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凱 沈昕

黨內集中教育,是提升全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的有效方式,是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的關鍵所在。通過黨內集中教育加強黨的建設,是以黨的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永葆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的路徑選擇。回顧總結黨內集中教育的歷史經驗,對在新時代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具有重要意義。
一、延安整風運動:開創黨內集中教育的先河
遵義會議后,中國共產黨雖然在政治上、軍事上糾正了“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但思想上還未給予徹底清算。黨內仍有機械地執行共產國際關于統一戰線指示的情況,對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認識不夠,同時,一些出身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的新黨員還存在非無產階級思想。因而,學風上的主觀主義、黨風上的宗派主義、文風上的黨八股等不良作風,在部分共產黨員身上仍然存在。如何整頓黨的作風,把黨鍛造成為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抗戰的大環境中保持黨的無產階級先鋒隊性質,就成為黨亟待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1941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作了名為《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拉開了延安整風的序幕。延安整風運動從1942年2月開始至1945年春結束,歷經3年時間,分兩期進行:第一期自1942年2月至1943年7月,參加整風學習的主要為高級干部;第二期自1943年7月至1945年4月,參加整風學習的主要為一般干部和普通黨員。
延安整風運動的主要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反對教條主義,樹立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與實踐統一、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的作風。1942年4月至8月初,整風運動的重點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毛澤東在中共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的演說中指出:“如果我們身為中國共產黨員,卻對于中國問題熟視無睹,只能記誦馬克思主義書本上的個別的結論和個別的原理,那末,我們在理論戰線上的成績就未免太壞了。”1942年8月至12月中旬,重點是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毛澤東指出:“對內的宗派主義傾向產生排內性,妨礙黨內的統一和團結;對外的宗派主義傾向產生排外性,妨礙黨團結全國人民的事業。鏟除這兩方面的禍根,才能使黨在團結全黨同志和團結全國人民的偉大事業中暢行無阻。”1942年12月中旬到1943年3月中旬,重點是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上的講演中指出:“黨八股這個形式,不但不便于表現革命精神,而且非常容易使革命精神窒息。要使革命精神獲得發展,必須拋棄黨八股,采取生動活潑新鮮有力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風。
延安整風是第一次全黨范圍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運動,較為徹底地肅清了各種錯誤思想尤其是教條主義在黨內的影響,1945年4月20日,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一決議對黨歷史上的若干重大問題作出了正確結論,標志著延安整風運動的勝利結束。延安整風運動后,中國共產黨的精神、氣質和面貌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陳云指出,延安整風運動使共產黨人“真正做到了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射中國之‘的,即懂得了用馬克思主義的精神而不是用馬克思主義的個別詞句來解決實際問題。”延安整風首次通過黨內集中教育的形式來加強黨的建設,幫助全黨同志統一了認識,使廣大黨員受到了一次生動的思想教育,明確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原則,鞏固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在黨內外的陣地,使干部在思想上得到升華提高。通過延安整風運動,實現了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全黨新的團結和統一,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礎。
二、“三查三整”整黨運動:團結思想促進解放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的組織規模持續壯大。據統計,1947年時全國的黨員數量已達到270萬人。同時,許多黨組織特別是農村的基層組織在戰爭和土改激烈進行的環境下,思想不純、作風不純和成分不純的問題暴露了出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隨著黨的隊伍不斷壯大但是未能及時對新黨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組織上入黨卻尚未在思想上入黨,滋長官僚主義作風和驕傲自滿情緒。另一方面,一些地主、富農作為投機分子混入黨內,對黨的政策和改革要求陽奉陰違甚至是歪曲事實,嚴重脫離群眾。因而,毛澤東在1947年12月25日在陜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集的會議上指出:“這種嚴重情況,就在我們面前提出了整編黨的隊伍的任務”,并在報告結尾擲地有聲指出:“曙光就在前面,我們應當努力。
