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召旭



帕格尼尼用一根琴弦演奏出了許多提琴齊奏的效果。他通過精湛的演奏技巧和瀟灑恣意、激情四射的演奏風格,深深地打動了無數聽眾。
19世紀的意大利音樂家帕格尼尼,一直被公認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他的演奏不僅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甚至得到了許多音樂大師的崇拜。肖邦、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拉赫瑪尼諾夫等人都對帕格尼尼贊賞有加,并根據帕格尼尼的音樂創作了很多作品。
只用一根弦演奏的小提琴大師
小提琴有四根弦。一般的小提琴曲需要四根弦共同演奏完成。1805年,有一位帕格尼尼的崇拜者竟然請求他寫一首只用兩根弦演奏的表達愛情的小提琴曲。帕格尼尼欣然同意。他用兩根弦代表愛情中的兩個人,先是兩根弦一問一答,然后在兩根弦上同時奏出愛的二重唱。這位崇拜者在聽完帕格尼尼的演奏后,感動得不能自己。
大軍事家拿破侖的妹妹——埃莉薩公主聽說了此事,又向帕格尼尼提出了新的挑戰。她說:“您在兩根弦上演奏了不可能演奏出的音樂,可我覺得對您這樣的音樂天才來說,一根弦就足夠了。”
帕格尼尼決定接受這個挑戰。經過幾個星期的打磨,帕格尼尼寫出了一首只用一根弦演奏的軍隊奏鳴曲《拿破侖》。隨后在拿破侖生日的慶典上,身材消瘦的帕格尼尼由現在舞臺上,在他又細又長的手中拿著一把只有一根弦的小提琴。他用一根琴弦演奏出了許多提琴齊奏的效果。這首氣勢磅礴的奏嗚曲不僅深深地打動了聽眾,埃莉薩公主也甚為感動,她摘下手套為帕格尼尼精湛的演奏技巧熱烈地鼓掌。
帕格尼尼用一根弦演奏的探索并沒有就此止步。他后來又創作了至少兩首這樣的作品,包括《瑪麗·路易絲奏鳴曲》和《宣敘調和三首詠嘆調的變奏曲》。
一場有驚無險的演出騷亂
盡管帕格尼尼一生在舞臺上享譽無數,但是他也有過失敗的經歷。1812年10月,帕格尼尼受邀去意大利的費拉拉舉行兩場音樂會。這次的音樂會邀請了一位女歌手助演。然而就在演出前夕,這位女歌手卻突然拒絕登臺演出。帕格尼尼只好請朋友——一位女舞蹈演員前來救場。她勇敢地登上舞臺,演唱了原定的曲目。雖然帕格尼尼向聽眾解釋了這個突發狀況,并且這位舞蹈演員的嗓音也非常甜美,但是她畢竟不是專業的歌手,聲音略顯微弱。對此,一位男觀眾刻薄地吹起了口哨。
帕格尼尼非常氣憤,他決定回擊這個吹口哨的男人。于是,他在表演時用小提琴模仿蟋蟀的唧唧聲、雞叫聲、犬吠聲……隨后,他又用小提琴模仿出惟妙惟肖的驢叫聲,并對著觀眾席大聲說:“這是獻給剛才那位吹口哨的家伙的!”這句話一下子引起了演出現場的騷亂。一些觀眾沖上了舞臺,舞臺上的樂手們四處躲閃。
因為這個事件,帕格尼尼被指責引發了暴動,原定的第二場音樂會也被取消了,但是帕格尼尼的勇敢和正直卻得到了人們的肯定。
帕格尼尼的畫像
這樣偉大又有正義感的帕格尼尼,本人長什么樣呢?
19世紀法國著名的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格爾,因為熱愛音樂,尤其是小提琴,與帕格尼尼私交甚好,兩人還曾經同臺演奏過。1819年,安格爾為帕格尼尼畫了一幅素描像,這是至今為止帕格尼尼最廣為人知的肖像。畫中的帕格尼尼身穿禮服,腋下夾著小提琴,雙目炯炯有神,散發著貴族氣質。之后,安格爾又給帕格尼尼畫了一幅與這幅在儀態和構圖上幾乎一模一樣的肖像,就像兩幅互為鏡像的素描肖像,并且在領口部分用白色顏料加以點綴。這兩幅畫完美地體現了安格爾所追求的素描境界:“畫素描要落筆精確,一氣呵成,干凈利落,這就是藝術?!?/p>
另外一幅著名的帕格尼尼肖像,出自安格爾的“競爭對手”、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之手。德拉克洛瓦一生都對音樂懷著巨大的熱情,他在日記中記錄了大量自己對音樂的見解和對音樂會、歌劇的觀后感。當他參加沙龍活動時,如果沒有演奏音樂,他就會提前離場。
與安格爾的“素描至上”不同,德拉克洛瓦追求的是“色彩為王”,因此他為帕格尼尼畫的是油畫肖像。1831年3月9日,德拉克洛瓦在巴黎歌劇院觀看了帕格尼尼的演奏會,深受觸動,因而創作了這幅帕格尼尼的全身肖像畫。畫中描繪的是帕格尼尼在演奏時陶醉忘我的瞬間,他雙目緊閉、完全陶醉在自己的演奏中,而小提琴僅以一個模糊的輪廓來表現。這幅畫將帕格尼尼演奏時的專注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人們透過畫面可以領略到帕格尼尼在演奏時瀟灑恣意、激情四射的風采。
不如讓我們一邊欣賞安格爾和德拉克洛瓦畫的帕格尼尼肖像,一邊打開音樂播放器,聆聽帕格尼尼的傳世佳作吧!
知識拓展:
肖邦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波蘭作曲家、鋼琴家。1831年起僑居巴黎。其創作涉及鋼琴音樂的各種體裁,不少作品反映了他對民族淪亡的悲憤、對民族復興的期望和對祖國的懷念。代表作有《革命練習曲》《e小調鋼琴協奏曲》《降b小調鋼琴奏鳴曲》等。
——摘自《新華詞典》
舒曼
羅伯特·舒曼(1810—1856),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19世紀德國浪漫樂派杰出代表。早期作品均為鋼琴曲,包括《蝴蝶》《狂歡節》《交響練習曲》《童年情景》等。1840年后的創作主要集中在藝術歌曲上,主要作品有《桃金娘歌曲集》《詩人之戀》等。其他重要作品有交響曲四部,以及評論專著《論音樂與音樂家》。
——摘自《新華詞典》
安格爾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1780—1867),法國古典主義畫派最后的代表人物。他17歲時來到巴黎,投入大衛門下。后來赴羅馬,認真地研究了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古典大師們的作品,尤其推崇拉斐爾。安格爾善于把握古典藝術的造型美,他始終以“靜穆的偉大,崇高的單純”作為自己的原則。在具體技巧上,他追求線條的干凈和造型的平整,差不多每一幅畫都力求做到構圖嚴謹、色彩單純、形象典雅,這些特點尤其突出地體現在他的一系列表現人體美的繪畫作品中。
——摘自《走進藝術大師》子衡編著
德拉克洛瓦
歐仁·德拉克洛瓦(1798—1863),法國著名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早期接受了古典主義的繪畫教育,但之后他受到了魯本斯、西奧多·籍里柯等人畫風的影響,作品風格發生了轉變,但他在浪漫主義的基礎上加入了很多非常人性化的元素,這讓他的浪漫主義與時下的流行及新古典主義風格有所區別,他創作的《自由引導人民》就是這其中的代表。
——摘自《藝術之書》錦唐藝術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