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楊楊
近年來,中國市場經濟轉型升級的態勢愈演愈烈,而轉型升級的本質是創新,核心要求是生態環保?!伴L江經濟帶”作為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先行示范帶,從其被確立之初便致力于在 “創新”與“生態”兩大發展主題之間探尋出中國市場經濟轉型升級的經驗之路。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要保持在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的高質量發展,根本路徑是技術創新。技術創新能夠為企業長期高質量發展帶來動力,提高企業生產效率,進而影響企業的績效。但在環境保護訴求日益高漲的今天,僅僅追求技術創新已經不能夠滿足發展需求,還需注重生態保護,加大環保投入。通過不斷加大環保投資力度,企業可以進行生產技術和環保工藝改進,推行綠色生產。既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還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進而降低企業能耗水平。企業能耗水平降低,會對財務績效產生最直接和最顯著的正向影響。長江經濟帶作為“生態優先,創新驅動”協調發展的示范地,經過多年的沉淀與發展,其“創新”與“生態”融合模式的發展現狀如何,區域內的環保投資與技術創新水平如何,環保投資與技術創新影響企業財務績效的路徑與機理是怎樣的,這是本文想要探討的問題。
通常情況下,企業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加大環保投資力度,會帶來額外的成本,而這些成本又沒有因企業承擔了環境責任而得到補償,這就不可避免會使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下降。這是傳統新古典經濟學家們持有的觀點。根據這一觀點,諸如政府的環境管制手段、行業的環保技術標準,都會迫使企業將更多的人力物力資源投入到減少環境污染這一目標中來,這些資源都必將從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中來。雖然從全社會角度出發,承擔環保責任對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益,但就企業角度而言,這項支出沒有收益,會影響企業的財務績效。與之相反的,是Poter于1991和1995年發表的文章中提出的“波特假說”觀點,他通過大量案例研究,發現環境污染是一種資源浪費,而適當的環境規制可以促使企業引入技術創新,進行新產品、新工藝的研發,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進而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和經營績效。企業可以通過加大環保投資力度來建立綠色項目,健全環境管理體系,更高效地利用資源,減少浪費,從而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此外,加大環保投資力度、建立綠色生產流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棄物的排放,本身也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尤其是環境責任的體現。而承擔適當的環境責任能對外展示企業的良好社會形象,給企業帶來正面影響,且這種影響會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愈發顯著。尤其是對于處在“長江經濟帶”等生態發展先行示范帶的企業而言,通過承擔環境責任,降低污染排放,不僅能夠獲得良好的社會聲譽,還能促進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減少來自環境規制方面的壓力,降低企業環保違規成本,進而提升企業競爭力,改善企業財務績效?;诖?,提出本文的第一個假設:
假設1:環保投資正向影響企業財務績效。
作為企業最重要的內生能力之一,技術創新可以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升其綜合實力,實現其長遠發展。企業在面對差異化、多元化消費市場時,技術創新無疑是其擴大競爭優勢,贏得市場認可,獲得更高水平經營績效的重要途徑。從理論角度看,企業通過加大創新研發投入,提升技術創新水平,可以獲得新技術和新產品。新技術能提升生產設備的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和人工成本,提升組織效能。新產品能夠為企業贏得新客戶,在同行業競爭中獲得更多市場占有率,核心競爭力與綜合實力均得到提高,財務績效水平也將隨之提升。而從實踐角度看,正是通過技術創新,企業生產工藝改善,原材料利用效率提高,用資源的高利用效率來代替部分資源的投入,可以實現資源的更優配置,進而提高企業各環節資源的生產效率。積極主動的技術創新行為,還為企業獲得先發優勢,迅速吸引新客戶群,獲取超額利潤,進而反過來不斷促進企業創新,增加產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雖然也有觀點認為,技術創新的成果轉化周期長,轉化率低,技術創新甚至會抑制企業生產效率,進而對企業業績產生負面影響。但更多的研究表明,研發強度的提升會推動新產品的引入率,進而對企業績效產生積極影響。高效的技術創新可以為企業贏得更多的市場占有率,進而表現出更好的財務績效水平。所以,加大研發投入進行技術創新,是能夠為企業帶來更好的盈利表現的?;诖?,提出本文的第二個假設:
