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瀾
今天的奇妙博物館熱鬧非凡,原來國寶們正在舉辦夏季音樂會,一起感受古樂團帶來的驚喜吧!
華夏初音回響千年
各位聽眾好,我是賈湖骨笛,顧名思義,我的籍貫是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我的材質是丹頂鶴翅膀位置的尺骨。
我出生在遙遠的新石器時代,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等等,我要叉會兒腰,太值得驕傲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的家族重現人間,當然了我是所有成員里最完整、最精美的那個。我的制作者既擅長計算又精通音律,鉆孔技術也超級強,經過不斷嘗試和修正,終于身高20多厘米的上古神器,呃,不對,賈湖骨笛誕生了。
作為一支8700多歲的笛子,我簡潔不簡單,上端大、下端小,從下往上,每隔2.2厘米左右,鉆有一個0.7厘米的橢圓形音孔,快來快來數一數,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個小孔將中國七聲音階的歷史提前到了八千年前。
別看我年齡大,但還是很能干的,1987年11月,我還演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我是來自遼闊蒼穹的空靈之音,也是回蕩中華大地的文明先聲。一眼千年,看賈湖先民閃光的思想和豐富的精神世界;一曲傾心,聽華夏民族遠古的樂音和回響千年的旋律。
寰宇鳴鐘中國之聲
很榮幸與大家共度音樂之夜,我是曾侯乙編鐘,現在已經2400多歲了。我的主人是戰國時期一位姓姬名乙的曾國君主,他熱愛音樂,將我視為寶貝,我也很爭氣,至今仍是多項紀錄的保持者——規模最宏大、鑄造最精美、保存最完好、音樂性能最完美……
湖北隨州擂鼓墩一號墓打開,我這個龐大的樂器、重量級國寶,終于與你們見面了。我長748厘米,寬335厘米,高273厘米,重2567千克。全套編鐘共65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L”形的鐘架上。瞧,還有六個如同舉重運動員的小銅人,他們頭戴圓帽、腰際佩劍、莊嚴肅穆,正在托舉彩繪木梁。
音高穩定、音域寬廣、音色優美的我演奏起來鏗鏘有力、連綿不絕。我的獨門絕技是“一鐘雙音”,即一口鐘敲擊后可以發出互不干擾的兩種聲音。更厲害的是我的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堪比現代鋼琴。我的本領也大大的,古今中外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樂曲,都可以駕馭。
寰宇鳴鐘、千秋律動,古今共此聲;華夏正音、金聲玉振,禮樂文明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