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嵩 楊政
在逝者墓碑上鐫刻親人的名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后人對親人追思情感的體現。為了表達對逝者的感情和敬意,很多地方都有在墓碑上刻后人名字的風俗,然而這樣的風俗卻引發了一起姓名權糾紛……
近期,某市人民法院審結一起姓名權糾紛案件。劉女士離婚后因不滿其名字刻于前夫家墓碑上,訴至法院。據悉,劉女士和石先生在2017年登記結婚,婚后生育兒子小石,在二人婚姻期間,石先生的祖父、祖母、繼祖母相繼離世。2018年,石先生的堂兄石某寧立碑安葬祖母,在未告知石先生一家的情況下,就徑直將石先生、劉女士、小石的姓名分別以孫、孫媳、曾孫輩的名義刻于墓碑之上。
根據當地的風俗,在墓碑上刻子孫名字是傳統文化中一種尊重和紀念老人的方式,也是對家族延續的期望。劉女士和石某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石某寧私自在石家墓碑上刻劉女士和小石姓名的行為無可厚非,但自從2020年劉女士和石先生離婚后(小石的撫養權判給了劉女士)事件性質就不同了。每想起來這件事,劉女士便夜不能寐:自己現已離婚,但前夫家的墓碑上還刻著自己和兒子的名字,難免心里膈應。
于是劉女士便以姓名權被侵權為由,認為石某寧私自將自己和兒子二人的名字刻在墓碑上是對其姓名的侵權,向法院起訴,要求石某寧停止對母子二人的侵權行為,換立新的墓碑,清除二人的名字,消除影響,不得再做出侵犯姓名權的行為,同時賠償母子二人3萬元精神撫慰金。

(漫畫/趙曉蘇)
一審法院審理認為,劉女士、小石和石某寧之間存在宗親關系,石某寧基于此關系將兩人姓名鐫刻在其祖母墓碑上,不存在捏造事實或者侮辱丑化其姓名、名譽的主觀故意。在劉女士提起訴訟后,石某寧也及時清除石碑上劉女士和小石的名字。此外,涉案的墓碑位于當地偏僻深山里,沒有專門的道路通行,附近也沒有居民家宅,外人一般不會主動光顧,而且碑文內容也不足以讓公眾對劉女士和小石的社會評價降低,所以不能認定劉女士及兒子小石有姓名權和名譽權被損害的結果。最后,一審法院駁回了劉女士的索賠訴求,劉女士、小石不服提起上訴,二審經審理駁回上訴,維持了原判。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條第一款規定:“行為人因侵害人格權承擔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的,應當與行為的具體方式和造成的影響范圍相當?!钡谝磺Я阋皇l規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權,有權依法決定、使用、變更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钡谝磺б话侔耸龡l第一款規定:“侵害自然人人身權益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p>
自然人的姓名權依法受到法律保護,本案中石某寧確實侵犯了劉女士、小石的姓名權,但在本案件事發后,石 某寧已經將石碑上刻有劉女士、小石的地方鑿掉,無法辨認,石某寧停止了不妥行為,已經達到停止侵害、消除影響的目的,故劉女士、小石要求銷毀石碑與消除影響的目的不相符,且明顯過當,法院不再予以支持。對于劉女士、小石的賠償請求,雖然石某寧確實侵犯了劉女士、小石的姓名權,但是無證據證明造成了嚴重的后果,故要求石某寧賠償精神撫慰金,沒有事實依據,一審法院不予支持亦無不當。
與在墓碑上多刻名字的情形相對應的,現實中還會發生因墓碑漏刻名字而引發糾紛。若是發生墓碑漏刻名字的情形又該怎么辦呢?比如因兄弟不合,兄長在父親去世后篆刻墓碑時故意不篆刻弟弟名字的行為是否適當呢?在死者墓碑上篆刻親屬姓名符合我國傳統倫理道德的一般觀念,應視為一種社會的公序良俗。人死亡后,子女在墓碑上留名是盡孝和體現血緣關系的一種體現,更是其享有的權利,對生者和死者都是一種尊重。負責辦理逝者喪葬事宜的子女,一般應當將逝者所有子女姓名在墓碑上署名,如僅因與其他子女之間的矛盾,未將其他子女姓名在逝者的墓碑上署名,則侵害了其他子女的合法權益。兄長在父親墓碑上故意漏刻弟弟姓名的行為侵犯了弟弟的權益,也有悖善良風俗,存在不當,弟弟可以請求兄長補刻上自己的名字或者更換墓碑并篆刻名字的方式予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