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康小珊(1978~),女,漢族,福建龍海人,漳州市龍海區石碼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摘 要:習作是現階段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內容,可為學生后續習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在鍛煉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基于此,文章從開展小學中高年級語文習作訓練的意義入手,分析習作訓練現狀,重點闡述有效的解決策略,以期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為其個性化發展提供支撐。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語文習作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12-0024-05
一、 引言
對小學生而言,作文是整個語文學習中較難的環節之一,不僅由于缺乏生活經驗而無法充分表達自身的看法和觀點,同時也受到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打消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尤其在進入中高年級后,寫作難度變大,使得學生產生消極怠工、敷衍了事的態度,阻礙了學生的成長及健康發展。由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綜合實際的教學需要與授課目標,對現有的習作訓練方式進行豐富及創新,從多方面提高小學生的習作能力,為提高學生的觀察、表達能力奠定基礎。
二、 開展小學中高年級語文習作訓練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創作來源于生活,教師在培養學生習作能力的同時也需要注意不能與實際生活脫節。開展小學中高年級語文習作訓練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將自己對生活的感悟、體驗等進行記錄、表達,由此就需要注重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通過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豐富學生的習作內容,同時保證訓練質量,使其養成熱愛生活、積極向上、勇敢樂觀的品格,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
(二)掌握書面表達能力
提升小學生表達能力是當前小學語文教育的主要內容,大體可分為書面、口語、文字三類表達方式。其中書面表達的難度較大,對中高年級的學生而言,表達形式、內容等方面相較于低年級的片段描寫,更加突出規范化、完整性的特點,需要學生自身具有良好的邏輯性及條理性。在小學中高年級開展習作訓練,除了可以幫助學生強化、升級文字表達能力,同時也為后續書面表達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條件,學生只有在小學階段打下堅實的文字寫作基礎,方可保證后續深入學習的成效。由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在日常訓練中注意強化學生的規范寫作能力,保證習作內容的邏輯性,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做到有話可說、有處落筆,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三、 小學中高年級語文習作訓練的現狀
(一)缺乏興趣
通過對當前大量的小學語文習作訓練課堂進行分析可知,大部分學生均將寫作作為學習難點,這主要是因為學生自身缺少寫作熱情,大部分學生自身的見聞、認識、觀念、閱歷不足,忽視了觀察生活、深入生活能力的培養,使其在進行描述時感覺無話可說。同時受到以往教學形式的影響,教師大多將課后拓展內容作為題目或以命題作文的方式進行訓練,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另外,部分教師為保證訓練成效,一味地要求提高學生的習作質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的寫作壓力,學生在不知不覺間產生厭學、敷衍的心理。此外,大部分教師在設計習作訓練內容時,主要參考教學進度,忽視了學生對習作訓練的要求。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對環境較為敏感、想象力及創造力極為豐富的階段,若是此時小學語文教師能進行有效引導,將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他們會將天馬行空的想象融入寫作中,不斷迸發出全新的創作靈感。
(二)缺少個性
針對實際的寫作訓練模式進行分析可知,大部分教師將仿寫作為培養學生基礎寫作能力的主要手段,此種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學生的寫作格式、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但是也極易滋長學生的偷懶行為,抄襲、應付了事等情況頻繁發生,達不到提高學生能力的教學目的。另外,部分教師為避免學生以流水賬的方式進行取巧,常規定具體的寫作結構,使得學生提交的習作缺乏個性化特點,降低了語文習作訓練的成效,阻礙了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三)缺乏趣味
在進行小學語文中高年級習作訓練期間,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將習作內容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的能力,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習作題目均是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沒有經歷過,或缺乏認識的事物,學生只能通過借鑒、想象完成訓練,也就無法保證習作的質量,進行深入探究學習的興趣逐漸下降,主動參與學習的意愿不高。由此,為解決與生活脫節、缺少學習趣味等問題,相關教師需要做到從學生的角度入手,保證習作內容緊貼生活,完善訓練方式,進而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
