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以路用性能為控制指標,采用70#、90#基質瀝青替代SBS改性瀝青,擬定4種混合料再生方案,成型相應的再生SBS改性瀝青混合料試件組,通過高溫車轍試驗、低溫小梁彎曲試驗以及水穩定性凍融劈裂試驗,開展基于路用性能的SBS改性瀝青混合料再生方式影響分析。試驗結果表明:隨著RAP摻配比例提升,再生瀝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均顯著變化;方案D對應試件組的低溫抗裂性表現最佳;方案C對應試件組的水穩定性表現最佳;4類再生方案對應的最大RAP摻配比例分別為38.8%、36.5%、44.2%、46.7%。研究成果可為不同應用場景的SBS改性瀝青混合料再生利用提供借鑒。
關鍵詞:SBS改性瀝青;路面再生;路用性能;基質瀝青;級配
中圖分類號:U416.1 A 03 009 3
0 引言
現階段,綠色發展理念在交通工程建設領域得到了深入的貫徹,有利于交通產業的健康發展。我國早期建設的各類高等級公路已處于養護及維修的集中爆發期,常規銑刨重鋪方案可快速有效地提升公路路面質量,但也帶來了較高的建設成本及大量的路面廢料。可以預見瀝青路面再生技術將是當今交通領域的又一研究熱點[1-2],相較于銑刨重鋪方案,可節約大量建設成本,同時實現節能減排。
諸多專家學者已對瀝青混合料路面再生技術進行了一定的探索,主要集中于老化瀝青的化學成分及技術指標變化情況,通常以摻加新瀝青的方法實現再生瀝青混合料的性能恢復。陳靜云、豐曉及陳華鑫等[3-5]利用GPC試驗及紅外光譜試驗對SBS瀝青的老化及再生機理進行了分析,發現其老化過程是由于長期使用過程中的氧化聚合作用,其本質表現為瀝青中4類組分比例的變化,形成不同的化學平衡。甘新立及姚曉光等[6-7]則對瀝青再生劑進行了深入探討,結合摻加新SBS改性瀝青,實現對老化SBS改性瀝青的再生反應,發現摻加新SBS改性瀝青可有效改善老化瀝青的性能指標,同時在對比各項再生劑后推薦了復合再生劑。
綜上所述,現有研究在SBS改性瀝青混合料的再生技術機理及指標改善上已有一定研究基礎,以摻加SBS改性瀝青及新集料的方式實現。但現有研究成果暫未考慮到原材料成本的進一步控制,也未兼顧不同地區對路面材料路用性能的特殊要求。因此,本文以路用性能為控制指標,開展基于路用性能的SBS改性瀝青混合料再生方式影響分析。通過原材料分析,確定再生瀝青混合料級配設計,并采用70#、90#基質瀝青替代SBS改性瀝青,擬定4種混合料再生方式,成型相應再生SBS改性瀝青混合料試件組,開展高溫車轍試驗、低溫小梁彎曲試驗以及水穩定性凍融劈裂試驗,分析路用性能指標,同時通過內插法確定4種再生方式對應的最大RAP摻配比例。研究成果可為不同應用場景的SBS改性瀝青混合料再生利用提供一定的借鑒。
1 原材料分析
1.1 瀝青
1.1.1 SBS改性瀝青
采用與舊瀝青路面粘結材料相同規格的SBS改性瀝青作為試驗材料,其性能指標檢測結果見表1。
1.1.2 基質瀝青
嘗試采用70#、90#基質瀝青替代SBS改性瀝青,其性能指標檢測結果見表2。
1.2 再生劑
試驗選用深圳某公司生產的OP1100復合再生劑。該再生劑具備優良的耐候性及流變特性,黏度適中,常溫條件下呈粘稠性狀。考慮到試驗實施的便利性,可采取預熱方案提升其流動性,但應將預熱溫度控制在80 ℃以下,其性能指標檢測結果見表3。
1.3 RAP料
本文以廣西某公路上面層老化SBS改性瀝青混合料銑刨舊料(RAP料)為研究對象,其級配類別為常見的AC-13瀝青混合料。對RAP料開展抽提試驗,并通過燃燒試驗法進行驗證,得到老化SBS改性瀝青混合料舊料的油石比為4.35%。