假設2:技術創新正向影響企業財務績效。
企業環保投資和技術創新除了分別對財務績效的正向影響之外,本文還認為兩者共同作用相互促進彼此對財務績效的正向影響。當前,政府層面的環保監督檢查力度不斷加強,企業為了達到節能減排標準,勢必會加大環保投資力度,尤其是處在長江經濟帶這類國家“生態發展”先行示范區的企業,更是會紛紛加大環保投資力度。一方面會增加企業的環保成本,另一方面也會影響資本市場對企業的態度,投資者會擔心過多的環境成本影響企業在提升發展質量方面的投資,進而對企業做出負面的評價。而此時,企業在技術創新領域的投資則表明企業沒有犧牲提升發展質量的投資來滿足環保需求。相反,在有限的資金限制下,必要的環保投資激勵了企業的創新和進步,促使企業更多地通過技術創新帶來高效的生產經營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從而緩解環保成本帶來的成本上升,獲得核心競爭力來保證盈利水平,形成長久的競爭優勢。正是基于這種協同效應的存在,企業在進行擴大環保投資,承擔環保責任的同時,也會加大技術創新的投入。而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夠幫助企業及時掌握先進生產工藝,提升企業各項資源利用效率,這反過來也保證了投入的環保資金,能夠更好地發揮其作用。環保投資的增加能夠帶動技術創新,進而提升企業經營績效,技術創新投入的加強又可以保證環保投資作用的發揮,正是企業環保投資與技術創新之間的這種協同效應,使得兩者在影響企業財務績效時,發揮了1加1大于2的效果?;诖?,提出本文的第三個假設:
假設3:環保投資、技術創新彼此調節增強各自對企業財務績效的作用。
企業環保投資行為更多地體現出“被動”迎合政府環境管制需要的特征,與非重污染企業相比,重污染企業面臨的環境管制壓力更大。社會對重污染企業的環境責任承擔情況也更關注。尤其是處在長江經濟示范帶區域的企業,通過加大環保投資力度,改善環境問題等方式,來贏得社會以及消費者的正面評價則更容易。因此,對于這一區域內的重污染企業而言,環保投資能夠更好提升企業正面形象,從而為企業贏得更多消費市場。除此之外,重污染企業內部面臨的環保資金壓力更大,這是因為重污染企業需要解決的廢棄物的排放預防與治理問題更多。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勢必會涉及到環保系統的改造升級、綠色工藝的研發以及環保機構的組織管理,這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在有限資源下,這些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動力就更大。一方面,技術創新帶來的很多專利技術可以提升重污染企業現有環保設備的運營效率,提高廢棄物的利用效率,既減少了購買新設備的成本,又降低了對資源的需求量。另一方面,技術創新帶來更高效綠色的生產工藝,減少生產環節的原材料浪,降低廢棄物的產出量。因此,在重污染企業中,環保投資與技術創新之間的協同效應也更明顯?;诖耍岢霰疚牡牡谒膫€假設。
假設4:環保投資、技術創新對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程度因企業所處行業不同而有所差異。
本文所指的長江經濟帶是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個省市的地區。本文將2018-2021年間,獨立披露企業環保投入金額的上述地區A股上市企業作為研究樣本。通過從年報、社會責任報告以及環境責任報告中手工收集,得到這四年間各企業披露的環保投資數據。整理發現,從2018至2021年,披露環保投入金額的企業分別為110、 114、129、137 家。并對所得到的樣本進行了如下篩選:(1) 剔除停牌、暫停經營的樣本企業; ( 2) 剔除存在數據異常值的樣本企業; ( 3) 剔除四年間各項研究數據有缺失或披露不完全的樣本企業。經過以上程序,總計得到106家企業,共計有效觀測樣本 424 個。這其中,重污染企業60家,共計240個觀測樣本,非重污染企業46家,共計184個觀測樣本(本文所指的重污染企業是以2010年環保部公布的《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中關于重污染行業的劃分為標準)。本文的各項報告數據來自巨潮資訊網和國泰安數據庫,采用Excel軟件對數據初步處理后利用SPSS19.0軟件進行實證分析。

1.被解釋變量:企業財務績效。本文選取總資產凈利率(ROA)作為財務績效的評價指標,該指標為企業凈利潤與平均資產總額的比值。反映的是企業運用全部資產所獲得利潤的水平,具有較強的綜合性。