(四)缺少協同
寫作是現階段中高年級語文教學的主要手段,教師在進行具體的指導訓練過程中,可分為認字、閱讀、書寫等環節,而閱讀與書寫之間存在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關系,閱讀為書寫提供素材、技巧,書寫則是對閱讀內容的進一步理解、延伸。但是從實際情況進行分析,部分教師并未認識到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聯性,缺少必要的連接與協同,致使寫作訓練缺乏趣味性,教學質量得不到提高。
四、 開展小學中高年級語文習作訓練的具體策略
(一)觀察生活
1. 關注細節
觀察是學生認識事物、了解世界的主要手段,可幫助學生判斷事物輪廓、確定事物屬性。通過對事物進行深入觀察,學生可以將事物進行分解,進而分析各組成部分,了解事物的變化、發展、構成規律,為后續的描述、寫作提供素材。在實際生活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由表及里、化整為零的觀察能力,通過對整體事物進行判斷明確主體對象,并通過深入分析、刻畫細節,達到點明主旨、烘托渲染的目的,豐富寫作內容,提高文章張力。學生在觀察細節時常會出現線索雜亂、無法有效串聯等問題,此時教師應當及時給予學生指導,使其將整體作為切入點,深入觀察細節之處,并在不斷地發現與探索間逐漸形成大體寫作思路,可有效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通過教師的有效指導使得學生掌握觀察生活的主要方法,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增長了學生的見聞,幫助學生重新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事、物,使其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
2. 抓住特點
事物具有獨特性,其不同點使其區別于其他事物,這也是學生在進行觀察時應當重點關注的問題,只有深入觀察、分析、掌握事物特征才可以進一步深挖其本質,掌握事物發展規律及基本構成。需要注意的是,在對事物進行觀察期間,教師可培養學生回放觀察的能力,進而幫助學生掌握事物內在特征。通過對整個觀察過程進行回放可豐富學生的學習感悟,并充分融入習作中,奠定文章寫作的情感基調。以刻畫游戲場景為例進行分析,當學生大多沉浸在自由游戲中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對整個游戲過程進行回放,學生可在此期間發現之前被忽略的細節,通過對游戲過程進行復盤,使其大體理清活動流程、寫作內涵、搭建文章架構、確定描寫重點,使人物形象得到豐滿,幫助學生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并將其作為寫作素材,提高文章質量。觀察不僅是對當下的分析,同時也是對過去事物的復盤,教師可鼓勵學生以回放的方式深入生活進行觀察,進而積累豐富多樣的生活經驗。
3. 轉換視角
為在習作訓練期間展現出立體、鮮明的景物特色,使得景物描寫更生動形象,給予讀者身臨其境之感,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景物進行深入的觀察分析。教師可鼓勵學生從俯視、正視、仰視、遠視、近視等視角進行觀察,同時也可以從動、靜、虛、實等發展狀態進行判斷,也可以從整體、部分、微觀、宏觀等方面進行研究,同樣可以充分調動起自身的感官優勢,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方面判斷事物特征,通過不斷變換觀察角度,就可以使得學生對熟悉的世界進行再發現,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得文章內容更加豐富。
4. 比較聯想
以現實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為主進行觀察,學生可通過自身掌握的事物發展特質進行比較聯想,充分發揮自身的創新性發散思維優勢,從細節之處推斷事物發生的本質,綜合自身的見聞、經驗,尋找恰當的描述方法,在此過程中,不僅開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同時也有效豐富了學生的詞匯積累量。例如在學習了《頤和園》一課后,教師可與學生深入分析文章具體的寫作順序,并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描寫校園景觀。在實際的寫作期間,學生可對自己了解的校園景色進行聯想,并綜合學習到的各類描繪詞匯,逐漸浮現出可以使用的好詞、好句、好段。教師引導學生以聯想的方式,使得其零碎的思考片段通過豐富的詞匯有效地銜接在一起,并融入已有的情感體驗,保證學生有話可說。觀察是提升寫作質量的關鍵環節,是學生不斷進行創作的靈感源泉,由此,教師需要為學生打造可以進行自由觀察的空間及條件,引導學生深入實際生活中留心觀察、仔細發掘、認真感悟,培養其良好的觀察習慣,將個人情感與見聞融入文章中,提升習作訓練成效。學生自身也應當做到及時深入生活進行體驗,掌握正確、可行的觀察方式,積累大量的生活細節,使其成為語文寫作的主要素材來源。
(二)豐富形式
1. 豐富寫作模式
從實際的習作訓練方式進行分析可知,大部分教師常以敘事、繪景、看圖習作等方式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可依據具體的需要套用已經學習過的文章結構模板。如看圖習作大體可分為以下兩個寫作步驟:第一,描寫圖中的具體景物;第二,加入自身觀點,表明自己看法。此種寫作方式較為單一。教師需要抓住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具有好奇心的特性,豐富寫作模式,給予學生進行自由發揮的空間,使其可充分展現出自身的情感及才能,從多角度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詩歌、散文等方式都可以作為小學生的寫作結構,同時在對具體的內容進行描寫時,也可以引進插敘、倒敘等手法,不僅增加了文章張力,提高了內容吸引力,也使得學生體會到不同寫作方式的樂趣,充分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2. 發揮網絡優勢
