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雪
(云南大學昌新國際藝術學院 昆明 650091)
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生動見證;是中華民族文明的寶庫;是連結民族情感和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更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在《“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中強調了互聯網的數字資源發展需與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發展相互交融,圍繞文物價值多角度、多維度、深層次的挖掘,推進文物數字化創新發展,加強文物與文化消費產業的聯系。《“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中旨在堅持科技創新,深入推進文物改革利用,優化資源配置,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格局,以推動我國從文物大國轉變為文化強國。2022年出臺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助力未來非遺文物數字化發展。在國內大循環的環境下,文物數字化保護、數字化體系應用技術都將驅動非遺嵌瓷藝術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賦予嵌瓷藝術新的活力與機遇,并推動嵌瓷藝術走向新的高度。
截至目前,對潮汕嵌瓷的研究更多的從發展演變、表現內容、工藝技法、裝飾特色、藝術價值、本土文化內涵等幾個方面出發,如李煜銓從藝術特色、人文價值及保護發展3個方面論述了潮汕嵌瓷藝術;許南燕分析潮汕嵌瓷背后隱喻的文化內涵,并從民居、宗祠、寺廟入手提取文化基因;薛穎等論述了嵌瓷的地域性特征,從潮汕的自然環境和資源、建筑裝飾的技藝表現、裝飾題材進行了分析。此外,還有對嵌瓷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的研究,如盧小根結合嵌瓷工藝的特性,提出了在現代設計中可應用的3種不同藝術表現方式,分別為室內設計應用、室內裝飾應用以及環境公共藝術的展望;陳磊提出了加強培養繼承人的方式來保護和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歐俊勇分析了嵌瓷藝術的傳承體系以及所面臨的困境及解決方式;蔡煜東以自身在“非遺”傳承和保護方面的實踐成果,并提出了法律、知識產權、規范、推廣等建議。
潮汕嵌瓷是我國傳統的陶瓷藝術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珍貴遺產。在改革開放后進入信息化時代,互聯網的便捷性、大眾性、開放性、娛樂性打破了傳統文化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隨著教育水平提升,人才全面發展,衍生出新興文化,如網絡娛樂等。鄉村作為傳統文化的孕育地,更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發源地,但在數字時代下,傳統文化逐漸被邊緣化,變得步履維艱。
嵌瓷藝術始于明朝,發源于潮汕、閩南一帶。嵌瓷最初是為了裝飾房屋,之后豪商巨賈為了彰顯地位、光宗耀祖,大肆修繕祠堂和廟宇,使屋檐上的裝飾成為比武競技的秀場。嵌瓷全盛時期,彩色陶瓷片拼接而成的嵌瓷,需要老師傅進行手工裁剪和塑形,具備了靈活性。因此,嵌瓷無法實現產業化發展,且工藝品的產量少。嵌瓷藝術依附于建筑上,作為一種裝飾藝術的存在,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審美影響,中國傳統民居民宅不再是主流,機械化僵硬的房屋受現代社會追捧,使嵌瓷藝術在傳統民居失去了地位。截至目前,嵌瓷藝術的市場仍依托潮汕、閩南地區的宗教寺廟的修繕。從生存空間視角看,潮汕宗族祭祀活動依然存在,新建宗祠擺放祖先靈位的需求不斷增加,原有的老舊寺廟宗祠有修繕需要,在短時間內潮汕閩南一帶祭祀活動不會消逝,而嵌瓷藝術仍有喘息空間。
