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日
李家山,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區的北側,其“北枕關嶺,南繞星云(湖) ”,地勢險要。滇文化青銅工藝的巔峰之作——牛虎銅案便是在這里發掘出土。
1972年,江川李家山古墓群考古發掘工作正式展開,共清理山西南坡及山頂滇人墓葬27座,墓葬皆為豎穴土坑墓,出土銅器、鐵器、陶器、玉石器等遺物共計一千余件,涵蓋禮器、兵器、生活用具、飾品等。其中,牛虎銅案出土于M24棺北側,出土時左側頸部至背部殘損嚴重,后在文物修復工作者細致地拼合修復下,遒勁質樸、渾然天成的“牛虎銅案”重現于世。
復原后的牛虎銅案高約43厘米,長76厘米,寬36厘米,重十余公斤,呈“一虎噬二牛”狀。器物主體為一站立大牛,牛角飛翹,背部凹陷成案面。腹下中空,四足作案底,同側相連,上飾一橫向小牛,神態悠閑懵懂。尾部飾一猛虎,做攀爬狀,張口咬住牛尾。牛頭碩大前傾有欲崩之勢,而猛虎撕咬后墜又使案身恢復了平衡。小牛使重心下移,增強了案身的穩定性,且讓銅案重心平穩,大小和諧,動靜統一。
牛虎銅案的設計將器物實用性及藝術性巧妙融合,二牛一虎的開創性組合,古樸莊重又不失靈動鮮活,那么,如此精美的器物又是如何鑄造的呢?
牛虎銅案使用了分鑄后連接的青銅鑄造工藝。鑄造時,首先將牛角、牛耳鑄造成型,接著使用模范法鑄造大牛軀干、大牛尾部及虎、小牛三部分,并采用鉚接式鑄合法將牛耳、牛角連接于牛頭之上,最后使用鉚接、焊接工藝將三部分合為一體。因牛虎銅案設計連接綜合力學考量,造型紋飾繁簡得當,與同期甘肅武威出土的“銅奔馬”并為當時考古的兩次驚人發現,因此文博界有了“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的俗語。
出土至今,牛虎銅案的命名一直爭論不斷,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其應命名為“牛虎銅俎”,“俎”是古代祭祀、陳宴置牲口的禮器,或切肉用的砧板。《周禮·天官·內饔》載:“王舉,則陳其鼎、俎,以牲體實之。”作為高等級禮器,俎目前最早見于山西龍山文化。
滇人對牛虎銅案中虎噬牛形象的塑造,除了是對自然現象的客觀記錄外,也體現著滇人對自然神靈主觀的認知與態度。戰國末至西漢初期,滇國生產力水平有限,應對自然災害能力低下,滇人對自然神靈持崇敬畏懼的態度。在牛虎銅案的塑造中,虎花紋繁復,為自然神靈的象征;大牛用于盛放祭品且被虎噬咬,為獻祭給神靈的祭品;小牛藏匿隱蔽,毫發無損則象征滇人及其財富。三者巧妙結合,體現了古滇人面對自然的無奈與畏懼,希望通過獻祭,使自身生命及財富得以保全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