1947年10月,黨在各解放區結合土地改革,開展了以“查思想、查階級、查作風”和“整頓思想、整頓組織、整頓作風”為主要任務的整黨運動,這是黨的歷史上第二次黨內集中教育。“三查三整”整黨運動從1947年9月開始至1949年春結束,歷經一年半時間。主要目的是克服黨內的地主富農思想的影響和官僚主義作風,在組織上把堅持剝削階級立場的投機分子清除出黨以此整頓黨的隊伍、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三查三整”整黨運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47年9月全國土地會議結束至1948年5月。各中央局、分局和區黨委在貫徹土地會議精神的同時,運用“三查三整”的形式,通過整黨工作團把運動從黨的領導機關推向農村基層組織。1948年2月22日,中共中央發出由周恩來起草的《老區半老區的土地改革與整黨工作》的指示,提出對不同地區應采取不同的方針。指示推薦了平山縣的整黨經驗,即“經過黨的支部,邀集黨外群眾參加黨的會議,共同審查黨員及干部”。指示決定公開黨的支部,提出除尚未鞏固的新區以外,一切黨的支部,均應公開。同時,運動中出現了不相信基層組織、混淆不同性質矛盾的“左”的錯誤傾向,中共中央及時發現并進行了糾正,使運動逐步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第二階段,從1948年5月至1948年底。根據中共中央5月發出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黨工作》的指示,各地完成了黨支部的組織整頓工作。第三階段,從1949年初至春耕前。各級黨組織通過總結整黨工作經驗,處理遺留問題,把整黨運動同加強民主政權建設結合起來。
在解放區廣大黨員、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三查三整”的整黨運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凈化了黨員隊伍,增強了黨的戰斗力;改進了黨員干部工作作風,強化了黨員隊伍建設;確保了土地改革的完成,推進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鄧小平在1950年6月6日中共重慶市第二次代表會議上的報告中總結了此次整黨運動的經驗。他指出:“這次整風之所以必要,是因為戰爭非常艱苦,又處在接近勝利的關頭,正需要我們更加密切地聯系群眾以爭取勝利,而黨內存在著成分不純作風不純的現象,一部分同志有消極失望的情緒和嚴重脫離群眾的現象,這些現象必須加以克服,才能前進。經過‘三查三整,克服了黨內的混亂思想,團結了全黨,進一步聯系了群眾,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同時,此次整黨運動探索出了很多創新之處:首先是規模大,“三查三整”整黨運動是黨的歷史上首次以基層組織為重點的大規模整黨運動。其次是公開化,“三查三整”整黨運動實行開門整黨,黨的支部和黨員公開化,邀請群眾參加整黨會議,征求群眾對黨員尤其是干部的評議意見,接受群眾監督。最后是善結合,“三查三整”整黨運動在實際中緊密與土地改革、促進生產相結合,做到整黨與日常中心工作兩不誤、兩促進。
三、1950年整風運動:提高黨員思想純潔性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革命在全國取得勝利,黨的組織得到迅速發展,黨員數量由最初的50余名,發展到448萬余名,其中僅1949年一年全國就新增黨員約140萬人。組織大發展不可避免地帶來了魚龍混雜的現象,新增黨員中“很多人的思想作風極為不純,還沒有來得及給以有計劃的教育訓練”。1950年4月28日,毛澤東指出:“各階層人民相當普遍地不滿意我們許多干部的強迫命令主義的惡劣作風,尤其是表現于征糧、收稅和催繳公債等項工作中的上述作風,如不及時加以整頓,即將脫離群眾。”如果不加以整頓教育,就無法擔負起領導人民恢復國民經濟和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的繁重任務。為此,1950年5月1日和21日,中共中央先后發出了《關于全黨全軍開展整風運動的指示》和《關于發展和鞏固黨的組織的指示》,并在同年6月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上對全黨整風作出具體部署。
毛澤東在七屆三中全會上作了《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斗爭》的報告。報告指出,此次整風運動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干部和一般黨員的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克服工作中所犯的錯誤,克服以功臣自居的驕傲自滿情緒,克服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改善黨和人民的關系。整風運動的重點是,整頓各級領導機關和干部。整風運動的方式方法是和各項工作任務密切結合而不是相分離的條件之下,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整風運動,并應當閱讀若干指定文件,總結工作,分析情況,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此外,報告還對一些具體情況進行了具體分析和要求,指出,“在老解放區,一般地應停止在農村中吸收黨員。在新解放區,在土地改革完成以前,一般地不應在農村中發展黨的組織,以免投機分子乘機混入黨內。”為整風運動的開展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指導。
1950年整風運動從5月開始至年底結束,歷經三季時間。其中,新解放區響應黨中央要求在夏秋兩季提前完成整風運動,以便保證秋后土改工作順利進行。
1950年整風運動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大規模黨內集中教育活動,黨內驕傲自滿的情緒,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作風得到較大的克服,黨員的思想純潔性、領悟力有所提高,增強了黨的戰斗力,密切了黨和人民群眾的聯系,使黨更好地發揮領導和戰斗作用。此次整風運動,時間雖短,但意義深遠,為同年冬季的新解放區土地改革運動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