傳統的嵌瓷藝術是一門技藝,過去的傳承方式僅限于師徒傳授、家族繼承,在特定的地域與種族之中,它以類似的方式進行代際傳承,遵循行業傳衍古制傳男不傳女。大部分非遺的傳承都是口手相傳式,而在代代相傳中,隨著環境變化、技巧的演變,非物質文化在傳承過程中呈現動態發展的形態。但非遺因為他人的表演或書寫,成為原生態和傳統的根源,成為不少非遺保護人的執念。現掌握嵌瓷工藝的民間手工藝人老齡化程度高,長時間的屋脊作業更是力不從心。相較于批量化的現代生產技術來說,嵌瓷的制作技藝學習難度大,習藝周期長。因其生產環境絕大多數處于偏遠農村,受教育的年輕一代未能在校園與自身成長環境中接觸傳統技藝,且受現代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變化,缺乏對本土嵌瓷藝術的認同感和自信感,年輕一代對此類傳統工藝的興趣逐漸減少。這就導致了非遺工藝傳承的困境,沒有足夠的年輕人愿意繼承和學習這些技藝。非遺工藝往往需要長期的學習和專注才能掌握,而當代社會的快節奏和競爭壓力使年輕人難以抽出時間和精力去學習這些技藝。此外,非遺工藝的傳承也面臨著經濟效益低的問題,因為技藝發展與市場需求不匹配,所以無法吸引年輕人去從事。
在信息化時代,雖然嵌瓷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但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傳統技藝和設計風格,缺乏新工藝和新概念的探索和應用,導致嵌瓷藝術的形式和風格相對單一,難以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雖然非遺傳承人技藝高超,但是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且部分傳承人的思想固化、創新性低,作品同質化嚴重,對新事物的發展有抵觸情緒。嵌瓷藝術的主題和表現方式往往囿于傳統的宗教、神話故事、民間小說和自然元素,難以與當代社會和新興文化緊密結合,使嵌瓷作品缺乏與現代人生活、價值觀和審美趣味的共鳴,難以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和參與。相比之下,臺灣的板頭村修復了古笨港的原始風貌并傳承新港(交趾燒的故鄉)交趾陶剪粘之技藝,將板頭營造成為“交趾剪粘工藝村”,瓷片元素裝飾村莊的每個角落,介于藝術與實用之間,具備創新性與設計性,也為該村莊帶來豐富旅游營收。出生在汕頭的陳旭南先生使傳統工藝在現代空間找尋自身的文化基因,創作出《海·魂》《山歌》《海之狂想曲》,且創新性地將嵌瓷藝術嫁接與現代文化,在尊重傳統技藝的發展的同時,也推動觀者對潮汕文化認同。
非遺的數字化傳播是數字媒介與數字技術有機結合的產物。數字媒介既有印刷媒介的可保存性和可查閱性,又具有電子媒介的新鮮性和及時性,還具有自身的圖文閱讀性和音像視聽性。
在“互聯網+”視域下,各行各業都發生巨大的數字變革,并推動社會實體經濟的演變。依托互聯網、數字化信息技術、大數據分析、AI智能、云計算等數字化手段,打破傳統嵌瓷藝術傳承枷鎖,開拓創新發展嵌瓷藝術表現形式,為傳承和發展嵌瓷藝術提供新機遇。目前,數字化是鄉土文化、傳統民居建筑、民風民俗等進行切實可行活態化保護傳承的有效途徑。
3.1.1 建立數字博物館
在數字化大環境下,加強嵌瓷與現代藝術和社會生活的鏈接,運用數字化技術為其傳承注入強勁動力,實現傳播方式、載體、內容等的創新發展。以嵌瓷手工藝人為中心、政府為支撐、數字技術為引擎,共同協作建立數字博物館,編輯嵌瓷數字檔案,記錄與保存嵌瓷藝術的相關信息,包括技藝、歷史、材料和圖案等。這將有助于打破嵌瓷藝術單一的傳承方式,有效保存和傳承嵌瓷藝術的核心要素,為后者學習和研究提供有力的基礎。
3.1.2 虛擬體驗中心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構建非遺虛擬體驗中心等,將嵌瓷藝術作品進行數字化展示,配合AI智能講解、綜合運用數字圖像技術、虛擬現實(VR)或增強現實(AR)三維動態(3D)等數字化服務,還原嵌瓷手工藝的制作過程,使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欣賞嵌瓷藝術的細節和美感。這樣的數字化展示方式有助于推動非遺真正走進人民的生活,更好地傳承嵌瓷藝術美學。
