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當前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建設的現狀和方向,提出了“互聯網+”大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的“五化”措施,開展了“互聯網+”大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的實踐與探索,總結了“互聯網+”大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平臺取得的效果。
關鍵詞:高教;信息化教育;“互聯網+”;大學生;服務管理
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建設一體化教育服務管理平臺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建設目標[1]。為此,全國各大高校積極探索,促使大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
高校是培養創新型高素質人才的基地,而高校大學生教育服務管理工作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保證[2]。作為高校教育服務管理的關鍵基礎工作,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所學校管理水準。隨著中國高校學生教育服務管理變革速度的加快與招生數量的增多,大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改革正在不斷深化,但在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高校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建設的現狀
(一)職能部門與院系間系統不一
在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建設中,職能部門和院系缺少溝通[3],各院系都尋找了自己的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方式,因所用系統平臺不同、數據格式不一致,導致各自的學生教育服務管理的信息成為數據孤島,降低了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水平,浪費了資源,還加大了教學管理難度。
(二)服務缺乏人性化,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的升級
大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平臺的建設需要基于4G/5G的高速互聯網絡,僅僅靠傳統的短信、通知欄、QQ群、微信群等方式,遠不能滿足當前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平臺建設的需求,專業的教育系統、服務App、管理網站、實習系統等個性化和人性化應用軟件發揮著重要作用,促使教育服務管理應隨著學生需求的升級而不斷升級。
(三)注重硬件設備采購,忽視軟件系統投入
在建設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平臺過程中,高校往往注重硬件設備采購,而忽視了軟件系統投入。設備屬于重資產,軟件屬于輕資產,各學院、系部的教育服務管理軟件利用率不高,導致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的諸多經驗不能有效分享。
(四)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的團隊缺乏
當前,各高校雖指定教師負責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平臺的建設,但大都對系統建設的認識不充分,在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到無紙化辦公、信息化教育、網絡化服務、智能化管理等方面,缺少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導致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建設發展緩慢,且發展方向模糊。
二、高校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建設的方向
(一)標準化方向
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平臺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以網絡技術為支撐、以管理技術為關鍵,來構建學生工作的標準化。學生工作標準化任務重,各部門需要步調一致,并由學生處牽頭、各部門和院系重點參與,共同協調制定合理的標準。
(二)內容與理念的統一
學生工作信息化的主要內容應以提高輔導員的工作效率為設計初衷,同時兼顧學生的使用體驗。其設計理念應突出教育功能、服務功能,弱化管理功能,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實現內容與理念的統一和協調。
(三)與學生的互動化
學生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實現需要注重與學生的互動[4],傳統靜態咨詢和靜態通知通告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互動化是未來學生教育管理服務的主要趨勢,與學生互動的信息化管理服務平臺將會迸發出極大的活力。
(四)弱化管理與強化教育服務
當前的大學生生長在信息化時代,掌握著互聯網信息化時代的話語權,已經無法適應傳統的管理模式。高校教師應該弱化自身的管理屬性,突出教育服務的職能,通過學習其他高校的教育服務模式,探索適合自己所在高校的教育服務模式。
三、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的“五化”
(一)學生管理信息的電子化
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平臺是團總支、學生會開展學生教育服務管理的重要手段[5]。高校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學生的層次多樣,使得學生工作變得繁雜沉重,再加上當前學生管理中的考勤統計工作普遍采用線下人工收集和統計,導致效率低下且易錯。而采用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平臺后,該平臺能夠自動完成學生考勤管理、統計、匯總、發送提醒通知等工作,大幅提高了學生教育服務管理的工作效率,使其變得人性化和科學化。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平臺還可以設置權限,使院系管理員、輔導員老師、學生干部、普通學生各司其職,互為支撐和監督,實現學生的自管、互助、眾幫。
(二)學生在校信息的實時化
高校學生少則幾千人、多則上萬人,學生的課表、請假、學籍檔案等信息的變動是常事,傳統人工處理經常使信息滯后。但由于這些數據是學校和院系領導處理決策的重要依據,也是安排教學等活動的重要參考,因此,學生處、招就處、教務處與各院系間數據需實時保持一致。
(三)學生事務性工作流程化
高校中事務性的學生工作很多,包括貧困生認定、助學金評定、助學貸款申請、評獎評優、勤工儉學、黨團組織發展、征兵入伍、實習就業等。在以往,這些工作都是通過學生工作部/處安排給各個院系,院系的相關負責人布置給相關輔導員老師,輔導員再向學生傳達具體事宜。
這種傳統的工作流程是一種串行模式,一環出錯就會影響很多學生。而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平臺則可以改變這種工作模式,信息的扁平化傳輸和反饋可以使工作流程達到最優。同時,教育服務管理平臺可以借助移動互聯網的優勢,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大幅提高學生的教育服務管理體驗。
