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琴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事業之根。這一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無產階級革命家、杰出的外交活動家劉曉以其堅忍不拔的一生,踐行和詮釋了偉大建黨精神。
一、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對共產主義有一種宗教式狂熱的純粹感情”
劉曉,原名劉運權,1908年出生于湖南省辰溪縣的一個書香之家。他在上學時期就懷有強烈的愛國心,1925年在湖南晁陵縣由美國基督教會主辦的朝陽中學求學時,因參加進步師生的反帝斗爭被校方開除。隨后他轉輾南京、上海繼續求學,在校期間閱讀革命書籍,接受共產主義思想。1926年他在上海國立政治大學讀書期間,積極投身擁護北伐戰爭的革命活動再次被學校開除。這反而更激發了他的革命斗志,堅定了走革命道路的決心。同年,他由堂叔劉德超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他參加了聲勢浩大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大革命失敗后,他將個人的追求和黨的事業緊密結合起來,終生無悔。他60多年的漫長革命生涯,充滿曲折艱辛的傳奇色彩。長年艱苦工作和嚴酷環境并沒有使他喪失革命初心,而是一直不屈不撓,堅持斗爭,體現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共產主義戰士的政治品格。
1936年6月至10月,美國記者斯諾到陜甘寧邊區采訪期間,曾采訪在西北革命根據地從事紅軍政治工作的劉曉,劉曉還多次為斯諾當翻譯。斯諾在那本名揚中外的《西行漫記》中稱贊:“劉曉是我在紅軍中遇到的思想最一本正經,工作最刻苦努力的青年之一。他是個極其認真的25歲的青年,面容清秀,聰明,態度極其溫和謙恭,彬彬有禮。我感覺到他內心中對自己同紅軍的關系極為自豪。他對共產主義有一種宗教式狂熱的純粹感情。
劉曉不僅自己對“共產主義有一種宗教式狂熱的純粹感情”,還鼓勵青年熱愛真理,樹立政治信仰。1938年至1939年,時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的劉曉化名林庚漢,到教會麥倫中學任教,以教師身份掩護黨的工作。劉曉知識淵博,態度謙和,在校期間很受學生歡迎。他在麥倫中學教世界史、國文課、公民課,向學生講解馬克思主義基本知識、自編的新三民主義教材,講述全國抗戰形勢、八路軍戰績、新出版的毛澤東《論持久戰》的主要思想和紅軍長征故事。他很重視學校黨組織培養工作,1939年1月專門開辦了一個學生黨支部書記訓練班,上海青年會中學、麥倫中學、上海醫學院等學校的學生黨員六七人參加,共四次課,每周兩次,每次上午兩個半小時。劉曉上前兩次課,他結合黨的歷史,主要闡明中國社會的性質、革命任務、革命動力和對象,以及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敵占區的工作方針。后兩次由領導上海教會學校黨的工作的陳修良主講,她重點講述黨的性質宗旨、黨支部的任務、支部書記職責和工作方法。經過他們深入淺出的講解,學員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黨史黨建教育。
二、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出色完成各項艱巨任務
在漫長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中,劉曉多次被委以重任,但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他都不負使命,完成黨交給的各種艱巨任務。他始終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貫徹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并有所創造與發展,展現了一名卓越黨政工作領導者不忘初心、擔當使命的工作風采。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劉曉被調到奉賢縣開展黨的工作。8月,他在任教的曙光中學內秘密成立了奉賢第一個黨支部。1928年11月,又開創性地成立中共奉賢縣委,為翌年初的莊行鎮武裝暴動打下組織基礎。
1932年,劉曉在上海出獄后,被派往中央蘇區工作,先后任中共福建省委組織部長、代理省委書記,粵贛省委書記、軍區政委等職。1934年2月,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他當選為中華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1934年10月,劉曉參加長征,任工農紅軍一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到達陜北后,劉曉也多次擔任要職。