2.解釋變量:(1)環保投資。環保投資主要包括企業為預防和治理自身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而支出的資金,包括購買環保設備費用、設備運行維護費用、環境監測費用、廢棄物處理費用以及人員培訓等費用。因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企業之間的環保投資絕對額差異巨大,為了統一口徑,使分析結果更可靠,本文以企業年度環保投入力度作為環保投資的代理變量。企業年度環保投入力度=環保投入總額/ 營業收入,用INV表示。(2)技術創新。本文參考朱乃平(2014)、范寶學(2019)的方法,擬采用研發投入來衡量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各企業在研發活動上的年度投入金額,能夠直接反應出其對科研的重視程度以及創新研發水平。為統一口徑、便于各企業之間的比較,本文以研發投入力度作為技術創新的代理變量,企業研發投入力度=研發投入總額/營業收入。
3.控制變量。本文選取的控制變量主要包括:企業規模(LNSIZE)、股權性質(NATURE)、資產負債率(LEV)、股權集中度(OC)、董事長與總經理兼任情況(DUL)。所有變量定義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信息匯總表
為驗證假設1,企業環保投資對財務績效的正向影響關系,構建模型(1):
為驗證假設2,企業技術創新對財務績效的正向影響關系,構建模型(2):
為驗證假設3,企業環保投資、技術創新彼此調節增強各自對財務績效的正向影響關系,構建模型(3):
為驗證假設4,將樣本分為重污染企業與非重污染企業兩個組,并分別用模型(1)、(2)和(3)對兩個樣本組進行回歸分析。
由表2可知,樣本企業的總資產凈利率(ROA)均值為5.41%,最小值為 -44.12%,最大值為30.49%,樣本之間的總資產凈利率(ROA)值跨度較大,但多數企業維持在穩定的水平。106家樣本企業中,環保投資(INV)的均值為0.669%,最小值為0.005%,最大值為4.938。另外,重污染企業的INV均值為0.792%,非重污染企業為0.456%,重污染企業的環保投資力度(INV)明顯高于非重污染企業。企業規模(SIZE)的均值為22.838,最小值為20.189,最大值為26.665,樣本企業之間的規模存在差異。所有樣本企業中,國有企業占38.68%,非國有企業占61.32%。企業資產負債率(LEV)均值為41.25%, 最小值為7.90%,最大值為90.77%,絕大多數企業的LEV水平適中,有少部分企業LEV水平較高。樣本企業的股權集中度(OC)均值為34.25%,最小值為9.58%,最大值為77.38%。所有樣本企業中,董事長與總經理兼任的占19.81%,而董事長與總經理兩只分離的占80.19%。

表2 各變量描述性統計
從表3的相關性分析表中可以看出,首先各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差膨脹系數(VIF)值均在0-2之間,表明模型不存在嚴重多重共線性問題,可以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環保投資(INV)與企業財務績效(ROA)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158,且在1%水平上顯著,這說明在長江經濟帶區域內的企業,其環保投資與財務績效之間表現出顯著正相關關系,即企業環保投資力度越大,企業財務績效表現越好,假設1初步得到驗證。且在該區域內,企業技術創新(RD)與財務績效(ROA)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209,并在1%水平上顯著,這說明技術創新能夠對企業財務績效產生正向影響,即企業技術創新的力度越大,財務績效越好,假設2得到初步驗證。

表3 各變量間相關性分析
從表4中(1)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環保投資(INV)與企業財務績效(ROA)的回歸系數值為0.099,關系顯著水平為5%,環保投資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也即企業環保投資越多,財務績效越好。企業加大環保投資力度能夠減少資源浪費,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經營成本。通過升級環保設備及環保技能,能更有效地控制廢棄物的排放,更好實現節能減排目標,降低環境保護違規成本,并向社會傳遞企業的正面形象,增強消費者對企業的認可度,進而提高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提升企業財務績效,假設1得到驗證。表4中(2)的回歸結果表明,技術創新(RD)與企業財務績效(ROA)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兩者間的相關系數為0.122,關系顯著水平為1%。說明隨著企業技術創新水平提高,新技術帶來更高的設備能效與組織能效。企業的管理、生產及人工成本將大大降低。此外,技術創新帶來的創新產品還可以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增強企業綜合實力,進而提升企業財務績,假設2得到驗證。表4中(3)的結果進一步驗證環保投資與企業財務績效,以及技術創新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的正相關關系。但環保投資與技術創新交互項對財務績效的回歸結果不顯著,說明在總體樣本中,環保投資與技術創新彼此調節增強各自對企業財務績效作用的假設沒有得到驗證。本文將在后面的分樣本組中進一步驗證這一關系。

表4 總體樣本回歸結果
