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佳慧
清明節前夕的葑門橫街邊,一條幾十米的長隊排出了驚人的陣勢。路過的老蘇州們表現得很淡定,因為誰都知道,能讓組成這條隊伍的蘇州人與游客耐心等待的,必定是這個時令里的明星點心——青團子。
青團子是春天里的明星美食
民間傳說,青團子(也稱青團)的起源與大禹治水有關,蘇州人為紀念大禹,將小麥葉汁加入糯米粉中做成了青團子,供奉在大禹墓前或供位處,表示治水恩德。直至今天,青團子依舊是蘇州人掃墓時首選的祭祀供品。
而人們食用青團的習俗,則與寒食節有關。明清時期,蘇州人有寒食的風俗,盡管不禁煙火,但冷食是必吃的食品。徐達源《吳門竹枝詞》記載:“相傳百五禁廚煙,紅藕青團各薦先。熟食安能通臭氣,家家燒筍又烹鮮。”
青團口感細膩軟糯,飽腹感強,久而久之便成了寒食節的主流美食。后來寒食節與清明節二者歸并,青團子也成了清明節必備的一款時令美食。
從前,青團子是節日“限定款”,如今大受歡迎的它,會在老饕們的期待中提前上市。有些點心鋪一入正月就開始推出青團,一直供應到清明節后才會下市。
如今的青團是與旅游和創意聯系在一起的。在蘇州,吃青團子最佳打卡處,便是位于雙塔街道轄區內的葑門橫街。老街的青團,每一口都充滿江南的味道,其中最經典地道的還屬豆沙餡的青團子。剛出蒸籠的豆沙青團,伴隨著青草香撲面而來,夾起一枚油綠如玉的青團,吃起來糯韌綿軟,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除了經典的豆沙青團,制作青團的師傅們也不斷創新,陸續推出了芝麻青團、玫瑰青團,甚至蘿卜絲肉和爆漿巧克力口味的青團也加入了青團子的大家族,多種口味的青團總有一款能夠滿足你“挑剔”的味蕾。
享受著照在老街上的春日暖陽,手中提著的青團,此景令人沉浸在精致的蘇式生活和古城的煙火氣。
當代的青團子不僅僅出現在市場,也隨著蘇式糕點師傅走進了社區。3月28日,在姑蘇區人社局開展的“樂齡學堂”系列活動中,雙塔街道第二聯合工作站邀請轄區內二十多位自管組長跟著老師傅一起制作青團,讓美食不負春色,走進生活。
在現場,十全街近水樓糕點師傅、蘇式糕團第四代傳人、蘇州市面點飲食協會副秘書長霍玉根作為指導老師帶來時令糕團青團子和松花團子的制作材料,并且悉心講解過程及技巧。只見他用艾草汁拌進糯米粉里,再包裹進豆沙餡,行云流水地按捏一番,一只圓滾滾的綠色團子就形成了。除了常見的豆沙餡,霍玉根還帶來一款蘿卜泥餡的青團。蘿卜泥采用傳統工具制作,口感松軟,回味無窮。
黃澄澄粉撲撲的松花團子也是活動中的主角。據介紹,其表面裹滿的黃色粉末即是松花,即清明前后松樹雄球花的黃色花粉為原料。制作時,將煮熟的甜味糯米團子一個個移放到松花粉上,輕輕滾一滾、壓一壓即就可以裝盤食用。《本草綱目》中把松花粉列為“上品”:“松花甘,溫,無毒。潤心肺,益氣,除風止血,亦可釀酒。”其具有降脂養顏,益氣健脾和燥濕止血的保健功效。
據了解,目前轄區內的自管組長多為退休居民,本次活動邀請他們制作時令糕團,品嘗美食,除了對他們的工作表示感謝外,也希望廣大退休居民老有所學,更好地豐富老齡生活。
霍玉根正在傳授捏制青團的技巧
除了雙塔街道第二聯合工作站的活動,這個春天霍玉根一直忙碌在蘇式點心傳承的路上。自從1995年創建近水樓糕團店,他一直采用傳承三代人的農家純樸的土法工藝,堅持無色素、無添加劑制作元宵湯圓、撐腰糕、青團子、炒肉餡團子等系列糕團。如今,他與蘇州同得興品牌創始人、蘇式湯面第四代傳人、蘇式湯面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肖偉民聯合推廣,期待傳統蘇式面點能走得更遠。
初春時分,一群紅領巾就走進了十全街邊的蘇面傳習所。其間,肖偉民為他們生動介紹了蘇式湯面的基本組成要素,也耐心解答了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并為認真聽課學習的學生頒發傳習定制紀念品。霍玉根大師則特地準備了新鮮出爐的豆沙青團子,現場加熱分發給孩子和家長們,并耐心為大家講解了青團的制作技巧和文化習俗,隨后,學生們參觀了同得興動態管理廚房,了解蘇州一碗面的制作工藝流程,并品嘗了面條。活動的開展,讓學生走近非遺,并引導他們認識、了解、熱愛蘇面文化與技藝。
肖偉民呼吁家庭長輩帶著孩子走進廚房進行家務實踐
“帶小朋友體驗非遺技藝是我們第一個合作項目。近水樓與同得興都是比較知名的品牌,合作能夠加深對蘇式面點共同的印象,擴大非遺技藝對生活的影響。”霍玉根說,“在許多人心目中,非遺技藝好像和生活沒有了聯系,但其實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們讓孩子產生印象,讓居民加深印象,今后還會繼續展開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在每個人心中都種埋下傳統蘇式美食的種子。”霍玉根表示。
而肖偉民也同時希望當代的孩子能夠動手從事“美食家務”,在傳承美食的同時,提高綜合素養。“呼吁爺爺奶奶培養孫輩從小做些美食,哪怕是做個包子,養成的都是中華民族從古到今的優良傳統,這也是蘇州人文精神的傳承。”他說。
從一只碧綠的青團,到一碗鮮美的蘇式面,蘇州傳統美食的魅力,正沿著子城附近的老街不斷“滲透”進當代蘇州人的生活和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