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教育是我國高校的重要教育內容之一,加強思政教育能夠讓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并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如今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技術在很多領域廣泛應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利用互聯網技術輔助教學能提升課程質量,提高課程效率。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線上線下教育的不平衡、核心思想價值觀與主流意識形態之間的矛盾、高校思政改革實踐的可執行性不強等。基于此,本文探討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建立新的思政課教學品牌[1]。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思政課改革
從長遠角度來看,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能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打下基礎,將信息技術融入思政教學,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校思政教師應與時俱進,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思政教學模式,提升思政課質量,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應當遵循的原則
(一)系統性原則
在教學實踐中,知識系統性比較強,很多知識都是相互銜接的,不同知識板塊的內容可以形成一個整體,因此在教學時,教師也應遵循系統性原則,避免知識的割裂。在互聯網背景中,出現了較大的信息洪流,各種信息充斥在互聯網中,在思政教學中,一些教師也正在實行碎片化教學,不注重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連貫性,僅僅講授一些概念性強的內容。因此,學生在理解時也會具有片面性,不能將不同章節的知識串聯起來,會出現一葉障目的問題。因此,思政教師應當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對知識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脈絡,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并將教學改革融入思政教學的各個環節[2]。
(二)主體性原則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應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而是應該掌握主動學習的權利。學生應該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并建立一個新的知識框架。但在傳統教育理念下,學生的主動性未得到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被老師所代替。一般情況下,學生均是按照教師的教學思路學習,失去了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在講課過程中,教師應遵循學生主體性原則,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注重讓學生形成探究意識和主動精神,讓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同時,由于思政課與其他課程不同,思政課的知識點往往較為開放,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因此,在課堂中需要貫徹主體性原則[3]。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面臨的問題
(一)線上和線下教育資源的平衡問題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面臨著許多挑戰,其中線上和線下教育資源不平衡就是一個重要問題。傳統的思政課是以線下課堂的形式出現的,許多教師僅僅注重線下教學資源的挖掘。當講解課程時,教師僅僅讓學習掌握一些理論性的知識,而不重視實踐課程的開發。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有局限性,不利于提升他們的思政能力。在互聯網平臺中,線上教育資源的獲取也變得日益重要。線上教育資源能夠對線下資源進行補充,注重學習的實踐性和知識的延伸。學生在線上能夠自由獲取教學資源,并加強自主學習。但目前許多學校對此類資源的課程開發不夠,尤其不能根據學校的思政課實際情況挖掘出有特色的資源,導致資源失衡。
(二)主流意識形態與社會價值觀之間的矛盾
目前高校的不少思政課面臨一些阻力,其中一項就是主流意識形態與社會價值觀之間的矛盾。當前許多思政課的目標是要堅定學生的政治信仰和對我國當前發展道路的認同。但僅依靠課堂傳授知識是不夠的。因為當學生走出校門,走向工作崗位后,面臨激烈的社會競爭,學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擾,使他們的思想產生動搖,質疑在學校學到的思政知識。因此,高校不僅應加強理論知識的傳授,還應加強實踐引導。應善于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加強宣傳,讓學生知行合一,使外界的負能量無法生存,增強學生的思想抵抗力,使社會價值觀與主流意識形態相適應[4]。
(三)教學方式存在問題