將106家樣本企業劃分為重污染與非重污染企業,其中重污染企業有 60家,樣本觀測值240個,非重污染企業有46家,樣本觀測值184個。從表5中(4)和(6)回歸結果可以看出,重污染企業的環保投資(INV)與企業財務績效(ROA)的回歸系數值分別為0.255與0.232,且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重污染企業環保投資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相比之下, 表中(7)和(9)的回歸結果均顯示,非重污染企業環保投資水平與企業財務績效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這說明環保投資對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程度在重污染行業中更明顯,重污染企業在加大環保投資后能顯著改善企業的廢棄物排放現狀,提升企業的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收獲更多的社會正向評價,能更好地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提高企業財務績效。而非重污染企業本身面臨的環保政策壓力小,企業原有的環境問題不大,通過提高環保投資來改善企業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和環保成本的效果沒有重污染企業那么明顯,所以環保投資與財務績效之間的相關關系不顯著。除此之外,通過表5中(6)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重污染企業環保投資與技術創新的交互項與財務績效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115,并且在5%的水平上顯著,這說明環保投資與技術創新彼此調節增強各自對企業財務績效作用,因此假設4得到驗證,且假設3在重污染企業中得到驗證。無論是重污染企業還是非重污染企業,回歸結果均顯示了技術創新與財務績效顯著正相關。這也更進一步說明,各類企業通過提升技術創新水平,能夠更好地提高企業財務績效。

表5 重污染與非重污染企業分樣本回歸結果
本文通過將長江經濟帶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對該區域內企業的環保投資、技術創新與財務績效的關系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該區域內的企業,其環保投資與財務績效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尤其是重污染企業,這一相關關系更加明顯。隨著環保投入力度的不斷增加,企業的廢棄物排放減少,污染問題得到改善,企業向社會展現了更加正面的形象,對處在“生態發展”先行示范帶的企業而言,這為其贏得了更多的正向評價,減輕了環境管制壓力,增強了企業競爭力,改善了企業財務績效。(2)企業的技術創新投入水平越高,其財務績效越好,兩者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力度,帶來新工藝新產品,既提升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又為企業開拓了新的市場,為企業贏得了競爭優勢,財務績效水平也隨之提升。(3)在長江經濟帶的重污染企業中,其環保投資、技術創新能夠相互調劑,增強彼此對財務績效的正向作用。重污染企業面臨的環保壓力大,在有限的資金支持下,有更大的動力去進行技術創新,通過技術創新帶來的新工藝提高內部的生產效率,降低成本,通過技術創新帶來的新產品開拓外部市場占有率,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當企業擁有競爭優勢后,又愿意進行更多的環保投資,來贏得社會與政府的良好評價,為企業樹立良好的形象,進而贏得消費者與投資者的青睞,進一步擴大競爭優勢,提升財務績效。

推動長江經濟帶的創新和綠色轉型發展,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為了更好地發揮該區域作為經濟轉型升級先進示范帶的引領作用,推動該區域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本文提出應該從以下三方面入手:(1)企業需要轉變對環保投資的認識。目前仍有許多企業管理者將環保投資視作是付出大于收益的不合算投資。從企業對外報告中披露的環境信息不難看出,哪怕是重污染企業,有關環保投資等相關財務信息的披露都不多。從本文的研究可知,加大環保投資力度是雙贏的結果,既改善了環境,又給企業帶來更好的財務績效。企業需要更加深刻認識自身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2)重污染企業在加大環保投資力度的同時,也需要注重技術創新投入,從本文的研究中可知,重污染企業在加大環保投資時,必須要求創新能力的提升,而創新能力提升帶來的成果又為環保投資更好發揮作用提供了保障,兩者間的協同效應能更好地提升企業財務績效。(3)政府應加強監督檢查和宣傳引導。政府應進一步完善環保法律法規,明確懲處標準,督促其改進綠色生產工藝,升級環保設備及環保系統。對積極承擔環境責任的企業通過稅收減免、資金支持等手段來進行鼓勵與引導,并對典型環保案例進行宣傳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