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牛扣
摘 要
融美“課堂+”致力于改變課堂教學的生態環境,規范課堂教學流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通過“情境+”“閱讀+”“實踐+”“作業+”的有機融合,注入課堂活力,以興趣激發、閱讀交流、動手實踐、分層作業的方式,指引教師教得清晰,引導學生學得輕松,落實學科育人,助力學生美好成長。
關鍵詞
融美課堂 自主學習 實踐探究 學科育人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第四中學(以下簡稱“姜堰四中”)作為姜堰城區的老學校,以“成至”校訓滋養自勵,以“立教育之美,塑人格之美”作為一切教育行為的準則,在“培養人文情懷,助力陽光人生”辦學理念的引領下,面對當前課堂教學的現狀,以融入“情境+”“閱讀+”“實踐+”“作業+”的“課堂+”形式展開研究與實踐,倡導師生以“陽光向美”的心態邂逅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提升品格教育,向著美好奔跑。
一、融美“課堂+”的內涵定位
融美“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為未知而學;以教師為主導,為未來而教,是姜堰四中的學生觀、教師觀和教學觀,也是學校對課堂的標準要求。結合當前教育教學形勢以及“雙減”政策的要求,姜堰四中在原有“三主四有”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積極打造融美“課堂+”。
融美“課堂+”的“融”是課堂教學基于信息化技術,是融入知識生長的必備環節,是強化過程生成,關注學生的自主實踐探究;“美”是一種意境,一種追求,是找尋被簡單的讀背或刷題代替的學科美,是找尋被考試升學異化的學科教育本質美,更是知識引領下,提升優秀品格的陽光向善之美。融美“課堂+”的實施主要以“課堂+”為生態涵育,包括“情境+”“閱讀+”“實踐+”“作業+”四個主題部分,每個部分各自獨立又融會貫通。融美“課堂+”既守正又創新,是新時代課堂教學的自覺,指引著教師課堂教學結構、形式的順暢,推動著教師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的改變。
1.規范課堂流程
縱觀當前的課堂教學,盡管在著力推行教學改革,全力打造高效課堂,但仍有部分教師囿于自身的惰性和慣性,出現一些低效、無趣、滿堂灌的課堂。融美“課堂+”從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出發,聚焦知識的生成過程,融入多種元素,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通過師生多邊互動,積極探索基于新時代要求的高效課堂“范式”,力求突破“一言堂”“拿來主義”“一支粉筆”等單調、固化、枯燥的課堂教學模式。
2.實現教學相長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課堂+”切合學生認知發展需求,主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知識面,多交流,多探究,體驗和感知知識的生成過程,直接導向核心素養,讓學習真正發生。同時,融洽的教學環境,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教師踐行“課堂+”的過程,需要睿智和思想,體現實力和功力;需要不斷更新觀念,變革行為。實踐表明,“課堂+”不僅有利于教師融通識見,啟迪智慧,提升教學質量;還有利于教師涵養德行,整體提升教師個體的師德修養和人格魅力。
3.落實學科育人
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課堂+”以學科知識和技能為載體,以學科育人價值為導向,注重讓學生感受知識的生成過程,注重引導學生用多學科的眼光觀察問題,用靈動的思維解決問題,凸顯學科價值、關注學生個性發展的目標,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直接指向教育的本質。
二、融美“課堂+”的核心主張
“課堂+”的核心主張是踐行姜堰四中“培養人文情懷,助力陽光人生”的辦學理念,構建“主動學,人文教”的本真高效課堂。
1.堅持融合理念,引導學生主動地學
“課堂+”重在體現課堂教學中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基本要求。“情境+”旨在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帶著好奇,主動了解本節課所要掌握的學習內容、目的與意義;“閱讀+”旨在促進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引導學生拓展閱讀,通過口腦并用,促進知識生成,感受學科之美;“實踐+”旨在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空,引導學生主動展現,讓學生把生成的知識技能條理化、明晰化,輸出知識技能,并與同伴分享;“作業+”旨在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引導學生主動選擇,以合理的分層,解決平時學習“吃不飽”“吃不了”的兩頭難問題。
2.培養人文情懷,促進教師本真地教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的引導者。“課堂+”的四個環節為學生的“主動學”服務,融入課堂教學的基本流程,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自然需要教師“有微笑、有激情、有指引、有拓展”的人文本真教學。有微笑,是教師對學生親和力的展現,是平等與尊重;是備課到位,準備充分的底氣;是展現課堂教學能力的自信。有激情,指對學生的關注和情感的交流,讓課堂教學張弛有度。有指引,指教師對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技巧進行指導,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知識。有拓展,指讓學生帶著疑問進課堂,經過學習,解決了部分疑問,又不斷生成新的、更深層次的疑問,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螺旋上升,促進學生在成功中成長。
三、融美“課堂+”的實踐策略
“課堂+”旨在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的規范化,解決課堂教學的“失范”問題,給課堂注入活力,演繹一個興趣激發(問題驅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
1.“情境+”讓課堂教學“熱”起來