當前不少的思政教師自身素養有待提升,教學方式也有待改善。首先,有的教師不注重總結和反饋。教師為了追求教學進度,往往課程推進比較快,忽略了知識的應用和訓練。思政課中包含很多抽象和概念強的內容,需要教師結合實例仔細講解,并通過課堂習題訓練、課堂互動和知識技能檢測來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但目前有部分教師只追求教學進度,忽略了上述步驟,導致學生跟不上課堂進度,無法熟練掌握知識內容。其次,部分教師的教學目標不明確。在思政課中,一些教師的教學目的不明確,也沒有制定明確的教學計劃。一些教師過分依賴教學大綱,無法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優化設計課程,導致教學實際與教學目標不一致。
(四)思政課程改革的可行性問題
將互聯網技術融入思政課程改革中要符合教學實際,目前在這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盡管不少高校已經加快了思政教育改革的進程,但是從整體來看,信息化水平仍然不足,信息化教學進展受到了阻礙。一些高校仍然無法擺脫傳統教學的束縛,依然使用傳統教學方法來開展信息化教學,這樣無法與時俱進。在互聯網時代,思政課程需要融入微課、MOOC等先進的教學平臺,但是有很多高校在這方面的建設還不夠完善。此外,隨著信息技術的運用,還需要創新教學方法,如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方法需要被引入思政課程中[5]。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面臨的機遇
(一)豐富了教學內容。
在“互聯網+”時代,教師能夠及時更新思政教育內容,并有效銜接學生的思想生活,為學生搭建一座橋梁。當代大學生偏愛明星真人秀、韓劇、八卦新聞等,這些都是高效課堂無法忽視的現象。甚至還有的學生利用上課時間搜集各種新聞信息。了解了學生喜歡的“熱點”后,思政教師可以運用網絡搜集關鍵詞、熱點或焦點現象,并對其進行整合與分類。在教學思政課相關的理論知識時,整合學生喜歡的內容,編輯有價值和核心的內容,并給予接地氣的點評。這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的思考更加理性,且實現了激發與引領學生思維的目標。同時,教師還要時尚地編輯理論內容,并給予生動的點評,熟練操作各項技術,轉變以往落后的教學模式,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二)創新教學評價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互聯網教學模式能夠加強教學評價,包含幾個方面的評價,分別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教師給學生的評價,學生給教師的評價等。創新教學評價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評價內容與評價標準的升級。在“互聯網+”時代,思政教育內容不斷創新,教學形式也在改進,因此教師整合的信息能及時分享,教學評價的指標也不再單一,而是變得多元化。例如,教師線上和學生互動的情況、反饋率、點評等。此外,還可以借助通信技術、軟件技術和移動終端等建立師生互評的平臺。學生能夠從線下和線上兩個方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如學習時間、學習態度和作業完成情況等。在這個系統中,師生均能直接登錄,并獲得評價的信息[6]。
四、“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改革的具體策略
(一)加強思政教育,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校開設思政課程旨在加強對學生的思政教育,使他們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對我國政治體制和政治道路的認同,并建立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針對當前存在的社會價值觀與主流意識形態背離的問題,高校應加強對意識形態的引導,讓學生在思政教育中獲得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實現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在“互聯網+”背景下,網絡信息復雜多變,來自各個方面的信息良莠不齊,許多大學生也沒有較強的分辨能力,極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誤導。此時,教師應對學生加以引導,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引導相結合。不僅需要讓學生學習課堂知識,必要時還應組織學生參觀革命紀念館和博物館,帶領學生重溫入黨誓詞。此外,高校還可以舉辦以思政內容為主題的比賽,如愛國主題教育、紅色知識競賽、紅色演講比賽等。其次,學校應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旋律,教師應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在學校建立思政教育實訓課程,并建立專門的思政教學實訓室,讓學生主動接觸互聯網平臺。通過話題專欄和專題活動等形式加強教育,讓學生接觸先進的課程資源。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各種思政實訓活動,利用互聯網平臺設計多種思政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通過親身體驗,學生逐漸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從內心深處產生思政意識[7]。
(二)注重線上資源和線下資源互相平衡
在思政課改革中,教師應注重線上資源和線下資源的平衡。首先,思政教師應加強對線上教學的重視,將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教師應善于挖掘各種線上資源,并根據課程實際開發有針對性的資源課程,使教學資源更加豐富多樣。教師應在互聯網平臺上建立教學資源庫,及時推出與課程同步的線上資源,并定期更新,確保資源的新穎性,以滿足學生的最新學習需求,使其能夠學有所獲。其次,線上教學資源和線下教學資源應充分融合,并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例如,線下教學資源可以提供較多的理論性內容,而線上教學資源則可以包含更多的教學實例,包括教學材料和課后訓練習題,用于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實例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消化理論內容,而案例的代表性能使學生豁然開朗,對理論知識點進行強化理解,并靈活運用。教學材料中的豐富時事知識涵蓋了思政教學的重難點,有針對性較強。學生學習后能提升綜合思政能力,思考問題,甄別觀點,思維得以拓展。課后訓練習題可以檢驗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教師據此調整教學策略。
