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志強
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也是蚊子最多的季節。大部分人的夏日記憶里都會有討厭的蚊子帶給我們的瘙癢和腫包。全世界已知的蚊子約有3150 種,可分為按蚊、庫蚊、伊蚊三大類群。通常,雌蚊以血液作為食物,而雄蚊則吸食植物的汁液。吸血的雌蚊是登革熱、瘧疾、黃熱病、絲蟲病、日本腦炎等其他病原體的中間寄主。
迄今為止,人類發現蚊子傳播瘧疾已經有130 多年的歷史了。事實上,人類與蚊子之間的斗爭長達上千年,從未停止過。
公元5 世紀時,羅馬帝國曾經非常強大,后來瘧疾長時間、大面積流行,致使百姓不能生產,軍隊無法打仗,國力日衰,是其最終亡國的一大因素。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有人懷疑此病的發生是緣于地球的混亂不堪、月亮照射已經污染的空氣等。盡管這幾種懷疑對象都無法捉摸,但畢竟標志著人們對于瘧疾的認識走出了原始的“神怪說”的泥沼。
瘧疾的危害如此巨大,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法國軍醫拉弗朗經過仔細研究,終于在1880 年確定了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但這種原蟲是怎樣進入紅細胞的?這種疾病又是如何由一個病人傳給另一個病人的?這個研究的接力棒傳到了英國醫生羅納德·羅斯手里。羅斯首先把瘧疾與蚊子聯系到了一起。他捕捉、解剖、觀察了無數蚊子,做了許多實驗,于1897 年在一種“按蚊”的胃里找到了拉弗朗報告里所描述的那種瘧原蟲,并且證實只有雌性按蚊才會傳播瘧疾。
后來,一群意大利醫生證實了蚊子在吸吮瘧疾患者的血液時,把瘧原蟲吸到胃里,在叮咬健康人時,又把瘧原蟲注入健康人的血液里,使健康人患上瘧疾。諾貝爾基金會為了表彰羅斯、拉弗朗在生理與醫學方面所作出的貢獻,分別在1902 年、1907 年授予他們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盡管科學家揭示了瘧疾的起因及其與蚊子的關系,但怎樣治療及預防的問題還未得到解決。1930 年,瘧疾再次使1000 萬人生病、300 萬人喪生。后來,瑞士化學家米勒博士發明了DDT 殺滅蚊子,在1948 年他也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瘧原蟲對于人類來說那真是有百害,但并不是無一利。1918 年,奧地利神經病學及精神病學家約雷格用瘧疾發病時的高燒來治療第三期梅毒引起的麻痹性癡呆癥,也意外地獲得了1927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820年,法國化學家從金雞納樹皮和其他植物中分離出了奎寧和別的生物堿,由此開啟了以天然的或化學合成的方法制成藥物的新思路。從此,人們能夠生產出大量的治瘧特效藥了。然而好景不長,20 世紀50 年代,瘧原蟲演化出了抗藥菌株。20 世紀60 年代,由于引發瘧疾的瘧原蟲產生抗藥性,全球瘧疾難以控制。1967 年5 月23 日,我國啟動了瘧疾防治研究項目,代號“五二三”。全國60多個單位、500多名科研人員以團結協作、資源共享的團隊精神,踏上了研發抗瘧新藥的征程。
“五二三”項目科研人員從古代醫書有關青蒿治療瘧疾的記載中受到啟發,提煉出具有全新化學結構和顯著抗瘧功效的新藥——青蒿素。人類由此邁出了利用青蒿素抗瘧的第一步。20 世紀70 年代后期,科研人員又將青蒿素的化學結構加以改造,合成了抗瘧效果更好的蒿甲醚等新藥。20 世紀80 年代以后,一部分“五二三”項目科研人員繼續攻關,最終研制出綜合蒿甲醚和本芴醇兩藥特點的復方蒿甲醚,將人類利用青蒿素抗瘧的水平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青蒿素類抗瘧藥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被世界承認的原創新藥。創造這一成果的不單單是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而是一個群體:最先提煉出青蒿素和合成雙氫青蒿素的屠呦呦,在臨床證實青蒿素抗瘧功效的李國橋,改造青蒿素分子結構并合成蒿甲醚的李英,率先研制復方蒿甲醚的周義清等。2015 年10 月8 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自然學獎的中國人。
那么,如何消滅蚊子呢?
一般的滅蚊辦法有很多。如糖水瓶誘蚊法、人工捕殺滅蚊法、香皂水滅蚊卵法等。隨著科學的發展,又出現了一些新滅蚊方法。例如,科學家嘗試利用一些菌株縮短蚊子的壽命,或通過基因改造,讓蚊子不孕不育,進而減少蚊子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