情境教學一直是課堂教學中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的問題。融美“課堂+”在實施的過程中,關注“激發學生的心智、活力和潛能”,遵循情境設置自然、有效的原則,堅持情境的創設和揭示知識本質。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上現成的元素;另一方面,對課堂上沒有的,則通過想象情境或借助外物創設情境。前者,教師需要做有心人,善于觀察,善于運用,具有一定的隱性、多變性;后者需要集體備課時認真打磨,仔細厘定,具有一定的顯性、固定性。
例如,趣味語言的情境,教師通過語速、語氣、停頓的變化或幽默、詼諧、帶有思考性的啟迪,讓學生的腦中呈現一幅幅鮮明而簡潔的畫面,彰顯“語言美”。創設問題的情境,拋出問題,以趣味引領探究,呈現“思維美”。生活畫面的情境,借助生活中熟悉的畫面,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展開探究,簡潔明了。模擬表演的情境,通過動作、表情、語言等把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出來,使教學內容變得直觀形象,是文科常用的情境設計。網絡信息的情境,依托多媒體教學資源,將信息化的文本、圖形、動畫、視頻、聲音等大容量信息與學科知識融合交互,別樣精彩。
好的情境不僅是敲門磚,更是認知的導向標。“情境+”,加的是興趣的激發,氛圍的營造(外在);加的是知識的生成,學科美的體驗(內涵)。
2.“閱讀+”讓課堂教學“美”起來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一個閱讀能力不好的學生,就是一個潛在的差生。”融美“課堂+”致力于踐行開放型閱讀的理念。一是延展文科的閱讀,堅持“雙語”課堂的“閱讀+”,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互融合,以課本為主干,以資料為繁枝,鼓勵學生在多讀書、讀好書的基礎上,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文本,從而形成獨到的見解。二是推行理科的閱讀,豐富學科知識,助力提升理科解題的判斷、分析、推理能力,同時通識多學科知識,拓展知識面,全面提升綜合素養。
例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改變傳統“封閉性”閱讀教學模式,以“你歌我頌唐人詩”“經典描繪”“精句分享”等多種形式開拓閱讀領域,注重對教材的剖析,開展一系列閱讀活動,提升閱讀效果,感受語言魅力;在英語教學中,注重讀與聽的教學聯系,利用學校廣播或電視,定期定時播放一些英語歌曲或者英語電視節目;在數學教學中,倡導課前的“數學講堂”和數學活動課的“閱讀分享”,等等。
讀書是最美的修行。我們倡導師生以“書式”的方式邂逅生活,做“大美四中人”。“閱讀+”,加的是活躍的氣氛,學生的積極參與(外在);加的是知識的積累,素養的提升,習慣的完善(內涵)。
3.“實踐+”讓課堂教學“動”起來
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要求教師必須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融美“課堂+”主張課堂教學搭建學生手動的平臺,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讓教師教得清晰,讓學生學得輕松。一方面,課堂的動手探究和課后的實踐結合,是把小課堂變大、變活、變新;另一方面,課堂理論知識的動手探究,還有豐富的實驗操作,突出過程性,強調探究性。
例如,在物理、化學或生物實驗過程中,教師要避免學生為做實驗而做實驗,力求豐富實驗內容,挖掘實驗資源,創造學生自由生長的空間;在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秋天美在哪”等實踐活動;英語學科組織學生課后收集禮貌用語,整理成微課分享;數學學科挖掘教材中的“試一試”“做一做”資源,將“機械地算”改為“動手做”,包括動手畫思維導圖,搭建數學模型,對學習合作小組量化考核等。
教師整合教材資源,豐富課內外實踐探究活動,匠心助力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實踐+”,加的是動手實驗,知識的生成過程(外在);加的是人生體驗感受,人格修養提升(內涵)。
4.“作業+”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無論是教學改革,還是“雙減”政策,追求高質量教育都是最重要的動因。學生個性發展的差異性,決定了教學必須因材施教。作業作為課堂教學和課后鞏固延伸的重要手段,自然成了落實“雙減”、提高課堂效率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環節。
姜堰四中在嚴控作業量、堅持作業適中的基礎上,以“作業+”的形式優化布置,加強作業管理,注重作業反饋,探索并建立作業資源庫。
例如,各學科作業在基本分層設計的基礎上,形成了學科個性化的特點,讓作業“活”起來。其中,語文學科的“分段訓練”作業,將大問題細分,關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訓練并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數學學科的“課堂延伸”作業,注重拓展延伸課堂上的例題和練習,避免例題和練習隨意、單調和重復;英語學科的“學以致用”作業,將知識點結合生活實際,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歸納;物理和化學學科的“實驗達人”作業,鼓勵學生自主動手實驗,感悟心得,書寫小論文。同時,所有的作業向課外延伸,推行“觀察作業”“實驗作業”“討論作業”,春夏秋冬、雨霧霜電、社會熱點、人生倫理等,萬事萬物都是學生的作業。
“作業+”加的是作業的適合性。源頭上,分層優化設計,提供學生自主選擇的作業;實施上,限時彈性完成,強調課堂作業課內做。“作業+”加的是作業的趣味性,精選新穎題,增加問題串、動手題、自編題,控制書寫量。“作業+”加的是作業的功能性,關注學科文化和社會熱點,貼近生活實際,不僅是檢驗課堂教學效率的依據,還要能過考試關、實踐關。
鮮活的思想源于生動活潑的教育實踐。融美“課堂+”,努力打開一扇本真教育的窗口,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收獲知識,讓知識的美,流進學生的心里,在合作探究研討的過程中浸潤美、內化德,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一層厚重的精神底色。一節節融洽的“課堂+”,猶如一條條尋美的路,帶領著學生在融美的知識道路上愈走愈遠、愈走愈廣。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