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凱生 江蘇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長期擔任呼吸科主任和中華醫學會呼吸學分會常務委員,現任中國哮喘聯盟總負責人之一,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呼吸專業委員會顧問和江蘇省名譽主任委員,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全國著名呼吸病專家,獲得首屆中國呼吸醫師獎、中國醫師獎、江蘇省突出醫學貢獻獎、五一勞動獎章和中國呼吸醫師終身榮譽等,擅長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等呼吸系統疑難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其發病的年齡包括所有年齡組,小至2~3歲的孩子,老至70~80歲的老人都可能發病。臨床調查數據顯示,盡管中國最近幾年的哮喘控制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真正得到控制的只有28.5%,也就是說,71.5%的患者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患者在哮喘的治療及控制當中存在種種誤區。正確了解這些誤區并及時避免,可有效地幫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控制或緩解哮喘癥狀。
哮喘是一種反復發作的慢性氣道炎癥,哮喘患者的氣道反應性明顯高過正常人。一旦接觸到環境中的某一些過敏原(如塵螨、花粉和霉菌等),或發生呼吸道病毒感染,就有可能發作哮喘。如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樣,是無法根治的。但是不能根治不代表不能治,在臨床上,哮喘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這里的“可治”指的是可以臨床治愈,即進行合理的診斷,及時采取科學的治療,長期規范地應用抑制炎癥的藥物,同時注意過敏原等環境因素的控制,就能夠幾年、十幾年、幾十年不再復發,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工作、學習和運動。
美國的奧林匹克運動隊里有好幾個世界冠軍是哮喘患者,所以說患上哮喘不但能正常生活,還能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甚至還能贏得金牌。因此,哮喘患者應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遵照醫囑,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
氣喘是哮喘的一個最常見的癥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氣喘都是由支氣管哮喘引起。除了支氣管哮喘,不少疾病也可能出現氣喘癥狀。例如,急性和慢性左心功能不全、自發性氣胸、慢阻肺、過敏性支氣管肺曲霉病、氣管內良性或者惡性腫瘤、嗜酸性粒細胞浸潤性肺病、過敏性血管炎等。
對于經正規治療但是療效不佳且依舊存在氣喘癥狀的哮喘患者應提高警惕,有條件下可進行肺功能測定、纖維支氣管鏡、胸X線攝片、胸部和副鼻竇計算機斷層掃描(CT)、支氣管舒張試驗/激發試驗等檢查,有助于支氣管哮喘與上述其他可能引起氣喘癥狀疾病的鑒別。
2006年全球哮喘防治創議(GINA)首次提出,將達到并維持哮喘控制作為哮喘管理的首要目標,并倡導以哮喘控制為目標的哮喘管理模式。然而,目前仍有大部分患者只滿足于藥物治療,忽視哮喘管理的重要性。
而實現哮喘控制目標,需要綜合管理,在患者、醫護人員、生活環境、家庭及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達成。在哮喘的管理中,藥物是重要的一部分,而環境因素的控制也極為重要。
對于哮喘的日常管理,主要涉及5個方面的內容。
1.建立醫患的伙伴關系。哮喘是一個慢性病,需要長期治療,在此過程中患者應積極配合醫護人員。
2.明確和減少接觸危險因素。因為哮喘的發病與環境中的過敏原關系密切,所以應及早發現并盡量避免接觸這些過敏原。
3.評估、治療和監測哮喘。確定哮喘的診斷以后,要進行客觀的評估,給予恰當的治療。在治療過程當中,要定期地隨訪監測,調整治療方案。
4.哮喘急性加重的管理。對哮喘急性發作要給予及時、科學的處理。
5.特殊類型哮喘的診治。對于一些特殊類型的哮喘,比如咳嗽變異性哮喘,患者沒有氣喘癥狀,以咳嗽為主要表現或者唯一表現,這些患者都應該納入哮喘的管理當中。
對照性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管理可提高哮喘患者的哮喘控制率,還有助于減少哮喘患者前往急診的次數,可顯著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
許多患者家屬對于哮喘很害怕,一聽說患者得了哮喘就很恐懼,恨不得馬上根治哮喘。大眾對哮喘治療的目標定位多數處在不正確的狀態,會走向兩個極端:一是不少患者和家屬期望值過高,希望能“根治”哮喘;二是部分患者對哮喘認識不足,缺乏信心,認為“沒法治”。
不少患者因為渴望“根治”,極容易上當,被不法分子制作的“三無”產品所欺騙,許多人出現了嚴重的激素依賴性和全身激素引起的嚴重并發癥,如庫欣綜合征,出現“滿月臉”“水牛背”等癥狀,還有的患者出現應激性潰瘍和糖尿病。至今仍有不少哮喘患者還在服用所謂能夠根治哮喘的“祖傳驗方”,其中許多人已經發展成對口服激素成癮的難治性哮喘。
各位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遇到問題前往正規醫院就診,切莫病急亂投醫,不要因渴望根治而上當受騙!
