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宇峰,朱琳玲,楊芳瓊,楊純愛
(玉林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廣西 玉林 534000)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無痛支氣管鏡在多種支氣管、肺部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中得到應用,且安全性較高。但是,無痛支氣管鏡檢查屬于侵入性操作,鏡身在檢查期間會占用部分氣道,從而可影響患者的通氣情況[1]。低氧血癥患者血液中含氧量不足、動脈氧分壓相對較低,在進行無痛支氣管鏡檢查時,其肺部通氣量會進一步下降,不利于檢查的順利進行,甚至可誘發呼吸衰竭,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2]。因此,為保障低氧血癥患者在無痛支氣管鏡檢查期間的安全性,需要采取合理的通氣方案,以改善患者的氧合狀態。鼻導管吸氧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通氣方案,可為患者提供有效的氧氣支持,從而糾正機體缺氧的情況。但該通氣方式容易受患者呼吸運動的影響,且氧分壓濃度不恒定,應用價值有限[3]。無創輔助通氣可直接經口鼻罩或面罩給氧,對氣道及聲門的開放有積極意義,有助于降低氣道阻力,提升肺泡的有效通氣量[4]。基于此,本文選取玉林市第一人民醫院2021 年8 月至2022 年8 月收治的80 例需要進行無痛支氣管鏡檢查的低氧血癥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無創輔助通氣下無痛支氣管鏡檢查在低氧血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將玉林市第一人民醫院2021 年8 月至2022 年8 月收治的80 例需要進行無痛支氣管鏡檢查的低氧血癥患者納入研究。納入標準:(1)動脈氧分壓<60 mmHg,氧合指數≤300 mmHg ;(2)無血液系統疾病;(3)可耐受無痛支氣管鏡檢查;(4)聲門無明顯狹窄。排除標準:(1)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合并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3)存在肝、腎功能不全;(4)合并免疫系統疾病。以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40 例)和常規組(40 例)。研究組中,男性患者24 例,女性患者16 例;年齡45 ~75 歲,平均年齡(63.45±8.12)歲;體質量47 ~62 kg,平均體質量(54.33±4.12)kg。常規組中,男性患者26 例,女性患者14 例;年齡48 ~78 歲,平均年齡(64.11±8.26)歲;體質量45 ~63 kg,平均體質量(54.19±4.26)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所有患者均于無痛支氣管鏡檢查前6 h 禁食禁飲,并連接邁瑞心電監護儀(mindray,型號:iPM10)對各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以2% 利多卡因麻醉鼻前庭及咽喉部,待麻醉起效后,利用電子支氣管鏡(日本Olympus,型號:BF-F260)開展無痛支氣管鏡檢查。檢查期間,為常規組患者提供鼻導管吸氧,研究組則給予無創輔助通氣。鼻導管吸氧的具體方法:檢查鼻腔內有無異物、管腔是否通暢,用棉簽蘸生理鹽水清理鼻腔,將鼻導管插入鼻腔,將吸氧濃度設置為2 ~10 L/min,使指尖血氧飽和度(SpO2)>95%,支氣管鏡檢查經鼻通路開展操作。無創輔助通氣的具體方法:自支氣管鏡進鏡前10 min 開始使用凱迪泰無創呼吸機進行無創輔助通氣,將無創呼吸機設置成T 模式,氧濃度設為2 ~5 L/min,吸氣壓與呼氣末正壓分別設定為10 ~20 cmH2O、4 ~6 cmH2O,使指尖SpO2>95%,支氣管鏡檢查通過無創面罩上方的操作孔經鼻通路開展操作。兩組患者在支氣管鏡檢查結束后均持續通氣10 ~30 min,待SpO2穩定后結束通氣。若支氣管鏡檢查期間指尖SpO2<90%,需要立即停止操作或退鏡,待SpO2上升至90%及以上方能再次進鏡;若指尖SpO2<80%,應終止檢查,并持續通氣。
(1)比較兩組患者進鏡前及進鏡后的生命體征,包括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舒張壓(DBP)、收縮壓(SBP)及SpO2。(2)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的一次性進鏡成功率及支氣管鏡檢查終止率。(3)比較兩組患者檢查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躁動、嗆咳、嘔吐等。(4)比較兩組患者檢查后的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包括咽喉腫痛、咳嗽、出血等。
利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分析研究數據,采用t、χ2 分別對計量資料(±s)及計數資料(%)進行檢驗,結果為P<0.05 提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進鏡前,兩組的各項生命體征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進鏡后,兩組的SpO2均較進鏡前降低,HR、DBP、SBP、MAP 均較進鏡前升高,且研究組的SpO2較常規組高,DBP、SBP、HR、MAP 均較常規組低(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進鏡前后生命體征的對比(± s)

表1 兩組進鏡前后生命體征的對比(± s)
組別 DBP(mmHg)SBP(mmHg)進鏡前 進鏡后 進鏡前 進鏡后研究組(n=40)76.65±6.31 82.62±7.74* 115.86±10.34 124.30±10.67*常規組(n=40)76.12±6.33 88.10±7.94* 116.11±10.27 131.21±10.89*t 值 0.375 3.125 0.108 2.866 P 值 0.708 0.002 0.913 0.005