(四)學生與學工管理人員的互動化
每位同學的表現都應得到科學、透明的評價,因此,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平臺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有效實現與學生的實時情感交流、思想互動。同時,輔導員老師的鼓勵和批評可以實時反饋給班級學生,以便學生及時修正班級表現,因此,這種評價時效性是至關重要的。
(五)學生綜合測評科學化
學生綜合素質測評以往都是滯后的,導致學生的評價不及時,無法激發學生在校的積極性。而借助互聯網的技術手段,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可以實現實時動態化,促使形成良好的競爭氛圍,實現班級所有學生的共同進步。同時,借助互聯網的技術手段,學生的綜合測評還可以實現全面測評,在傳統思想道德評價、學業技能評價、音體美勞評價、生活作風評價的基礎上還可以引入教師評價、學生評價,通過多方參與,使得評價更加民主,進而提升大學生工作的教育服務管理水平。
四、大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實踐
為了穩步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貫徹“互聯網+”的理念、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生事務的結合,學校需要搭建人性化的數字校園模型框架,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高速發展,為教育深入變革打下基礎。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劉刊團隊開發了大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平臺—“自管幫”,寓意大學生之間在學習生活中自主、互管、眾幫。
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平臺—“自管幫”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學質量和學生服務水平。該平臺以互聯網為基礎,實現了輔導員老師對大學生的教育服務管理。
非互聯網時代的輔導員老師由于忙于各種繁雜的業務,導致沒有足夠的時間對大學生進行教育服務。而本系統平臺基于輔導員老師的諸多痛點,開發了提高輔導員老師工作效率的功能:
1.學生綜合測評的動態化;
2.班級考勤(錄入、統計與公開)的實時化;
3.檢討信息的(錄入、統計與公開)的實時化;
4.掛科信息的(錄入、統計與公開)的實時化;
5.宿舍走訪的(錄入、統計與公開)的實時化;
6.貧困生/助學金的自動評定;
7.學生在線假條的批閱、統計與公開;
8.班級課表功能;
9.班級周記的(錄入、統計與公開)的實時化;
10.學生基礎信息、實習與畢業信息的查詢與智能化導出;
11.學生學習足跡的批閱、統計與公開;
12.學生規劃的批閱、統計與公開;
13.學生學籍信息的管理(學生總人數及按年級、按專業、按班級查詢);
14.學生公益志愿活動的批閱、統計與公開;
15.學生分組管理(獎學金獲得者、助學金獲得者、黨團積極分子)等各項教育管理服務的全面融合。
上述這些實用的功能大幅提高了輔導員老師的工作效率,使其可以將工作重心放到學生的教育服務上。
五、大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平臺取得的效果
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平臺—“自管幫”,改變了傳統的管理理念,弱化了管理,強化了教育服務,將育人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自實施5年來,取得了很多學生教育服務管理方面的新突破。
(一)師生關系得以重構
1.事務性工作效率化,使輔導員更加注重學生思想教育。
2.提升了學生的歸屬感,增強了其滿意度。
3.綜合測評實時動態化,提升了學生的積極性。
4.把班級還給學生,實現自管、互助、眾幫。
(二)輔導員老師工作效率與學生的滿意度都大大提高
(以下數據根據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汽車工程系17級-22級的統計調查結果計算)
學生信息化教育服務管理平臺—“自管幫”使輔導員老師的工作效率提高了50%以上,使學生的滿意度提高了90%以上。
1.綜合測評的實時動態化:班內每個學生都可以實時查詢自己在班內的綜合測評排名,營造了一種公開透明的競爭氛圍,學生對測評結果知根知底,使得各種獎學金的測評更加科學合理。
2.貧困生/助學金的自動認定與評定:通過設置十大參數,使得貧困度可以量化,將貧困生認定和助學金評定工作變得快捷方便、公開透明,杜絕了評定的不公平現象。
3.學生學期請假次數平均減少了2人次:學生的每次請假都會記錄在系統平臺,根據病假、事假、公差等種類,輔導員老師可以設置不同的負激勵分值。這種與綜合測評掛鉤的請假機制使得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請假的頻次。
4.學生曠課、遲到、早退現象得到了遏制:學生的每次曠課、遲到、早退都會記錄在系統平臺,根據曠課、遲到、早退的不同,輔導員老師可以設置不同的負激勵分值。這種與綜合測評掛鉤的缺勤機制使得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缺勤的頻次。
5.學生信息智能導出功能使得輔導員工作效率提高了30%以上:輔導員老師需要浪費許多時間制作表格,而本系統平臺可以通過選擇多個字段(如姓名、學號等)完成一鍵制表,并智能化導出學生信息。
6.學生學籍人數信息自動更新統計:輔導員老師及時在系統變更異動學生學籍信息,可以使院系和學校的學生學籍信息自動更新,減少了人工維護的工作。
7.學生分組管理與培育:因班內學生層次不一,本著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本系統開發了學生分組管理和培育功能,設置獎學金獲得者小組、助學金獲得者小組、入黨積極分子小組等。這種分組管理與培育的教育模式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意識。
8.文化底蘊提升功能:通過開發的學習足跡功能,鼓勵學生每天記錄自己的學習足跡;通過開發的個人規劃功能,鼓勵學生制定畢業規劃、學年規劃和學期規劃;通過開發的班級周記功能,鼓勵班內學生輪流記錄班級周記,增強學生的班級責任感;通過文化底蘊提升功能,提高了大學生的文化底蘊,使其文化素養得到鍛煉。
作者單位:劉刊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
牛阿慧 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
馮麗沙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
參" 考" 文" 獻
[1]鮑道宏,黃洪霖.中國教育現代化:理論與實踐探索[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3,24(01):21.
[2]馬朝輝.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創新的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7):95.
[3]李志剛.“互聯網+”時代下學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設路徑[J].辦公自動化.2023,28(01):12-14.
[4]歐陽文敏,彭艷.“互聯網+”時代創新學生管理初探[J].法制與社會.2016,(24):232-233.
[5]張登倩.云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策略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3,(06):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