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心
范仲淹這樣一位擁有雄才大略的士大夫,他的形象理應是正襟危坐、不茍言笑、憂國憂民的。然而,他竟然能寫出如此婉約動人的詞作。
嶺南有秋天嗎?10月,我帶著這個問題踏上了嶺南的土地,濕熱的空氣將我包裹其中。放眼望去,街上的行人大多身著夏裝,路旁玫紅色的三角梅開得熱烈而爛漫。遠處的紅花山紅塔巍峨、青山嫵媚,看來嶺南沒有層林盡染的秋天。
秋色、秋聲、秋意,我只能從宋詞里尋找了。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首描寫秋景的佳作《蘇幕遮》,出自北宋詞人范仲淹之手,寫景意境深遠,抒情纏綿悱惻,表達了深切的思鄉之情情。
說到范仲淹,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岳陽樓記》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的代表,曾被韓琦盛贊道:“上天生公,固為吾宋。”
范仲淹這樣一位擁有雄才大略的士大夫,他的形象理應是正襟危坐、不茍言笑、憂國憂民的。然而,他竟然能寫出如此婉約動人的詞作。
其實,宋朝寫過婉約詞的士大夫不止范仲淹一個人,晏殊、歐陽修等填詞高手皆擔任過宰相。而范仲淹的身世和經歷比他們更加曲折、坎坷,范仲淹在軍事方面的卓越功績,也是他們難以企及的。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在他幼年時,父親就已離世,后來母親帶著他改嫁。范仲淹從小就胸懷遠大抱負,甘愿寄宿在貧寒的醴泉寺苦讀。他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待粥涼透后劃分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并將采回來的野菜切碎后一起果腹,后世便有了“劃粥斷齏”的美談。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考中進士。之后的十余年,他在安徽、江蘇等地任職。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范仲淹回鄉為母親守喪,獲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留守晏殊賞識,擔任應天府書院掌學。兩年后,經晏殊舉薦,范仲淹被朝廷任命為秘閣校理。可是他并未從此平步青云,相反,由于他剛正不阿,先后得罪了許多朝廷權貴,因此屢遭貶謫。好友梅堯臣寫《靈烏賦》勸他:“結爾舌兮鈐爾喙”,告誡他沉默是金。范仲淹卻回應道:“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展現出一代名臣的做人風骨。
深入了解范仲淹之后,我們能夠從《蘇幕遮》中讀出一些別樣的內涵。雖然這是一首婉約詞,但是整首詞的意境蒼茫壯闊,感情真摯凝重,與限于閨閣庭院之中的婉約詞大不相同。可以說,范仲淹的詞作讓家國情懷具有了傲然天地間的氣度,同時,命運多舛的他也擁有敏感細膩的一面。所以在他去孤山拜訪北宋著名隱士林逋時,他可以寫:“早晚功名外,孤云可得親。”(《寄贈林逋處士》)。在身居異鄉時,他還可以寫: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御街行》
《御街行》也是一首秋詞,雖然沒有《蘇幕遮》膾炙人口,但其藝術感染力仍然值得稱道。詞的上闋描繪了秋夜的景致,先從聽覺起筆,然后過渡到視覺。
“紛紛墜葉飄香砌”,聽,一片葉落下,又一片葉落下……窸窸窣窣,堆滿了花草環繞的臺階,多么寧靜的夜啊!那碎掉的寒聲,到底是秋的寒意,還是年華老去的悲涼?緊接著又由室內寫到室外。“真珠簾卷玉樓空”,此句與李白的“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景雖不同,情卻一致。“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此句又與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月夜》)景致吻合,情意更深。
詞的下闋由景入情,這份情思干回百轉,又轉出多少層新意來?先說“愁腸已斷”,無法借酒消愁,又說酒未下肚,卻早已化為淚水,比《蘇幕遮》中的“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更曲折、更痛切、更煎熬……最終得出結論:“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情是如此無可奈何,詞卻表達得絕妙無比。李清照后來借此寫下了“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流傳千古。
范仲淹留下的秋詞并不多,但每一首都堪稱經典。除了婉約派的秋詞,范仲淹還有一首描寫秋日邊塞風光的詞——《漁家傲》,被后人譽為“豪放詞”的開山之作。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漁家傲》
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不久,他發動了“三川口戰役”,西夏士兵長驅直入,一直打到北宋邊境延州。韓琦作為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向朝廷推薦范仲淹到前線與他一起守邊御敵。因為防守得力,韓琦與范仲淹被并稱為“韓范”,《五朝名臣言行錄》中贊譽二人:“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即便如此,長年的征戰也給百姓帶來了無盡的苦難,守邊的士兵們也早已經厭倦了戰爭,對家鄉充滿了思念。“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正是范仲淹體恤士兵的體現,代替他們吟誦出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終于,在慶歷三年(1043),北宋與西夏初步達成和議。50多歲的范仲淹被調至京城,這是他最后一次進京。慶歷五年(1045),新政失敗,范仲淹被貶官離京。他大約在此時創作了《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詞的下闋云:
人世都無百歲。少癡騃、老成旭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系。一品與千金,問白發、如何回避?
這首詞作雖非秋詞,但他的心境卻如落葉滿地一般的蕭瑟……不過,雖然他的改革沒有成功,理想也沒有實現,但是他的功績并沒有被世人所遺忘。在他病逝后,宋仁宗親書其碑額為“褒賢之碑”,贈兵部尚書,謚號“文正”,追封楚國公,世稱“范文正公”。這是對他一生為國為民操勞最恰如其分的褒獎。
知識拓展: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中祥符進士。少時貧困力學,出仕后有敢言之名。天圣中任西溪鹽官,參與重修捍海堰。景祐二年(1035),以天章閣待制權知開封府。次年,上《百官圖》議朝政,被指為朋黨,貶知饒州。寶元三年(1040)西夏攻延州,他與韓琦同任陜西經略副使,改革軍制,鞏固邊防。慶歷三年(1043)任參知政事,建議十事,主張建立嚴密的任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徭役。因為保守派反對,不能實現。他亦罷去執政,出任陜西四路宣撫使。后在赴穎州途中病死。工于詩詞散文,所作文章富于政治內容,詞傳世僅五首,風格較為明健。《岳陽樓記》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傳誦千古。著有《范文正公集》。
——摘自《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