1937年4月,劉曉再次被委以重任,黨中央派他回上海重建被嚴重破壞的上海地下黨組織。劉曉到達上海后,即與中央先期派到上海的馮雪峰及其領導下的臨時工作委員會接上了關系。隨后他們通過認真嚴格地逐個審查,確認政治上可靠、有條件隱蔽的黨員留在上海,按系統建立各級地方黨組織。11月,中央決定在上海成立中共江蘇省委,劉曉任書記。此后,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的12年間,劉曉一直作為主要負責人領導上海地下黨的工作。
這一期間,劉曉先后以保險公司職員、麥倫中學教師和關勒銘金筆廠董事、經理的身份作為職業掩護開展黨的地下工作。他堅定地、創造性地執行黨中央“隱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工作方針,以“勤學、勤業、交朋友”等工作方法,主動靈活地利用合法斗爭,廣泛開展統一戰線工作,恢復發展和壯大黨的力量,使黨的組織基本沒有受到大的破壞。上海地下黨組織從全民族抗戰前的一兩百名黨員發展到一萬多人,遍布文化、工商、學校、工廠等各個領域,并滲透到國民黨各要害部門。他們廣泛團結各階層愛國群眾,里應外合地配合人民解放軍的解放和接管工作,把一個受到完整保護的大上海交到了人民手中。
劉曉工作方法靈活,在涉及大局和關鍵時刻敢于挺身而出,發揮領導核心作用。1946年6月為反對內戰、爭取和平,上海各界群眾歡送11名“上海人民和平請愿團”到南京舉行反對內戰的示威大游行。在這場運動中,劉曉親自出面做上層愛國民主人士的工作,促成了和平請愿團的順利出行。請愿團由頗具聲望的馬敘倫當團長,還有簣延芳、盛丕華、胡厥文、包達三、張綱伯、閻寶航、雷潔瓊、吳耀宗、陳震中、陳立復等上海各界知名代表。簣延芳是上海金融慈善界有相當影響的浙江興業銀行董事長,他也是蔣介石的同鄉和拜把兄弟。劉曉出面作簣延芳的思想工作,消除其疑慮,使其答應到南京面見蔣介石,表達上海金融實業界反內戰的呼聲。為歡送上海人民和平請愿團赴南京,劉曉經過縝密分析形勢,及時作出判斷,決定6月23日舉行上海人民反內戰大示威運動。在這場重大斗爭的緊要關頭中,劉曉一直在現場附近比較安全的地方指揮,使這支由社會各界人士組成的5萬人的游行隊伍有序游行,有序疏散,安全返回,敵特企圖搞亂歡送大會和游行隊伍的陰謀沒有得逞。然而和平請愿團代表到南京下車后,就遭大批特務圍毆,造成馬敘倫和另外3名代表受重傷。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下關慘案,充分暴露出國民黨當局的虛偽反動本質。劉曉在總結這一運動時說道:“六二三運動是解放戰爭時期,上海地下黨領導的第一次大規模群眾運動。它揭開了上海各階層人民團結起來反對美蔣統治的愛國民主運動的序幕;是上海人民從抗戰勝利初期對美蔣存在幻想到識破其反動面目的一大轉折。”
1954年9月,劉曉再次受中央重托,擔任中國駐蘇大使、使館黨委書記。在他任大使的7年多時間內,中蘇關系經歷了從友好到嚴重分歧、破裂的大轉折過程。劉曉廢寢忘食,孜孜不倦地全身心投入復雜曲折的中蘇外交斗爭旋渦,全程參與了其間國內所有重要黨政代表團的訪蘇外事活動,從一名外交新兵成長為一個充滿風度和魅力的新中國外交家。在蘇期間,劉曉在黨的八大會議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63年,劉曉回國工作后,先后任外交部常務副部長、黨委常委,中國駐阿爾巴尼亞大使、使館黨委書記,繼續在風云變幻的外交活動中施展身手。
三、不怕犧牲、英勇斗爭,表現堅貞不屈的高尚氣節
劉曉一生出生人死,經歷坎坷,但他始終堅貞不屈,英勇奮斗,信仰堅定,氣節高尚。他在上海曾兩次入獄。1929年7月,劉曉在上海反帝大同盟發行部工作,法租界巡捕房以在他的住所內搜查出宣傳品為由將他逮捕。劉曉在獄中遭受種種刑訊逼供,但他英勇不屈,始終未暴露共產黨員身份,被以“危害治安罪”判刑一年,1930年9月刑滿獲釋。1931年4月,在他任中共江蘇省委外縣工作委員會秘書時,被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逮捕,引渡至國民黨龍華警備司令部監獄。在獄中他堅持斗爭,任獄中秘密黨支部組織委員,年底經組織營救出獄后,被派往中央蘇區工作。
1942年,中共江蘇省委從上海轉移至新四軍淮南抗日根據地。1月,中央決定撤銷江蘇省委,4月成立華中局城工部,劉曉任部長,仍直接領導上海地下黨工作。年底,劉曉由新四軍五師回華中局,從武漢乘輪船行至蕪湖時遇到飛機轟炸落入江中。他雖幸免于難,但也因此受寒生病,此后一直患有高血壓癥。事后,劉曉告訴交通員戚原遇險經過,并坦然說道“我們差一點見不到面了”,表現出不畏生死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1944年7月,劉曉至延安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副部長。1945年4月,劉曉率上海代表團參加中共第七次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946年春,他回到上海繼續領導上海及國統區其它一些城市黨組織的地下斗爭。
