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勇,閆 穎,王耐紅,李 賀,金曉蕾,關怡卉,孫 遜
(1.唐山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河北唐山 063000;2.唐山園林科學研究所 河北唐山 063000;3.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 呼和浩特 010000)
黃瓜(Cucumis sativusL.)是世界十大蔬菜栽培作物之一[1],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2],年均播種面積1 22.97 萬hm2、產量6 623.08 萬t,種植面積和產量占據世界第一[3]。河北省設施瓜菜常年種植面積66.7 萬hm2,是河北省農業支柱產業之一[4]。近年來品種退化、連作和過量施肥等導致地力下降,致使病蟲害種類增多,發生率提高,制約了瓜菜產業的發展[5]。黃瓜白粉病以其較強流行性、侵染性,損害植株葉片,影響光合作用,進而影響產量和品質[6]。在我國北方由于受氣候、緯度等因子影響設施中栽培黃瓜在生長中后期白粉病發病率較高,對產量影響大[7]。黃瓜灰霉病近年在唐山市多地暴發,且難以與其他病害區分[8],因此培育抗病性強的黃瓜新品種成為重要的育種方向[9],同時由于黃瓜雌性系具有早熟、豐產等優勢,雌性系的研究和利用也成為育種重要方向[10]。唐山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自2003 年開始以早熟、高產、抗病、優質為育種目標,通過回交、自交、雜交等手段,最終以全雌性母本H3、強雌性父本B25 雜交育成黃瓜新品種唐秋雜3 號。
母本H3 是2003 年筆者課題組以選育的全雌性系黃瓜D34 為母本、唐山秋瓜白刺高代自交系黃瓜為回交輪回父本,經6 代飽和回交,將D34 攜帶雌性基因轉育到唐山秋瓜白刺黃瓜中,至2006 年育成的自交系。該自交系田間表現為長勢中庸,全雌性,單株可結瓜20~26 個,側蔓生長較弱,主側蔓均可結瓜,以主蔓結瓜為主。瓜短棒形,長10~12 cm,橫徑4.0~4.5 cm,瓜肉厚度1.5 cm 以上,單瓜質量90 g 左右。刺瘤小、稀疏,皮色翠綠,肉脆清香,全生育期90 d 左右。田間表現較抗白粉病和灰霉病。
父本B25 為2003 年筆者課題組以選育的全雌性自交系E35 為母本、唐山秋瓜巖3 為父本雜交,再經6 代回交,6 代自交,于2007 年最終選出的自交系。該自交系田間表現為植株蔓生,長勢旺,主蔓2~3 節著生第1 朵雌花,強雌性,單株可結瓜15~20 個,側蔓生長中等,主側蔓均可結瓜。瓜短棒形,長16~18 cm,橫徑3.5~4.0 cm,瓜肉厚度1.0 cm以上,單瓜質量100 g 左右。刺瘤小、稀疏,皮色翠綠,肉脆清香,全生育期100 d 左右。田間表現較抗白粉病和灰霉病。
2008 年秋季在唐山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瓜類育種試驗基地進行組合選配,選用H3 等母本15 份、B25 等父本10 份,配制雜交組合80 份。2008 年12月至2009 年2 月進行雜交組合篩選,篩選出的H3×B25 組合產量高、抗病性強、商品率高。2009年春秋兩季在露地和大棚進行品種比較試驗;2017年在灤南縣、樂亭縣、玉田縣等地進行區域試驗;2018—2020 年進行生產試驗。通過區域試驗及生產試驗該品種表現為刺瘤小、稀疏,皮色翠綠,肉脆清香,早熟,抗病性強、品質好等特點,定名為唐秋雜3 號,2020 年通過農業農村部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登記號:GPD 黃瓜(2020)130110。
2009 年春秋兩季在唐山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進行品種比較試驗,以當地傳統品種兔子腿為對照。株行距0.35 m×0.50 m,每小區60 m2,3 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常規管理。從表1 可以看出,唐秋雜3號株高2.54 m,顯著低于對照;莖粗、葉面積、瓜縱徑、瓜橫徑、瓜肉厚度與對照沒有顯著性差異,單瓜質量104.56 g,顯著高于對照;商品瓜率93.12%,顯著高于對照。

