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色澤絢麗、美若云霞而得名,有“寸錦寸金”之稱。為皇家服飾專用品,至今仍無法用機器來代替編織。
體驗地點:江寧織造博物館、南京云錦博物館

無錫三大著名特產之一。取惠山東北坡黑泥,捏塑而成。造型上飽滿有趣,構思雋妙;色彩滿而不塞,繁中有簡。
體驗地點:中國泥人博物館

起于兩漢,錦繡制成,內儲茅香根莖等香料。上多繡喜慶圖紋,寓吉祥之意。
體驗地點:徐州民俗博物館

始于魏晉時期,選料制作精細,素有“宮梳名篦”之稱。集雕刻、彩繪、燙制、畫面于一體,與“留青竹刻”同為常州三寶之一。
體驗地點:常州博物館

元末產生于昆山一帶,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抒情性強,動作細膩,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曼悠遠見長。
體驗地點:蘇州昆劇院

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衣被天下,樸拙優雅。染制過程,從刻版、刮漿到上色,皆為手工。
體驗地點:南通藍印花布藝術館

江蘇明清俗曲重要的一脈。用曲牌連綴體來演唱,大調多用于抒情,小調長于敘事,可組成套曲,南北交匯,雅俗和諧。
體驗地點:海州五大宮調數字化生態博物館

起源于明代,發展于清代。既有北方民歌的高亢豪放,又有南方民歌的舒緩流暢。唱詞內容豐富,以情歌最為優美動人。
體驗地點:淮安金湖縣

始于清中葉,是鹽淮地區的歌舞圖騰。以江淮官話為基調,四聲分明,富于韻味。表演時能文能武,鄉土氣息濃郁。
體驗地點:鹽城市淮劇團

制作興于清代宣統年間,獨創了“魁龍珠”,改良了“絕代雙驕”的千層油糕和翡翠燒賣、“三丁包子”等美味,并流傳至今。
體驗地點:揚州富春茶社

采用獨特的傳統工藝,四十多道工序,歷經七十來天。嘗一口香醋,酸而不澀,香而微甜,色濃味鮮,愈存愈醇。
體驗地點:中國醋文化博物館

溱潼會船是以祭奠陣亡將士為內容,以水上競技、文藝表演為載體的大型水上清明民俗活動,又稱水上清明節,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體驗地點:泰州市姜堰區文化館

興于隋唐,盛于明清。工序二百余道,以手工技藝為主,釀酒經驗靠口傳心授,代代相傳。雙溝大曲酒口味醇甜綿軟,爽凈悠長。
體驗地點:雙溝酒文化展覽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