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市場回暖,電影行業也出現了一些新氣象,印證著行業整體向好的趨勢。
剛剛過去的第一季度,全國上映新片70余部,票房收入近160億元,同比增長約13.5%,讓經歷疫情大考的影院經理們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除了市場回暖,電影行業也出現了一些新氣象,印證著行業整體向好的趨勢。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是電影劇本(梗概)備案、立項環節效能提升。根據國家電影局公示的數據,今年前兩個月,全國共有380部電影項目備案立項。特別讓業界關注的是,這些項目從受理到發布同意備案立項公示的時間相較以往大幅縮減。這表明2023年以來,國家電影局在備案立項環節的行政效率大幅提升。電影項目的備案立項,基本上可以反映該年度或未來一段時間的電影產能。對制片單位而言,主導的項目能夠快速在電影行政部門備案或通過審批,便能提前進入籌備期和拍攝期,帶動其他部門共同運作,這是激發整個電影行業活力的關鍵點。
二是獲得立項的合拍片項目明顯增加。今年前兩個月合拍片獲得立項的數量達到10部,去年同期僅有4部(全年僅6部),前幾年同期也很難達到這個數量。合拍片曾是我國電影市場的重要力量,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引導和推動了我國電影市場的發展。但受疫情等因素影響,近幾年合拍片的立項數量和影響力均有較大程度下滑。今年前兩個月獲得立項的合拍片數量上漲,向外界昭示了中國電影行業生態環境的整體向好,展現出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為通過合拍方式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三是國產故事新片持續發力。按照以往經驗,春節檔熱度下降后,電影市場大盤會迅速遇冷,直至下個檔期到來。但今年情況不同以往,《滿江紅》《流浪地球2》等影片在春節檔之后仍有較好的市場表現,票房都超過40億元大關,《熊出沒·伴我“熊芯”》票房接近15億元,《無名》票房超過9億元。3月新上映的國產故事片也有著較強票房號召力,月度總票房達到19.06億元,較去年同期上漲了108.7%。《保你平安》《回廊亭》等影片都有著不俗表現。這個成績主要得益于兩方面:第一是影片定檔、宣發、上映恢復常態化,擺脫了此前“極限定檔、極限撤檔”現象,為電影票房的正常產出提供了保障;第二是國產故事片的質量不斷提升,雖然是在非熱門檔期上映,但這些國產新片憑借優質內容,成功將觀眾帶進影院,憑借自身口碑實現了票房突破。
四是引進片有出彩的表現。今年第一季度上映的引進片,在票房上呈現出回暖趨勢。截至3月31日,票房破億元的引進片有三部,分別是《黑豹2》(1.06億元)、《蟻人與黃蜂女:量子狂潮》(2.72億元)、《鈴芽之旅》(4.31億元),其中《鈴芽之旅》上映15小時后票房破億元,刷新了日本動畫電影在中國的票房紀錄。反觀2022年同期共上映引進片15部,但票房產出僅7.3億元。可見,近年來在中國電影市場走下坡路的引進片,有可能在2023年迎來翻身機遇。引進片的主要作用在于調節電影市場,使國內電影市場長期保持活力。目前,國產片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上實現了同步增長,但是單靠國產片就能推動中國電影市場發展還為時尚早。引進片可以為國內市場提供多元化內容,通過競爭刺激國產片發展,這是成熟電影市場的共同經驗。
五是新人導演和小成本故事片“露臉”機會增多。今年上映的新片中,有很多新人導演的作品,來牧寬的《回廊亭》,唐家輝的《不能流淚的悲傷》,馬凱的《了不起的夜晚》,孔大山的《宇宙探索編輯部》等。這些新人導演的電影票房均突破千萬元,其中《回廊亭》甚至突破2億元。這樣的票房成績,對新人導演來講是對其能力的肯定,電影行業要給予他們更肥沃的生長土壤。此外,小成本影片也頻頻亮相,收獲眾多好評。如《撥浪鼓咚咚響》(豆瓣7.4分)、《臍帶》(7.8分)等影片。盡管票房表現不如口碑,但是這些影片的導演敢于亮相,讓更多觀眾看到,已經是巨大的進步,為后續創作奠定了基礎。無論是新人導演作品,還是小成本故事片,它們的上映證明中國電影行業有著無窮的潛力和無盡的新鮮血液。
從今年以來的整體情況看,中國電影行業總體形勢持續向好,期待接下來中國電影行業能為觀眾帶來更多驚喜。
劉漢文?福建省“閩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原電影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