(三)改變思政教學方式
思政課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般情況下簡單的課堂形式是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需要教師長期堅持。教師應改變思政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首先,教師應加強自身的修養,及時更新傳統的教學理念。在“互聯網+”背景中,思政課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傳統思政教學模式已經落伍。因此,教師應正確認識這個本質問題,積極運用與思政課相適應的教學理念,并將其融入實際教學中。其次,教師應研究思政課的特點,尤其是將互聯網教學模式與思政教學模式相融合,使其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樣在開展思政改革時就比較便捷。在改革中不能照搬其他學科的經驗,應當靈活吸收,有選擇性地吸收。第三,應調整教學進度,注重知識的運用與反饋。教師不能為了完成教學進度而加快教學節奏,教學進程應適中,注重給學生思考與消化的機會,讓學生有時間總結自己的學習情況,并及時反思,從而提升教學效果。最后,應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在講解思政課程時應有一份詳細的教學計劃,對于教學的每一個章節和每一個部分講解時,應把握課時時間[8]。
(四)建立互聯網思政教育新思想和新模式
在開展思政課改革中,教師應明確新思想,明確新理念,應建立嶄新的互聯網教育新思想和新模式。首先,應轉變思想意識,建立一個完善的互聯網思維。教師應將互聯網視為一種機遇,明確具體的目標,并付諸行動。其次,應意識到教育改革是一個系統的過程,教師需要不斷加強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主動接受新型的互聯網思想,學習先進的思政教學方法,以提升教學質量。再次,教師應灌輸給學生思政教育意識,讓學生意識到互聯網教學在思政教學中的重要性。教師應讓學生適應這種教學改革。另外,應更新互聯網思政教育的新模式,突破傳統課堂的限制。教師應立足于新時期培養人才的需要,與互聯網教育體系不斷融合。這樣能為未來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建立互聯網思政教育的新平臺
當前,我國高校思政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建立完善的互聯網教育資源平臺,這樣能使課程的講授更加便利。然而,在建立這個新平臺時,成本也較高,同時還存在教育內容與學生實際不符的問題,因此應積極加以修正。在這個平臺中,教師應引進各種思政教育案例,并加強與新聞軟件平臺的合作,引入各種時事新聞,并立足不同的社會熱點展開討論。在后續的教學規劃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對社會熱點新聞的看法,提高思政教育效率,同時給學生營造優良的思政學習實踐環境。
五、結束語
在信息化時代,高校的思政教學,應加強創新和改革,發揮思政課的優勢,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熱愛思政課,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政能力,培養他們正確的思想觀和價值觀,使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本文第一部分闡述了高校思政課改革應遵循的原則,第二部分闡述了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面臨的問題,第三部分列舉了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面臨的機遇,最后一部分提出了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改革的具體策略。
作者單位:何翠芳 李勝永 江蘇航運職業技術學院
參" 考" 文" 獻
[1]周金鳳.“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化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2):130-131.
[2]張萌,張巍,李金妮. “互聯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多元思考探析[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2,41(9):45-47.
[3]齊薇.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4):67.
[4]郭楠楠.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中國寬帶,2022,18(6):172-174.
[5]李東浩.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18(29):216.
[6]盧洪信.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絲路視野,2018(14):17,43.
[7]郭苗.“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科學咨詢,2021(24):92-93.
[8]王倩.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8):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