等長效的投入獎勵機制,促使城市工商資本、金融資本等與三農加強聯系,充分整合各類投入,提高資金的實際管理及監督效用,保證資金的使用效率及水平。二為依法創新,重視道德倫理。在目前法治時代,科技發展水平持續創新發展,但也不可超過安全底線,需在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開展各項技術創新研究工作,基于道德約束促使技術發展創新與生命規律相契合,為人們的幸福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三是展現科技創新關鍵點。完善企業為主、商業育種機制,加強與高水平科研單位、高校之間的交流、互動,逐漸培養出更多的新型品種,做好育種機制與模式、種業交易系統轉型升級等工作。同時,完善農業基礎研究和前沿科技研究,有效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做好節本降耗、農業生態修復等諸多工作,在現代農業科技發展中形成一定的優勢,深入進行標準、檢驗檢測等各類理論分析研究,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技術的創新。
(三)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
首先,加強對農產品安全工作的指導。形成高水平、專業化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領導類機制,農產品安全質量首要負責人的重擔需落在各級黨政主要領導肩上,明確各領導班子成員的責任,積極推動質量安全工作高效順利開展。其次,完善重點工作的考核、督辦工作。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規劃、年度重點工作的合理安置等工作,創建完善、健全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給予充足的人員、經費、設施設備等保障,妥善處理食品安全突發事件,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評議、考核等各項活動。最后,充分強化市、區、鎮街三級監管體系。從地方黨政部門的角度來說,要形成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機構的科學、合理設置,實現資源配置工作的充分優化,確定崗位人員的編制,在完善監管經費保障機制的同時,實現市區鎮監管機構的大規模覆蓋,有效聯動檢測、執法、科技等相關隊伍。
(四)加強監督工作
一是有效實現農業的標準化生產,促使產業素質水平得到提升,令產品質量安全規范化的管理工作得以落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綜合水平。合理修訂農業地方標準,提升農業生產標準化水平,促使農產品建設成果得到有效鞏固,實現種養業規模化、規范化發展及經營全覆蓋。
二是完善監管能力建設的相關工作,提升全省的監管水平。形成良好的年度監管工作方案,促使目標任務明確化,令農產品、農業投入品監管工作更加嚴格細致,使監測能力建設及管理水準得到提升,完善區級監測站的相關認證及追溯體系,引導農產品主體始終堅持自身的主體責任,使聯合懲戒的信用約束機制更為完善、健全,建立良好的信用體系。
三是強化監測預警、應急處置類工作,提升風險防范水平,推動風險評估完善發展。基于重點產品及區域,做好風險監測的相關工作,及時干預諸多潛在的風險與隱患,依法處置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優化反應機制,提高輿論監督、應對等方面的能力,及時回應社會熱點,做好事態擴大及蔓延的控制工作。
(五)充分落實本區域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主體責任
積極推動、組織本區域生產經營企業,將農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充分落實到位。具體可從如下方面進行:一是在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開展農業生產活動。基于法規及農產品生產標準完善生產經營類活動,使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有效保證,在誠信自律的基礎上,接受來自社會的監督,切實承擔起社會責任。二是規范化地使用農業投入品,尤其是農藥、肥料等的投入,嚴格執行農業投入品的安全監管,禁止劇毒、高毒農藥等用于農業生產和加工,完善農業投入品的使用記錄。三是有效保證生產水平。積極引入新型技術與品種,規范化地開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等,有效迎合市場的發展需求,從片面化地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發展。四是完善產地準出、產品追溯等工作。規模化生產經營主體,要在行業主管部門的引導下,開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合格證,推動農產品憑證上市工作。
(六)增加項目資金扶持
首先,要充分增加項目經費扶持。利用政府帶動市場的方式,和發改、財政等部門協調起來,多渠道追溯經費投入機制。各級政府也都需要將管理運維費用列入財政預算,促使日常追溯管理工作穩定發展。其次,實現研究工作有效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類工作仍需持續研究創新,不但需要增強包裝標識的各項研究,適當降低技術門檻,還需實現農產品質量追溯技術的創新研究,增強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的信息傳遞、交換等方面的能力。不僅如此,制度法規、標準等層面的研究同樣意義重大,還應充分發揮追溯管理工作的政策指導、技術支撐等方面的作用。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讓廣大人民群眾吃得安全、放心,各級監督部門需嚴格依法治理,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
參考文獻:
[1]楊建輝.不同農產品質量安全規制體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6(02):181.
[2]馬晨.電子商務環境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機制與模式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9(08):124.
[3]王洪麗.吉林省小農戶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行為研究[D].吉林大學,2018(12):149.
[4]程祥芬.基于電商平臺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21(12):75.
[5]劉惠明,王玉琪.直播銷售模式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及法律規制探究[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21,12(08):3387-3391.
[6]鐘德福,艾紅,張良國,陳勝軍.區塊鏈技術及其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應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21,37(19):14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