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ier T. Dupont Montblanc

收藏是一種緣分,與物件承載的舊時光是一種緣分,擦肩而過的收藏家之間亦是一種緣分,在時間與空間交集時內心又產生悸動,這種際遇的概率或許堪比“隕石”擊落一只知更鳥。在如獲至寶的喜悅之中,我們可以“私享”這一單獨對話的時刻,關閉世間紛擾,續寫自己賦予珍寶的傳奇時光

卡地亞風格史詩系列影片,是一場延續一個多世紀,連接著卡地亞過去與現在的創造性對話。該系列影片由著名法國演員埃德瓦·貝耶(Edouard Baer)講述,以多個篇章呈現貫穿品牌歷史的傳奇人物、經典作品、文化交融及由此形成的獨樹一幟的卡地亞風格。
全新呈獻的《卡地亞風格史詩:中國情緣》,展現卡地亞與中國文化交融的風格歷程,回溯這段延續一百多年的文化對話。中國深厚悠久的文化與藝術深深吸引著路易·卡地亞(Louis Cartier)先生與當時獨具個性的創意總監貞·杜桑(Jeanne Toussaint)女士。路易·卡地亞先生時常流連于充滿中國奇珍異寶的巴黎古董店,并收藏了眾多極具東方美學的藝術品;“獵豹女士”貞·杜桑則對來自中國的紋樣愛不釋手。這一東風西漸的風潮極大地激發了卡地亞的靈感與想象,以及探索中國藝術的興趣與熱情。來自中國建筑的造型與紋飾,古代神話中龍鳳、麒麟等珍獸的圖騰,漆藝、琺瑯等傳統技藝以及對玉的創新運用都被卡地亞融入到一系列珠寶、座鐘及珍貴器物的創作上。
她委托卡地亞量身打造的鉆石冠冕和青椒造型翡翠吊墜被其視為畢生摯愛。
在1921年參加白金漢宮舉行的首次宮廷舞會時,
黃蕙蘭皆佩戴卡地亞鉆石冠冕。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創作于1926年的插屏式座鐘以中國文人書桌為靈感源頭,鐘盤由一塊古董雕花白玉構成,背部則呈現琺瑯工藝的龍形裝飾,巧妙地將動力傳動機制隱藏起來,延續了卡地亞神秘鐘一貫的風格特色,更展現了卡地亞兼容并包、探索創新的風格魅力。
1926年,卡地亞
鉑金,金,珊瑚,珍珠母貝,玫瑰式切割鉆石,紅色、黑色琺瑯,雕花白玉(鐘盤),縞瑪瑙(底座和半圓箍環)
沒有玻璃鏡面的鐘盤是由雙面雕白玉制成,正反面均雕有中國風景圖。8日動力儲存長方形機芯,鍍金,瑞士杠桿式擒縱機構,雙金屬平衡擺輪,寶璣擺輪游絲。傳動軸被龍形裝飾以及屏風下的雕花珊瑚球所掩蓋。手動調節指針以調校時間,上弦位置在底座后部。一件類似的藏品存于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
32.7 x 29.5 x 12.0厘米 ?Nils Herrmann, Collection Cartier ? Cartier

這件1928年創作的中國風格化妝盒,盒蓋上的圖案源于路易·卡地亞私人收藏的康熙五彩瓷盤,作品整體上兼顧審美精神和造型設計,完美傳達了只可意會的東方意境。
1928年,卡地亞巴黎
金,鉑金
螺鈿,珊瑚
黑色琺瑯
單式切割、玫瑰式切割鉆石
凸圓形藍寶石,綠松石,縞瑪瑙,東菱玉
玉盤(樹),白玉(扇子與花瓶)綠色螢石(凳子和桌子),祖母綠(花園圍欄)內設一面化妝鏡,正中一唇膏架,兩個帶蓋匣子。
由卡地亞工作坊制作的盒蓋嵌片的圖樣源于一件路易·卡地亞私人收藏的中國康熙時期(1662~1722年)的五彩瓷盤。
10.0 × 5.8 × 1.6厘米
Nils Herrmann, Cartier Collection ? Cartier

在眾多具有東方色彩的珍貴材質中,卡地亞對翡翠玉石情有獨鐘。1933年,芭芭拉·赫頓獲贈一條舉世矚目的翡翠項鏈,而后受赫頓委托,卡地亞為這條項鏈設計鑲嵌了紅寶石搭扣,與翡翠形成鮮明對比。這件曠世之作于2014年被卡地亞成功回購,納入卡地亞典藏,成為見證卡地亞受中國風格影響而創作的一件重要藏品。
在1933年紐約的盛大婚禮上,芭芭拉·赫頓佩戴著這條晶瑩純凈的翡翠項鏈Cartier Archives ? Cartier
1934年,卡地亞巴黎,特別訂制。直徑在15.4~19.2毫米之間的27顆翡翠珠,鉑金,金,長階梯形切割、單式切割鉆石,面弧形和定制切割紅寶石,長51.5厘米。
來源:芭芭拉·赫頓(Barbara Hutton)Marian Gérard, Cartier Collection ? Cartier

時至今日,卡地亞依舊持續探索著與中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入聯結,例如故宮博物院院藏的六件鐘表文物經過與卡地亞聯合修復,并于2019年“有界之外:卡地亞·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進行展出。此外,卡地亞還通過與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等文化機構共同舉辦展覽,激發彼此對傳統與現代藝術的領悟與創新,在當代文化語境下延續長久的交流。
“有界之外:卡地亞·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