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茜
百年前,我國著名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陳望道先生,為翻譯《共產黨宣言》廢寢忘食,誤把墨汁當糖水吃,留下“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感人佳話。如今,電影《望道》以全新視角將其故事搬上大銀幕,刻畫陳望道和摯友陳獨秀、妻子蔡慕暉等20世紀20年代知識分子群像,展現先輩追尋真理、堅守大道的精神。
《望道》由劉燁、胡軍、文詠珊、王鏘主演,吳曉亮、奚美娟特別出演,于3月24日全國上映。本片導演侯詠表示,“百年前志士們可以為信念拋頭顱灑熱血,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電影《望道》以“心有所信,方能行遠”為主題,既是向這群堅守真理與信仰的先進知識分子、革命者致敬,也激勵著當下新時代青年繼續堅守夢想,奮發前行。
再現陳望道傳奇人生
影片以陳望道為核心,展現其篤定恒心、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五四運動后,陳望道在新思潮感召下回國,迎接他的是迫在眉睫的艱巨任務——翻譯《共產黨宣言》。這本薄薄的小冊子影響了無數人,更改變了中國的命運。電影《望道》以細膩的筆觸展現這段歷史,描繪百年前一群熱血志士播撒真理火種,在逆境中勇毅前行的動人故事。
在查閱陳望道生平資料時,侯詠被深深吸引。“陳望道29歲就翻譯了《共產黨宣言》,從此擁有堅定的信仰。他為人低調,鮮與人談論這段經歷。”陳望道翻譯了《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他是著名的教育家和學者,也是中文修辭學的奠基人,他創辦了我國第一個高校新聞系,是新中國成立后復旦大學的首任校長。侯詠回憶,影片的創作難點在于如何塑造這一歷史人物,“他的人生起點太高,后半程的故事怎樣寫才更具有可看性?如何讓現代觀眾產生情感共鳴?”
侯詠表示,該片雖以陳望道的人生歷程為主線,但“望道”不僅是一個人的名字,更象征那個年代堅守信仰和真理的一群人。“他們的生平故事太豐富、太有意思了。”電影用生動筆墨描繪和致敬了陳獨秀、蔡慕暉、施存統、李漢俊、宣中華、俞秀松等有志之士的熱血群像……他們是陳望道的親友,也是那個年代的“播火者”和“望道者”。
1∶1還原歷史場景
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的侯詠,是田壯壯、張藝謀等導演的御用攝影師,曾4次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他介紹,《望道》從劇本開發起,歷經兩年多的籌備,主創團隊搜集海量相關資料,走訪《共產黨宣言》展示館、復旦大學資料館、義烏陳望道故居,與陳望道之子陳振新教授、陳望道學生陳光磊教授等多次面對面交流,深入挖掘人物性格和生活細節,用珍貴的一手資料豐富人物形象。陳望道的扮演者劉燁曾表示,這段追尋“望道”足跡的過程十分珍貴。
充分研究史料的基礎上,劇組在場景及服化道方面嚴格考據,1∶1還原了浙江第一師范教學樓和陳望道的家;嚴格按照當年的復旦大學教室和新聞館精心布景;在拍攝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這場關鍵戲份時,劇組手寫了上萬字的文件和草稿,力圖真實還原陳望道的筆記。片中僅出現短短幾秒的《共產黨宣言》日譯本,也是劇組幾經周折、遍尋數地才找到并復刻還原的。此外,劇組還特意找來當年同樣型號的印刷機器,學習排版印刷流程,最終在影片中完整地展現當年印刷《共產黨宣言》時的一整套流程。
影片中大到建筑環境,小到服化道細節,都依據史料爬梳剔抉、精心設計。無論是演員形象,還是場景環境,都力求真實還原。“種種真實細節的疊加,加強了場景的氛圍感、年代感,讓演員獲得真實感受,幫助演員塑造人物。”侯詠如是說。
精彩群像 傳遞信仰與熱愛
陳望道為翻譯廢寢忘食,誤把粽子蘸著墨水吃掉卻渾然不覺,電影《望道》把這一片段生動地展現在觀眾面前。演員劉燁拍攝當天吃了23個粽子,并主動提出嘗試真墨汁:“劇組一開始用食用色素和蜂蜜調的墨水,沒達到效果,我就跟導演說換真墨吧。感覺淺嘗到當年陳望道先生品的真理之味了。”劉燁幽默調侃:“拍完這戲,可以說是貨真價實地肚子里有墨水了。”為了接近陳望道的形象,劉燁進組前嚴格執行減肥計劃,兩個月減重15公斤。由于陳望道文武雙全,劇組還專門邀請上海體育學院專家指導劉燁練拳戲份,盡力還原人物原形的精氣神。
片中飾演陳獨秀的胡軍,與劉燁時隔20年再度合作。侯詠介紹,《望道》刻畫的陳獨秀不同于以往的影視劇,本片把陳獨秀的晚年生活搬上大銀幕,“試圖展現更加生活化的陳獨秀。”
此外,文詠珊飾演的陳望道妻子蔡慕暉,王鏘飾演施存統,吳曉亮飾演戴季陶等角色,再現了百年前熱血志士的人物弧光,讓觀眾為風云變幻的時代下先輩一腔赤誠的執著追求而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