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自己當自己的責任人,自我監督,不僅要科學戴口罩,還要勤洗手、多通風、注意鍛煉,同時也要多顧及別人。
疫情三年,人們為了應對病毒的侵擾,采取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最為廣泛的就是戴口罩。
應該承認,戴口罩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擋病毒的侵蝕。有關專家曾說,如果所有的人在所有的公共空間都注意戴好口罩,病毒傳播的概率將大幅下降。反之,傳播率將大幅提高,被感染就不再是危言聳聽。
不僅對新冠病毒,許多人還發現自從戴上口罩,以往每年都要經受一兩次的流感,包括一些基礎病,也沒如期發作。究其原因,還是口罩的功勞。別看一層薄薄的紗布,阻擋的卻是能要“命”的病菌。俗語說,病從口中入。遮住了嘴巴就等于上了“防線”,病菌再厲害,無縫可鉆,也只能無可奈何。
現在疫情似乎不那么嚴重了,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取消了核酸檢測證明,戴口罩不再做強行限制,公共場所的提醒標志也不見了,人與人之間不會因為戴口罩和不戴口罩而相互“戒備”。一切似乎都重新回到了三年前。
然而就在日前,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疫情防控組制定了《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公眾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明確應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場景,提出建議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場景,列明可不佩戴口罩的常見情形或場景。
為戴口罩而專門下發文件,這事讓人感到好奇納悶。許多人甚至懷疑,是不是疫情又嚴重了,或病毒又卷土重來了?其實,關于佩戴口罩的指引文件,也不是第一次發布。從疫情爆發后的第二年,圍繞公眾如何科學規范戴口罩的問題,國家和地方已發布若干份相關指引和指導性文件。這些文件的出臺,對做好科學防疫、精準防疫提供了基礎性保證,既體現了國家和政府對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關心和愛護,也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贊譽和擁護。
實踐證明,科學戴口罩,確實保護了自己,又有益于公眾的健康。實屬一舉兩得。
當下隨著疫情趨向好轉,戴不戴口罩成了不少人關注的話題。有的人認為,既然疫情好轉了,天氣也變得越來越暖和了,再戴口罩沒有必要了;也有人認為,雖然疫情好轉了,被感染的幾率大幅下降,但病毒畢竟沒有徹底消失,很難確保不死灰復燃,因此口罩不能急于摘下來,更有的人認為,實踐已證明戴口罩可以預防和減少疾病的發生,既便疫情消失了,也應該繼續堅持戴下去。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應該說上述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即考慮了自己也兼顧了別人。這說明經過了疫情磨難,人們在自我保護、維護健康問題上,想得更長遠了,胸襟也更寬闊了。
戴不戴,如何戴口罩,是個人行為,卻又關乎大眾。作為個人,首先要立足確保自己健康,換句話說,自己當自己的責任人,自我監督,不僅要科學戴口罩,還要勤洗手、多通風、注意鍛煉;同時也要多顧及別人。健康雖是個人行為,但遇上傳染病,流行病這樣涉及面極為廣泛的“病災”,個人采取的措施再多,也很難保證不出問題,必須全體人員,或者絕大多數的人共同努力,才有可能避免直至消除病毒。這就需要有公共意識,有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團隊精神。當看到別人戴上口罩時,自己也應該主動效仿,當別人忽略或忽視了健康需要,沒及時佩戴口罩時,自己仍要堅持佩戴。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只有大家彼此彼此,才能保障公共衛生安全,實現健康和經濟社會良性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