通常認為老化的舊料中集料成分基本性狀變化不會很大,在瀝青路面的長期服役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物理細化作用,但其集料性能仍能保持,從而具備一定的材料適用性,與新集料間不會有很大的差異。因而采用原上面層AC-13瀝青混合料的級配設計成果作為再生瀝青混合料的目標合成級配,其合成級配曲線見圖1。
采用摻加SBS改性瀝青及新集料的方式實現舊瀝青混合料的再生,擬定了10%~50%的舊料摻配比例(RAP料/再生料),分別確定不同摻配比例條件下的最佳油石比,見表4。
2 再生方案
為在一定程度上恢復SBS改性瀝青混合料舊路面路用性能,結合工程經驗中常采用的摻加SBS改性瀝青及新集料的再生方式,考慮到原材料成本進一步控制,兼顧不同地區對路面材料路用性能的特殊要求,以路用性能為控制指標,擬定不同舊料再生方式,開展基于路用性能的SBS改性瀝青混合料再生方式影響分析。
通常以針入度指標表征瀝青再生后的性能恢復情況,分析前文原材料檢測中SBS改性瀝青針入度指標為71.0(0.1 mm),70#基質瀝青針入度指標為69.8(0.1 mm),二者較為接近,故擬定4種再生方案如下:
方案A是以90#基質瀝青全部替代SBS改性瀝青,作為新摻配粘結材料摻加。
方案B是采用舊瀝青2倍質量的90#基質瀝青,其余全部為70#基質瀝青。
方案C是采用舊瀝青等質量的90#基質瀝青,其余全部為70#基質瀝青,同時摻加舊瀝青6%質量的復合再生劑。
方案D則是常規的全部摻加SBS改性瀝青的方案。
在上述4種再生方案條件下,按照10%~50%的RAP舊料摻配比例分別制備試件組開展路用性能試驗,進而推導各再生方案對應的最大RAP摻配比例。需要注意的是,根據上述最佳油石比試驗可以發現,當RAP摻配比例為50%時,所需要的新摻配瀝青質量小于舊瀝青的2倍,因而方案B未進行RAP料摻配比例為50%的試件組制備。
3 路用性能分析
以路用性能為控制指標,開展高溫車轍試驗、低溫小梁彎曲試驗以及水穩定性凍融劈裂試驗,分析各組試件路用性能指標變化規律。
采用再生方案A制備的,不同RAP料摻配比例再生SBS改性瀝青混合料試件組的路用性能檢測結果見圖2~4。由圖2~4可以發現:
隨RAP料摻配比例的提升,再生方案A對應的試件組變形量逐步降低,動穩定度呈線性上升趨勢,從864次/mm提升至2 634次/mm,提升了205%。這是由于隨舊料摻配比例提升,再生混合料中舊瀝青含量隨之提升,總體勁度變大,試件的抗車轍變形能力也隨之增強,即RAP舊料摻配比例的提升有助于增強試件的高溫穩定性。
隨RAP料摻配比例的提升,再生方案A對應的最大彎拉應變呈現出先增后降的趨勢,其中當RAP舊料摻配比例為20%時達到峰值3 068 με。而當RAP舊料摻配比例達到50%時,則不再滿足規范要求。這是由于舊瀝青含量過高后,再生瀝青的塑性整體變弱,硬脆性增強,其低溫抗裂性隨之減弱。
與最大彎拉應變檢測結果類似,隨RAP料摻配比例的提升,再生方案A對應的凍融劈裂強度比呈現出先增后降的趨勢。其中當RAP舊料摻配比例為20%時達到峰值89%,這是因為舊瀝青含量過高后,集料和再生瀝青粘結材料的粘附作用逐漸削弱,從而引起水穩定性下降。當其摻量達到40%時,已不再滿足規范75%以下的要求,通過內插法確定再生方案A對應的最大RAP摻配比例為38.8%。
將采用再生方案B、C、D制備的、不同RAP料摻配比例的再生SBS改性瀝青混合料試件組的路用性能檢測結果集中對比分析,分別見圖5~7。
分析圖5可以發現:隨RAP料摻配比例的提升,再生方案B、C、D對應的試件組動穩定度變化趨勢與再生方案A類似,總體均呈現出上升趨勢,且均滿足規范要求的800次/mm以上。其中方案C及方案D的上升趨勢較為明顯,分別從1 126次/mm提升至1 696次/mm、從4 367/mm提升至5 408次/mm,然而方案B的整體提升量較小,隨著摻配比例從10%增至40%,其動穩定度僅增加了200次/mm。同時,橫向對比不同摻配方案間的高溫穩定性差異可以發現,方案D即全部摻加SBS改性瀝青方案的試件組動穩定明顯高于其他方案,這是由于SBS改性瀝青相較于基質瀝青具備更好的粘結能力,試件的抗車轍變形能力也更佳。
