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洪廷

山林一般相對地勢較高、樹木多、水分大、環境溫度低,當水分蒸發,遇冷之后就會凝結成很小的水滴——霧。霧多發生于春、秋、冬三個季節,尤以春秋兩季最多。霧的類型很多,在山林中出現的霧多數為輻射霧、平流霧、上坡霧等。
一是新奇感。霧中的山林多是一改往日容顏,變的“山不是那座山,林也不是那片林”了。這種變化,是由于改變了人們的慣性認知,所以會產生新奇感。
二是朦朧感。霧中的山林朦朧嫵媚、若隱若現,使人觸景生情,這種朦朧美感最能引起人們的關注與贊嘆。
三是神秘感。濃霧中的山林,因透視度低而顯得陰暗虛幻、神秘莫測。這種神秘感也是吸引人們駐足探究的主要原因。
四是韻律感。霧是流動的,特別是山谷中的霧,進退反復、輕盈飄逸,極富韻律感。
五是動靜感。霧在升騰、流動、翻轉的過程中,襯托著靜止的山林,會給人一種變幻無常、虛實相間的動靜感。
一是時機。一般在日出后1~2小時,是最佳拍攝時機。如果前一天下雨,第二天晴好,霧出現的概率會大增。目前天氣預報非常準確,只要你及時查詢,一般不會錯失良機。
二是選景。霧的表現形態的不同,對拍攝場景及拍攝機位的影響也不一樣。筆者總結了兩點:“薄霧拍遠尋層次,濃霧就近找細節”。在攝影實踐中,無論霧天還是晴天,絕大多數攝影人都會選擇高點俯拍——這是正確的選擇。

三是構圖。首先是畫面要簡潔。霧能幫助我們消除畫面中的干擾元素,這對簡潔畫面、凈化背景、突出主體非常有利;其次是畫面要留白。發揮霧對攝影畫面的天然留白功能,營造中國傳統水墨畫中的意境和效果,會增加觀者的想象空間,這也是畫意攝影的一個重要手段;第三是把控好兩個對比關系:一個是色調對比。霧中的場景是淺色調的,應該以拍攝高調照片為主,但也不排斥深色調,因為少部分深色調的存在不僅能豐富畫面層次,也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所以在構圖時要根據畫面需求,處理好兩種色調在畫面中的比例關系,不能顧此失彼。一個是虛實對比。霧中的景物朦朧模糊,但要表現的主體部分應該是相對清晰的,畫面中有虛有實才是“王道”,可以虛多實少,但不能全盤皆虛,哪些景物該實,哪些景物該虛,應做到心中有數,做到虛實有度。
四是用光。霧天一般為散射光,即便如此,光的方向性在多數時候也是可辨的。如果能感覺出光的方向,還是建議使用逆光或側逆光拍攝,以增加畫面的透視感、層次感,霧的質感也會得到很好的表現。當光線剛好從霧氣中穿過的時候,最佳拍攝時機就到了,陽光從樹林中、樹梢間、云霧的縫隙中穿過的光影效果,是最打動人的畫面。
五是曝光。拍攝霧景,畫面以淺灰和白色調為主,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深色調,畫面整體偏亮,相機測光容易出錯,所以要增加曝光補償。至于增加多少,要根據拍攝場景來定,不能一概而論。
總的要求是,在確保暗部曝光正常的同時,亮部細節不能溢出。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暗調霧景的拍攝,在曝光補償的運用上與高調霧景的調整是相反的,要嚴格加以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