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玲
思政課不僅是傳授知識的載體,還是價值引領的主渠道,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教師要上好思政課,在課堂教學中挖掘使命感、責任感、愛國精神、奮斗精神、英雄精神等思政元素,并使之內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達到育德育人的目的,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活用思政元素,喚起情感認同
心理學認為,價值觀認同是經歷知、情、意、行持續推進的過程。其中,情感認同具有強烈的感召力,起到催化劑的作用。要讓學生對一種價值觀產生認同,必然要使其經歷積極情感體驗。
在講授“價值與價值觀”時,我挖掘英雄精神,制作微課《排雷英雄杜富國》。在沒有硝煙的和平年代,雷場如同戰場,同樣兇險無情,而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鐵血使命與擔當,他就是時代楷模杜富國。云南省麻栗坡縣老山西側壩子雷場是西南邊陲最復雜的雷區,地下散布著地雷、手榴彈和炮彈。2015年6月,掃雷大隊成立,包括杜富國在內的400多名官兵挺進雷區。2018年10月11日,杜富國帶領戰士在一個爆炸物密集的場地搜排時,面對一枚不明爆炸物,他對戰友喊出“你退后,讓我來”。正當杜富國小心翼翼清除彈體周圍的浮土時,突然一聲巨響,彈體發生爆炸,飛起的彈片伴隨著強力的沖擊波,把杜富國的防護服炸成了棉花狀,也把他炸成了一個血人。他用身體保護了戰友,自己卻失去了雙手和雙眼。杜富國受傷后,掃雷大隊官兵擦干眼淚,在雷場繼續奮戰36天,將60平方公里的土地交還當地政府,圓滿完成了掃雷任務,給當地人民送去了安寧。以杜富國為代表的掃雷官兵,正是用這種面對生死考驗的無悔選擇和實際行動,彰顯了新時代軍人的堅定信念、家國情懷和鐵血擔當。
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導向,價值觀不同,面對生死做出的選擇也不同。我們每一天都要面對選擇,有的選擇很簡單,有的選擇關乎生死。一聲“你退后,讓我來”,杜富國擋在身后的是戰友的生命安全,直面迎來的卻是一生的轉變。無論有多少選擇題,杜富國只選擇一個答案——“讓我來”。
“沐之以春風,潤之以細雨,于無聲處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教師挖掘英雄人物事跡中的思政元素,讓學生在觀看微課視頻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喚起情感認同,獲得積極情感體驗,激發英雄情結,體會英雄的價值選擇,引導學生與信仰對話,與英雄共情。
善用思政元素,實現價值重塑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提高辯證思維能力,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價值取向和道德定力。”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辯證思維去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理性應對紛繁復雜的思想文化交鋒,辨識不同立場觀點,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實現價值重塑。
近年來,西方文化的侵蝕對我國青少年的價值觀產生沖擊,甚至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因此,教師要用好思想政治課這一立德樹人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挖掘思政元素,用正確的價值觀、榮辱觀等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講授“價值的創造與實現”時,我播放微視頻《抗疫功勛鐘南山》。2020年年初,武漢告急,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再次前往防疫的最前線。2003年,已經67歲的他就曾戰斗在抗擊非典的前線。為了弄清楚病因,找到病原體,他在香港、廣東等地到處跑,幾乎幾天幾夜都沒有合過眼。最終找到病原體時,他長舒了一口氣,瞬間癱倒在地。最后,他也出現了發燒癥狀,家人勸他停止工作接受治療。然而,他為了不影響工作,不讓別人知道他生病的消息,就把自己隔離在家中治療,沒有地方掛吊瓶,他就在床邊釘上釘子。3天后癥狀消失,他馬不停蹄地趕到研究所。他提出來的治療方案成功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在最危難的時候,他說:“把重癥的病人都送到我這里。”他率領團隊連續奮戰195天,患者出院率高達96%,最終取得了圓滿的勝利。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襲,這位84歲的老人3個多月沒有完整地休息過一天,暴瘦了10公斤。他做出多項決策,一邊呼吁大家不要去武漢,一邊卻登上了開往武漢的列車。他在列車上閉目的照片讓人看了心酸不已,他是人們心中的抗疫英雄。他曾說:“一個人的價值,是能更好地服務于人民,這是我一生最大的榮幸。”鐘南山院士舍棄名利,追求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意義。
思考問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出現許多抗疫英雄。他們是最勇敢的人,舍小家為大家,忠于使命,承擔責任,不分晝夜地工作,但還是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惡意制造謠言,散布不良言論,一些不明真相的網友跟風轉發。請對抹黑抗疫英雄的錯誤言論進行批駁。
學生通過反駁錯誤的觀點和立場,達到正本清源、明晰方向的目的。具體的批駁步驟如下:第一步,觀點辯論。通過辯論,理性面對不同的觀點,引導學生堅持正確的立場和方向。第二步,做出判斷。揭示抹黑抗疫英雄的錯誤言論的本質及危害,明白其真正目的是進行文化入侵,混淆是非,顛倒黑白,沖擊主流價值觀。第三步,行為選擇。指出這種錯誤言論的危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點,使學生經歷自主辨識、思考分析的過程,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實現價值重塑。
巧用思政元素,實現價值認同
“澆花要澆根,育人要育心。”能夠觸動學生心靈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挖掘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思政元素,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實現價值認同。
在教學“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時,我根據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制作微視頻《百年心聲》。播放后,第一組學生通過自制的PPT展示身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第二組學生淺談對“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句話的理解,第三組學生舉例展示“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黨和國家是如何帶領人民群眾抗擊疫情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說:“面對2020年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黨和人民一條心,從10天建成火神山醫院到3個月內火速控制疫情,再到新冠疫苗全民覆蓋免費接種,真正體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挖掘學生身邊的思政元素,給學生帶來心靈震撼,使學生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價值認同。
妙用思政元素,促進價值升華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突出強調了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
紅色基地是很好的思政教育資源。教師可以讓學生到紅色基地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接受思想洗禮,堅定理想信念,促進價值升華。濮陽市清豐縣單拐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黃敬、宋任窮等生活和戰斗過的地方。我課前布置作業,讓學生利用周末、節假日到單拐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進行“尋訪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社會實踐活動,了解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的崢嶸歲月,為課堂教學提供素材。經過實地參觀學習,學生對歷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對革命先輩有了立體、直觀的認識。在課堂上,我讓學生撰寫參觀心得。有學生寫道:“我們追尋先輩足跡,堅定理想信念,要珍惜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思政教師要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將其融入課程教學,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本文系濮陽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下微課在思政教學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1-JKGH-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