分析圖6可以發現:隨RAP料摻配比例的提升,再生方案B、C、D對應的試件組最大彎拉應變變化趨勢呈明顯的負相關關系。其中方案C下降趨勢最為明顯,而方案D的下降趨勢則相對較緩。橫向對比不同摻配方案間的低溫抗裂性差異,總體上呈現為方案D>方案C>方案B。將三者與規范要求的2 300 με標準相對照,當再生方案B對應的試件組RAP舊料摻配比例達到40%后,其最大彎拉應變為2 149 με,不再滿足規范要求,通過內插法確定再生方案B對應的最大RAP摻配比例為36.5%;當再生方案C對應的試件組RAP舊料摻配比例達到50%后,其最大彎拉應變為2 155 με,不再滿足規范要求,通過內插法確定再生方案C對應的最大RAP摻配比例為44.2%。
分析圖7可以發現:隨RAP料摻配比例的提升,再生方案B對應的試件組凍融劈裂強度比變化趨勢呈明顯的負相關關系,而再生方案C、D則呈現先增后降趨勢,其峰值分別為40%舊料摻配比例對應的98%,以及30%舊料摻配比例對應的94%。橫向對比不同摻配方案間的水穩定性差異,總體上呈現為方案C>方案D>方案B。將三者與規范要求的75%凍融劈裂強度比標準相對照,當再生方案D對應的試件組RAP舊料摻配比例達到50%后,其凍融劈裂強度比為72%,不再滿足規范要求,通過內插法確定再生方案D對應的最大RAP摻配比例為46.7%。
4 結語
本文以路用性能為控制指標,開展基于路用性能的SBS改性瀝青混合料再生方式影響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隨著RAP摻配比例提升,各組再生瀝青混合料高溫穩定性均呈正相關趨勢。
(2)SBS改性瀝青相較于基質瀝青具備更好的粘結能力,再生方案D試件的高溫穩定性和低溫抗裂性表現更好。
(3)再生方案C對應試件組的水穩定性表現最佳。
(4)以路用性能指標規范為指導,4類再生方式對應的最大RAP摻配比例分別為38.8%、36.5%、44.2%及46.7%。
參考文獻
[1]姚曉光,王 燕.SBS改性瀝青老化模擬方式研究[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8,27(5):55-60.
[2]張爭奇,張 苛,姚曉光,等.廠拌熱再生技術能耗與排放量化分析[J].江蘇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6(5):615-620.
[3]陳靜云,邱隆亮.SBS改性瀝青老化與再生機理的紅外光譜[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8(5):859-864.
[4]豐 曉,葉 奮,黃 彭.基于瀝青老化的紅外光譜羰基吸光度分析[J].建筑材料學報,2008(3):375-378.
[5]陳華鑫,周 燕,王秉綱.SBS改性瀝青老化后的動態力學性能[J].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9(1):1-5.
[6]甘新立,鄭南翔,紀小平.老化SBS改性瀝青再生性能預估分析[J].江蘇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5(6):715-718.
[7]姚曉光,張萬磊,張爭奇,等.老化SBS改性瀝青二次改性再生工藝及機理研究[J].材料導報,2017,31(24):79-85.
收稿日期:202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