非遺不再是簡單手工藝術品,是群體生活的社會實踐、文明成果,具有社會價值、藝術價值、地方價值、文化價值。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加速了非遺與現代產業鏈的融合,與時代相結合、與品牌相結合、與產業相結合,才能釋放出新的活力。
3.2.1 打造嵌瓷品牌IP
嵌瓷藝術與現代文化產業的相結合,是進入大眾視野最廣泛且有效的形式。打造嵌瓷品牌IP,要以潮汕閩南地區的文化信仰、嵌瓷工藝流程和技藝特色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挖掘嵌瓷價值與創意提升,吸收不同非遺藝術進入文化產業的創新成果,融合不同技術,開發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創意產品。結合時下火熱的網絡文學、數字動畫、游戲開發等行業的跨界合作發展,構建嵌瓷數字文化產業的良性生態圈。同時借助現代數字化藝術表達形式,如數字化IP、VR 展示、5G 全息投影、動態技藝演示等,實現與非遺傳承人和觀者進行雙向互動,以優質的數字化產品吸引年輕一代,打破以往靜態呈現的地域傳播、不可移動、難以還原等局限。以優質的數字化產品吸引年輕一代,滿足年輕用戶群體的多樣化需求,并提升民族自豪感。
3.2.2 開發嵌瓷線上教育課程
嵌瓷藝術的推廣不應局限于潮汕地區學生的興趣課堂和研學討論會,要創建在線教育平臺,提供嵌瓷藝術的教學資源和培訓課程,使非遺傳承人有固定的展示教學場所,實現傳承人與群體的雙向互動,解決非遺工藝無人繼承發展的困境和苦于無處學習技藝的興趣愛好者。線上課程的推廣能吸引更多有想法、有創新的年輕人參與保護傳統工藝中,為民族文化的數字化保護和傳承,為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3.2.3 搭建嵌瓷藝術網站
加快嵌瓷藝術數字化轉型,利用數字營銷和文化領域電商供應鏈平臺,搭建嵌瓷藝術網站或線上商城,非遺傳承人可借助短視頻、網絡直播等將嵌瓷藝術品介紹給更廣泛的大眾,形成推廣和銷售嵌瓷藝術作品,吸引潛在的收藏家和購買者,這將為嵌瓷藝術家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市場,為其創作和發展提供支持。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同時文化和旅游部發布《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非物質文化可借助數字科技“活起來”,支持文化文物單位、景區景點等運用文化資源開發沉浸式體驗項目,并與城市公共空間、特色小鎮相結合,推動數字藝術在重點領域和場景的應用創新。
在數字時代下,構建非遺+文旅深層次融合模式,是實現嵌瓷藝術傳承與潮汕閩南地區經濟增長雙向獲利的有效途徑。地方文物文化單位應當鼓勵非遺手工藝進入旅游景區和熱門打卡點,與線下實體經濟廣泛對接、深入合作,建立嵌瓷文化體驗館,開展嵌瓷藝術研學活動,豐富嵌瓷藝術表現形式和內容,滿足游客參觀、互動、體驗、學習需求,提升非遺傳承人的文化自信和成就感。設計非遺+文旅的特色旅游線路,以嵌瓷藝術和其他非遺文化為推廣主體,開展數字博物館、虛擬體驗中心,積極推廣沉浸式業態與城市公共空間、文化街區、寺廟宗祠相結合。開發沉浸式旅游演藝、沉浸式娛樂體驗產品,提升旅游演藝、線下娛樂的數字化水平。發展數字藝術展示產業,推動數字藝術在重點領域和場景的應用創新,將帶動地區經濟收益增長。實現非遺文化變現、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成為地區文化符號。
綜上所述,嵌瓷藝術作為潮汕閩南地區的非遺文化,在傳承發展創新上與時代發展脫離。但在數字化時代下,嵌瓷藝術更應抓住數字技術帶來的機會。借助數字化技術記錄非遺工藝技法,打造數字化嵌瓷IP,以文旅+非遺助力潮汕閩南地區的經濟發展。結合數字化方式傳播和推廣,人們可以更廣泛地了解和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和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實現非遺嵌瓷藝術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