在當前的高年級習作訓練期間,教師可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豐富習作內容。第一,教師可積極利用互聯網優勢收集寫作范本,并以此為基礎向學生教授寫作技巧。當前網絡上各類新編故事層出不窮,如《新農夫與蛇》等,教師可將其作為課外延伸學習文章,為學生打開寫作思路。第二,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積累大量素材,并有針對性地開展習作。對部分學生缺乏素材積累等問題,教師可在訓練前引導學生進行大量閱讀,從現有文章中尋找靈感。第三,將互聯網作為媒介,豐富學生的訓練方式,如教師可利用聊天群組等方式鼓勵學生進行課外延伸訓練,并創新多元評價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彌補自身的不足,保證訓練成效。
3. 拓寬表達空間
為有效提升學生的習作質量,教師也可以將口頭表達作為鍛煉方式之一。口頭表達相較于書面表達來說不夠嚴謹,在詞匯使用、語法結構等方面極易產生問題。小學習作訓練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教師在利用口頭表達的方式進行習作訓練時,需要注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創作空間,給予其足夠的表達自由。如在進行口語表達時教師可利用各類錄音設備記錄學生當下的情緒、認識,并將其轉化為文字的形式進行再加工,通過以上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有效記錄自身感受,并提升文章內容的豐富性及生動性,使得學生充分認識到文字及語言間相互轉換、互聯互通的特點,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增加其成就感。
(三)融入日常
1. 熱點引導
對小學生而言,其觀念認識及人生閱歷較為有限,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在當前信息爆炸的時代,小學生無法從海量的信息中抓住重點。由此,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縷清事物發展脈絡,引導其關注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并將其作為生活經驗進行學習,從主動交流、分析、表達中實現素材的積累。除了當前較為常見的社會新聞,學生也需要將目光放在日常的校園生活中,將多樣化的集體活動、美好的同學情誼、親切的授課教師等作為童年生活的美好記憶,并將其作為學生的寫作素材進行積累。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對各素材進行比較、分析、歸類,去蕪存菁,保證素材的正能量。同時教師也可以經常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練習活動,使得學生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寫作方式,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積累寫作經驗。
2. 交流見聞
在實際習作期間,學生若是僅通過自身觀察進行習作,則文章將呈現出片面性、淺薄性等問題,缺乏深入思考,內容空洞,由此學生就需要通過參考其他人的經驗,深挖事物發展特征。在訓練期間,教師應當認識到交流的重要性,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教師幫助學生對寫作素材進行進一步加工的過程。如在對水果進行描寫時,教師可通過向學生描述水果的形狀、顏色、味道等不同特點的方式,使其對各類水果進行想象、判斷,并引導學生學會從特點、細節進行描寫,總結不同事物的特征要素,明確寫作要點,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具象,便于學生進行理解、掌握。
3. 激發情感
興趣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寫作訓練中的動力來源,教師在實際的習作訓練期間需要注意充分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將習作作為興趣愛好,調動起學生的表現欲及交流欲,使其將平時收集到的素材進行進一步的整合、潤色,最終形成一篇高質量文章。文章是學生情感表達的主要媒介,沒有情感的文章必然是空洞的,而學生缺乏必要的情感積累將直接阻礙其進一步表達自己的觀點認識。為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活躍性,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成為激發學生情感表達的導火線,鼓勵學生在實際寫作期間將情感融入素材中,進而充分展現自我。
4. 體驗生活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習作素材的主要來源就是學生的親身經歷,通過深入生活增強感性認識。以往的寫作訓練主要可分為兩個步驟:一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大體的寫作;二是完成教師指導、學生搭建寫作框架、完善寫作內容、進行深入修改、落實信息反饋等工作。教師可打破以往的分步訓練方式,在正式開展寫作訓練之前做好準備,不僅需要保證學生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教育,同時也要帶領學生走出學校、走進社會、走入生活,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后活動豐富學生經歷,為創作優質文章提供條件。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讓學生深入實際環境進行體驗,避免出現紙上談兵、華而不實等問題,讓學生通過切身體會,調動起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方面的能力,增長閱歷,拓寬眼界,豐富見聞,以此為基礎完成習作訓練,保證文章的生動性及鮮活性,使讀者充分感受到文章中蘊含的情感。
5. 展示賞評