“文革”期間,劉曉遭受嚴重迫害。1968年3月18日深夜,他和夫人張毅同時被捕,被關押在秦城監獄,身陷囹圄7年零9個月,身心受到嚴重摧殘。1974年底獲釋,不久又被“發落”至河南信陽。直到粉碎“四人幫”后,1977年冬身患重病的劉曉才回到北京醫院治療。1981年8月中央正式為他平反。1982年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在被冤屈10余年間,劉曉不畏邪惡,實事求是,充分體現了一名老共產黨員堅持原則、保護同志的高貴品質。他念及同志情誼,不顧自己還沒“摘帽”,為受冤的潘漢年仗義執言,收集撰寫為潘漢年平反的有力證明。經過治療病情好轉后,劉曉以頑強的毅力、驚人的記憶力和巨大的熱情,提供上海地下黨的相關史料,撰寫回憶文章,還與夫人張毅合作完成回憶錄《出使蘇聯八年》,留下了不少寶貴的革命史料。
四、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是個很好的同志”
劉曉黨性很強,在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始終忠誠于黨和人民的事業,對革命前途和社會主義充滿信心,對清苦生活甘之如飴。
為了上海的解放和接管,劉曉殫精竭慮。1949年3月,他從香港趕到北平后,親自撰寫關于迎接上海解放的報告,并參加有關上海接管座談會,傾聽各方意見。1949年4月,中央任命劉曉為中共中央華東局常委兼組織部長。南京解放后,他率領南下干部工作團一起乘火車從北京南下。從南京到丹陽,劉曉反復講述中共地下黨與解放軍和解放區干部會師問題,強調團結的重要性,組織南下干部反復學習城市政策。5月2日,劉曉電告上海《對接管上海準備工作的指示》。8日,劉曉、劉少文又以中共中央上海局名義給劉長勝、吳克堅等發出關于上海解放后會師工作的指示電,對中共上海地下黨與解放軍和解放區干部的會師、人民生活、公用事業、社會生產、治安秩序、勞資關系、保護外僑等各方面都作了明確指示和周密安排,特別強調上海地下黨的主要任務是配合與協助解放軍,上海一經解放,地下黨的任務即告結束,應立即在思想上、組織上與解放軍結成一體,形成新的組織系統,擔負起新的任務。由于得到及時教育,原來堅守上海的地下黨員和南下干部間形成了尊重團結的氛圍,對順利開展上海的解放接管工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海解放后,劉曉被任命為中共上海市委第二書記兼組織部長,協助陳毅領導上海人民鞏固人民政權、恢復社會穩定、發展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
劉曉曾長期領導黨的秘密經濟機構——廣大華行,為黨的經濟事業和隱蔽工作出重要貢獻。廣大華行起初是由盧緒章、張平、楊延修等5個職業青年于1933年在上海合伙創辦的銷售西藥的公司。1937年10月到1938年8月,他們3人先后加入中國共產黨,就將廣大華行改建成為黨的一個秘密工作陣地。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為適應斗爭需要,廣大華行遷往重慶,由周恩來親自領導,并先后委派劉曉、孔原、劉少文等具體領導,不與地方黨組織發生關系。1941年皖南事變后國共摩擦加深,廣大華行從南方局直接領導的一般掩護體轉變為國統區隱蔽最深的第三線地下經濟機構。抗戰勝利后,廣大華行公司總部重返上海。周恩來指示廣大華行仍是黨中央直接領導的隱蔽經濟機構,委托劉曉領導,仍不與地方黨組織發生關系。遷回上海后,廣大華行進入全盛時期,成為一家極有實力地位和良好聲譽的企業集團。1947年,國統區通貨膨脹,經濟動蕩,為保全企業,劉曉決定廣大華行向香港轉移。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廣大華行與香港華潤公司合并,結束其歷史使命。盧緒章、吳雪之曾回憶道:“總結廣大華行近10年斗爭,其主要成果是:掩護了一些黨的領導干部,培養了黨的一些經濟貿易干部,發展了黨的企業,擴大了資金積累,為黨提供和調劑了一些經費。”廣大華行共向黨提供較大資金五次,其中三次由劉曉轉交:1948年至1949年吳雪之先后兩次在香港交劉曉轉給港澳工委15萬美元、給錢瑛領導的湖北和西南地區黨的經費20萬元港幣;1949年初,由張平送交劉曉100萬美元,支援東南亞一兄弟黨。劉曉雖然領導這樣大的公司,并經手大額錢款,但他不圖私利,生活極其簡樸清廉。為了安全,張毅一手操持家務,并擔任地下黨領導層間的機要交通員。每當需要取送文件或情報時,張毅才會穿上少有的體面衣服,打扮成一個有身份的太太,懷抱著孩子出門,而情報通常藏在孩子的身上。
1988年6月11日劉曉逝世,終年80歲。此前中央為他平反時指出:“劉曉是位老同志,是個很好的同志,他長期在白區做黨的工作,在紅軍中擔任過重要職務,全國解放后又長期從事外交工作,對黨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