表1 唐秋雜3 號在品種比較試驗中的農藝性狀及商品性表現
唐秋雜3 號春大棚和春露地前期667 m2產量分別為1 501.8、1 298.2 kg,較對照極顯著增產20.0%、30.2%。秋大棚和秋露地前期667 m2產量分別為1 058.5、1 145.9 kg 均顯著高于對照,較對照分別增產18.1%、17.3%(表2)。4 個茬口前期平均667 m2產量1 251.1 kg,較對照顯著增產21.4%。春大棚667 m2總產量為5 176.1 kg,顯著高于對照,較對照增產13.0%。春露地、秋大棚、秋露地667 m2總產量分別為4 575.1、3 766.2、4 154.8 kg,均極顯著高于對照,較對照分別增產23.4%、25.7%、19.1%。4 個茬口平均667 m2總產量4 418.1 kg,較對照極顯著增產19.6%。唐秋雜3 號平均始花期31.5 d,較對照提前6.3 d(表2)。

表2 唐秋雜3 號在品種比較試驗中的產量結果
2010—2013 年在唐山市進行區域試驗,對照品種為兔子腿,株行距0.35 m×0.50 m,小區面積60 m2,3 次重復,隨機排列,常規管理。區域試驗結果(表3)表明:唐秋雜3 號667 m2產量4 438.3~11 828.6 kg,較對照增產12.7%~40.4%,平均667 m2產量5 382.4 kg,較對照極顯著增產21.0%。

表3 唐秋雜3 號在區域試驗中的產量結果
2015—2017 年在唐山市、張家口市、廊坊市、秦皇島市等地,連續3 年進行生產試驗,667 m2種植2500~3500 株,小區面積300 m2,隨機排列,3 次重復,以兔子腿為對照。試驗結果(表4)表明,經過多年多點的不同茬口生產試驗,唐秋雜3 號667 m2產量4 073.2~4 488.2 kg,較對照增產11.2%~23.1%,3年平均產量為4 286.1 kg,較對照顯著增產18.1%。

表4 唐秋雜3 號在生產試驗中的產量結果
2020 年在唐山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國家蔬菜育種重點實驗室進行苗期人工接種抗病性鑒定,盆栽育苗,瓜苗2 葉1 心時進行人工接種,灰霉病接種方法及抗病性分級標準參照《黃瓜種質資源抗灰霉病的鑒定與評價》[11];白粉病接種方法、病情分級標準、抗病性分級依據NY/T 1857.2—2010《黃瓜主要病害抗病性鑒定技術規程》。試驗設置3 次重復,每個重復30 株,灰霉病、白粉病分別于接種后3、10 d 調查各品種所有植株全部葉片的病斑面積,統計發病率、病情指數。由表5 可知,唐秋雜3 號高抗白粉病,抗灰霉病;唐秋雜3 號和對照灰霉病病斑面積分別為10.7、15.9 mm2,存在顯著差異,白粉病病情指數分別為11.3、19.3,存在極顯著差異。

表5 唐秋雜3 號人工接種抗病性鑒定結果
2020 年委托譜尼測試(北京)進行品質檢測,唐秋雜3 號維生素C 含量0.1 mg·g-1,可溶性總糖5.2%,優于對照兔子腿(維生素C 含量、可溶性總糖含量分別為0.08 mg·g-1、4.3%)。
唐秋雜3 號特征特性:植株蔓長,株高2.54 m,莖粗11.55 mm,長勢旺,始花期31.5 d,主蔓2~3 節著生第1 朵雌花,以后節節著生雌花,單株可結瓜15~20 個,側蔓生長較弱,主側蔓均可結瓜,以主蔓結瓜為主。瓜短棒形,瓜縱徑13.73 cm,瓜橫徑3.9 cm,瓜肉厚10.97 mm,單瓜質量104.56 g,商品瓜率93.12%,667 m2產量5 382.4 kg。刺瘤小而稀疏,皮色翠綠,肉脆清香,高抗白粉病,抗灰霉病(見彩插2)。
按照茬口適時播種、定植,667 m2種植2500~3500 株。春溫室12 月中旬播種;春大棚1 月中旬播種;春露地4 月中上旬播種;秋露地7 月中旬播種;秋大棚8 月上旬播種;4~5 片葉定植為宜,基肥667 m2施生物菌肥5~8 kg+化肥50 kg+有機肥800~1000 kg。適時疏花疏果,平衡施肥,根據田間生長情況調節追肥量,結瓜盛期按照比例(N、P2O5、K2O質量比1.00∶0.58∶0.69)施肥,結瓜期保障供水。注意通風控溫時間,病蟲害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該品種適宜在河北春、秋露地或早春、秋延后大棚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