續表
研究組的一次性進鏡成功率較常規組高(P<0.05)。兩組的支氣管鏡檢查終止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一次性進鏡成功率及支氣管鏡檢查終止率的比較[例(%)]
研究組檢查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常規組低(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檢查過程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比較[例(%)]
兩組檢查后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檢查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例(%)]
低氧血癥患者的氧合指數較低,在開展無痛支氣管鏡檢查時,其通氣血流比例失調,導致肺通氣量進一步降低,不利于檢查操作的順利進行[5]。鼻導管吸氧是一種經鼻通氣方案,可持續為患者提供高濃度氧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肺通氣量,改善患者的氧合狀態。但是,鼻導管吸氧的密閉性較差,通氣有效率較低,且容易受自主呼吸的影響,對低氧血癥患者呼吸功能的改善程度有限[6]。因此,為提高低氧血癥患者無痛支氣管鏡檢查過程的安全性,需要對通氣方案進行優化。無創輔助通氣具有便捷、無創的優勢,可緩解呼吸肌疲勞,且人機協調性較優,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通氣情況及氧合狀態[7]。基于此,本研究對無創輔助通氣下無痛支氣管鏡檢查在低氧血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研究結果顯示,進鏡后兩組的SpO2均較進鏡前降低,HR、DBP、SBP、MAP 均較進鏡前升高,且研究組的SpO2較常規組高,DBP、SBP、HR、MAP 均較常規組低(P<0.05)。說明無痛支氣管鏡檢查可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造成影響,但無創輔助通氣能夠將該影響減輕,有利于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的穩定。究其原因為,支氣管鏡的進入可令患者的氣道阻力增加,使肺部通氣量下降,同時鏡身可對氣道黏膜造成物理性刺激,導致支氣管平滑肌痙攣,進一步增加氣道阻力,不利于機體的正常氧合,進而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造成影響[8];而無創輔助通氣不易受患者自主呼吸功能的影響,其氣道壓力較穩定,可減少呼吸肌做功,使呼吸肌得到充分休息,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左室后負荷,為心輸出量的增加提供助力,進而可提高通氣的有效率[9]。同時,無創輔助通氣能夠提升肺部的順應性,有利于增加潮氣量及肺泡通氣量,快速改善患者的氧合指數,為二氧化碳的排出提供助力,減少乳酸生成,促使機體恢復供氧-需氧平衡,對生命體征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10-11]。有研究指出,無創輔助通氣的應用可通過增加上氣道切面面積改善通氣量,有利于氣道及聲門的開放,并增加氧彌散,因此可降低支氣管鏡操作對患者造成的不良影響[12]。除生命體征外,支氣管鏡檢查過程是否順利同樣是評價通氣方案應用價值的重要依據。本研究中,研究組的一次性進鏡成功率較常規組高(P<0.05);兩組的支氣管鏡檢查終止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說明在開展無痛支氣管鏡檢查時,為低氧血癥患者實施無創輔助通氣可提高一次性進鏡成功率,并能確保支氣管鏡檢查的順利進行。這是因為無創輔助通氣有助于聲門及氣道的開放,能讓醫師清晰、完整地觀察咽喉的生理結構,并有利于支氣管鏡的進入,同時該通氣方案能改善患者的血氧狀態,可減少因SpO2過低而導致的退鏡事件,為檢查的順利開展提供助力[13-14]。本研究中,研究組有3 例患者在無痛支氣管鏡檢查過程中的SpO2<90%,常規組則有26 例患者的SpO2<90%,需要立即退鏡,待其SpO2≥90% 后方能繼續操作。同時,常規組檢查過程中有2 例患者SpO2<80%,為避免腦缺氧、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終止了支氣管鏡檢查。此外,檢查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及檢查后的并發癥發生率也是評估通氣方案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依據。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檢查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常規組(P<0.05);兩組檢查后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說明無創輔助通氣可降低無痛支氣管鏡檢查過程中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且未增加相關并發癥。究其原因主要是,相較于鼻導管吸氧,無創輔助通氣可顯著提高患者的一次性進鏡成功率,從而可有效避免多次進鏡及退鏡對患者咽喉組織的損傷,減輕機體的應激反應,保障檢查的安全性[15]。
綜上所述,在無創輔助通氣下行無痛支氣管鏡檢查可降低相關操作對低氧血癥患者生命體征的影響,有助于提高一次性進鏡成功率,并降低檢查過程中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對檢查安全性的提升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