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
由閻建鋼執導,陳曉、李沁主演的年代情感劇《人生之路》,自3月20日在CCTV-1綜合頻道和愛奇藝播出以來,收視率與話題度齊齊走高。截至4月7日,微博話題#電視劇人生之路#閱讀量6億,討論量83.5萬次。
該劇部分取材自路遙小說《人生》,為觀眾展現平凡但不甘于平庸之人,在人生道路上的努力和拼搏。與此同時,主創團隊也完成了對經典文學作品現代化改編的創作嘗試。總制片人魏巍表示,經典文學作品的主題內核可以跨越時間,實現永不磨滅的精神傳承,“從當下視角‘續寫’和傳承經典,是團隊在經典文學影視化過程中所堅守的創作初心。”
成長共鳴 觀照時代回望經典
1982年面世的中篇小說《人生》,描繪20世紀80年代初一代年輕人的夢想、奮斗、成長、挫折、痛苦、掙扎,曾引發全國性討論熱潮。路遙原著小說的光環在前,《人生之路》從立項之初便受到廣泛關注。這對于主創團隊來說,既是激勵,又是挑戰。魏巍表示,小說原著是路遙先生的“親歷”,而《人生之路》是站在當下的“回望”,是在替時代回答當年路遙先生無法給讀者描繪出的人生之路。
“小說的時代背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恰好處于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正在邁進一個新的時代。”主人公高加林于陜北的種種遭遇,攪動著萬千讀者心緒。在魏巍看來,《人生》小說已經成書40年,當年城鄉二元對立帶來的困擾,對于當代年輕人來說已經不是束縛因素,但無論哪個年代,青春、挫折、奮斗的命題永不過時,年輕人成長過程中的陣痛與抉擇,堅韌和不屈,放在今天同樣能夠引發觀眾共鳴。
《人生之路》是當代時光團隊繼《紅高粱》和《幸福到萬家》后,又一次操刀經典文學作品改編電視劇項目。時代賦予了《人生》新的表達,這部帶有濃厚時代情懷和年代記憶的作品,被搬上熒屏,為觀眾講述大時代下的小青年,在時代的浪潮中譜寫平凡人不平凡人生的故事。
創新改編 續寫青年奮斗故事
《人生之路》并非小說《人生》的首次影視化改編,吳天明1984年執導的電影《人生》、楊陽2014年執導的電視劇《人生》均根據該作改編而成。原著的故事結尾,路遙給讀者留下問號:才23歲的高加林的人生還會往何處去?他究竟如何延續自己的人生?
劇集《人生之路》充分承繼原著思想內核,秉承再現文學精彩與升級思想內涵的雙重使命,將人物命運從20世紀80年代加以延展,此外還拓展了高加林等主角的奮斗空間,書寫了陜北青年在人生谷底重振士氣,通過自身奮斗走進大都市上海的人生故事。
“高加林可以說是那個年代文學作品中少見的復雜形象,小人物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無力感,是貫穿整部作品的基調。劇集放大了高加林不愿向命運屈服的精神,講述時代變化下主人公的人生抉擇。這種全新的解讀視角,能夠帶來更多時代賦予的新體驗,從另一個角度講述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魏巍表示,本次改編并非單純為了迎合觀眾的審美趣味,而是出于更加多元的考慮。比如,原著中高加林民辦教師的工作被頂替,劇中則是高考錄取被冒名頂替。魏巍告訴記者,這樣改動的原因,一方面是民辦教師已經成為歷史;另一方面,高考冒名頂替事件集中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一些案件直到近幾年才陸續曝光,當代觀眾容易產生共情。這種改編有助于在長時間跨度中架構故事,展現更為跌宕起伏的人物命運。
誠如導演閻建鋼在談到創作初衷時所說:“如果說當年高加林的故事之所以影響中國,源自作家極其真實、誠實地直面了青春課題,深受他小說影響的那代人有許多已成國家棟梁,這些人的血液里都有路遙《人生》的文化基因;那么如今我們再度求解人生之路,則因為對青春話題的探討是個永恒熱點,每個人的青春決定著一個民族、國家的明天,我們需要與今天的年輕人建立起新的關于青春、挫折、奮斗的共鳴。”
對話總制片人魏巍:觀眾想看有啟發、有味道的好故事
《綜藝報》:創作之初,你是否會擔心觀眾對此類題材的接受度?
魏巍:確實有這方面的顧慮。《人生之路》于2017年啟動創作,劇本歷經幾十遍調整,當時正處于網絡大IP時代,團隊在和一些平臺溝通時,得到的建議是盡量減少農村相關內容。但團隊在創作過程中,信念卻越來越堅定。因為觀眾還是想看有啟發、有味道的好故事,無論故事發生在農村還是城市。
《綜藝報》:創作過程中有哪些比較大的挑戰?
魏巍:首先是如何在經典故事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它在某種意義上超越了單純的改編范疇,這是團隊面臨的最大壓力。其次是人物調性的調整,比如,原著中的巧珍美好善良,是個讓人心疼的農村姑娘,給幾代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劇中的巧珍更加自強,主動性更強;高加林的人生之路其實融合了路遙本人的經歷;黃亞萍、馬拴、高明樓、馬占勝等人,也有了更飽滿和復雜的多維人性。此外,新增角色如高雙星(頂替高加林上大學),則作為高加林的鏡像人物,兩者命運相互映照,延展了故事的戲劇張力,豐富了作品的藝術內涵。
《綜藝報》:如何還原年代質感?
魏巍:劇組在陜北的取景置景長達一年,一些主場景的搭建歷時半年以上。劇中,高家村的窯洞,從門窗到陳設,幾乎都是從當地農戶家里淘到的舊物件,經過年代的包漿后,影像質感非常棒。造型團隊多次實地調研,在妝造上力求還原當時陜北農民的真實狀態。在拍攝中,陳曉、李沁等年輕演員無一絲偶像包袱,對再土的裝扮都毫不猶豫挑戰,只為達到最佳表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