寫作展示賞評也是積累素材的主要方式之一,學生可通過教師對文章的優缺點進行分析,進而掌握自己的寫作水平,發揚優勢,補全不足,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豐富并篩選寫作素材,為后續提高文章質量奠定基礎。教師應當將隨堂練筆作為材料積累的主要途徑,引導學生在練筆過程中積累材料,并盡量提高語言運用及表達能力。學生在寫作期間需要從實際生活出發,不能脫離實際進行胡編濫造,應保證最終的文章內容始終貼近生活。為達到這一目的,教師需要做好日常的觀察記錄工作,將自己的認識、感悟、看法、經歷等如實記錄下來,形成積累豐富的習作素材庫,為后續寫作能力的提高提供條件。
(四)立足閱讀
小學中高年級的習作訓練不應當僅將其限制在習作課程本身,而是需要將注意力放在課外拓展延伸上,引進并創新群文閱讀等多樣化的閱讀方式。在利用閱讀的方式提升學生習作能力時,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提高訓練質量:首先,發揮仿寫的優勢,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通過對現有的好句好段進行模仿,依據示例的格式、技巧描寫出類似結構的片段。在閱讀文本期間需要教師對其中涉及的各類修辭手法、知識點等進行深入分析講解,并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進行仿寫,使其掌握具體的寫作技巧。如在學習《桂花雨》一課時,教師可將“父親總是指指點點地告訴我,這是梅花,那是木蘭……”作為范例,為學生講解排比句的用法,并以此為基礎幫助學生了解排比句的具體用法及優勢,快速掌握不同寫作技巧,保證做到依據寫作需要靈活選擇寫作方式。其次,落實擴寫及縮寫方式,這兩種方式也是小學習作中常見的寫作類型,可極大地提升學生的概括總結及詞匯應用能力。最后為擴寫方式,擴寫主要是指對現有文章的內容進行延伸寫作,主要可分為續寫及新編兩類形式。續寫是對現有的文章結尾進行情節創作,沒有脫離原本劇情,新編則是從文章的某個環節開始,改變整個故事走向,重新創作文章情節。如學生在學完《精衛填海》一文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對該故事進行改編或續寫,加入自己的看法及認識。小學生對此類神話故事具有極強的想象力,可積極參與到寫作訓練中,在擴寫期間實現個性化發展。
(五)持續訓練
文字表達能力的鍛煉及習作水平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學生在長時間的學習、觀察、閱讀、經歷中不斷累積達到的。由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深入現實生活進行體驗、表達,并應用到后續的習作訓練中,教師可落實每日隨手習作的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并不能直接要求學生寫出高質量的文章,而是需要引導學生將平淡無奇的流水賬文章逐漸轉化為含有自身情感、認識、感受的寫作素材,幫助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獲取寫作靈感。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文章進行深入分析,盡量放大學生的優點,增加學生的寫作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提升學生習作的鮮活性及生動性,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對部分寫作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應進行針對性教育,引進圖文結合的方式鼓勵學生進行場景刻畫及情感表達,并幫助其養成寫日記的良好習慣,給予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及自信心,進而有效豐富習作文章內容,從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
五、 結語
綜上而言,在全新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各小學逐漸將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重點放在習作訓練上,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需要,將學生作為課堂活動的主體對象,按照學生的意愿及水平創新習作授課方式,從觀察生活、豐富形式、融入日常、立足閱讀、持續訓練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學生勤于寫作的良好習慣,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寫作素材,保證有話可說,有效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為后續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進步提供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呂慧.探析小學語文高年級習作訓練的有效方法[J].語文課內外,2021(9):217.
[2]黃曉娟.強化閱讀訓練 堅實習作基礎:淺議小學階段中高年級習作能力的培養[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9(2):4.
[3]徐香順.關于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之讀寫結合的探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20(23):77.
[4]張衛峰.探析高年級習作模塊化教學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9(22):89-90.
[5]林元楊.小學高年級學生習作指導[J].語文課內外,2019(25):163.
[6]花錦東.新課標下小學高年級作文指導策略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9(11):51.
[7]吳丹.借“題”發揮,解碼課后習題:以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的課后習題為例[J].新課程導學,2021(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