哮喘最重要的病理學改變是氣道慢性炎癥,而糖皮質激素對炎性因子、炎癥細胞和結構細胞都有很好的抗炎作用。吸入性糖皮質激素是控制哮喘的一線基本藥物。
一些患者不敢用吸入性糖皮質激素,還有一些患者用了以后覺得效果不理想,這是為什么呢?往往是因為藥物選擇不當,劑量不足,療程過短。除此之外,有不少患者及家屬因為擔心副作用而不愿使用吸入性糖皮質激素。其實,吸入性糖皮質激素不等于全身激素,實際上,正確地使用吸入性糖皮質激素并不會出現嚴重的副作用。吸入性糖皮質激素不但要用,而且療程要長,吸入激素治療3年可持續改善哮喘癥狀、肺功能和氣道反應性,持續降低大多數患者的氣道高反應,并使1/3的患者氣道高反應消失。因此,大家要認識到緩解藥物與控制藥物的各自特點和不同的使用方法,克服對吸入性糖皮質激素的恐懼。
很多患者認為哮喘歸根結底也不過是炎癥,炎癥用抗生素就準沒錯。其實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雖然哮喘的確與炎癥有關,但它并不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癥,因而抗生素對哮喘治療并沒有作用。
哮喘患者濫用抗生素會帶來不少危害:①貽誤病情;②誘導選擇出耐藥菌;③增加醫藥費用;④引起藥物性哮喘。所以哮喘患者切莫把抗生素當成“救命稻草”濫用,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許多人都揪著病本身不放,卻忽視了我們身邊的環境。哮喘發病有兩大因素:一是遺傳,二是環境。因此,患者積極地查明跟自己哮喘發病有關的過敏原、致喘因子,對預防哮喘發作具有重要意義。
有部分致喘因子明確的哮喘患者,只要能有效地避免再接觸,可以收到“不藥而愈”的喜劇性效果。與哮喘發病有關的常見過敏原有塵螨(屋塵螨、粉塵螨)、花粉(蒿草、豚草)、霉菌等。除此之外,蟑螂、鼠尿、蠶絲也有可能使患者發作哮喘。
針對環境中可能出現的致喘因子,建議患者做到以下3個方面。
1.詳詢病史,必要時做現場調查。
2.通過實驗室檢查,如過敏原皮膚試驗、支氣管激發試驗、體外試驗等,準確地發現過敏原、致喘因子。
3.在根據GINA方案治療“無效”時,患者不應盲目“升級治療”,應首先檢查環境因素的控制是否做得完善。
大家要及時地到哮喘專病門診就診,同時盡量避免接觸一些花粉、塵螨等過敏原;注意加強營養、適當有氧運動、換季時注意保暖,提高自身免疫力,避免受涼感染;更為重要的是,遵醫囑規律且正確用藥,定期門診隨診,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最后,還想告訴大家,得了哮喘不可怕,不要失去治療的信心。
(編輯? ? 周逸寧、 黃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