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雅
(景德鎮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 050024)
首飾通常運用“主流”的金屬及各類名貴寶石來滿足大眾審美需要,從而忽略了極具傳統象征意義的首飾設計材質——陶瓷。因陶瓷材料的特性、俱佳的表達形式、藝術語言及豐厚的文化底蘊,使其在陶瓷首飾藝術上的運用得到更多地關注。材料作為陶瓷首飾設計發展的基礎,通過表達獨特的藝術特征、文化內涵及技術特點,融匯現代首飾設計背景,運用陶瓷手工藝傳承與設計的創新發展,促進全球視野下陶瓷首飾設計的多元開發。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生活的追求已從務實上升到了精神需求層面,陶瓷藝術在藝術設計領域的發展與延展面的不斷擴大,讓陶瓷首飾這一源于藝術、生活、有著獨特材料特性和文化價值的陶瓷首飾在陶瓷藝術和首飾領域嶄露頭角,為現代首飾藝術的多元形式表現、藝術語意、市場行業及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一書中說:“喜歡裝飾,是人類最早也最強烈的欲望”[1]。原始的首飾,除了實用與象征性功能之外,就是為了裝飾個性魅力所用。可見關于愛美的潛在本能,是人類的共同情感,也是人們對于審美追求的需要。至今現代首飾的發展,在對人們外表起到裝點美化的效果之外,還可以用來表現人們對審美要求和審美認知的個性化表達。人們對物質要求之外精神領域的更高追求,被證明了人類文明的進步,這也使得飽含文化底蘊、表達創物情感的陶瓷首飾受到眾多的關注。
據有關記載,現代陶瓷首飾藝術源于法國南部利摩日這個城市,其中有位叫貝爾納多(Bernardand)的陶瓷工作經營者,面對市場不景氣的低迷,貝爾納多在困境中提出制作生產精小價美的陶瓷首飾,陶瓷首飾以“綠色”新穎、獨特別致的特色一經推出,受到了眾多法國人民的喜愛。隨后再由德國首飾設計大師克勞斯·戴姆布朗斯基教授在院校開設此課程的研究及推廣,促使陶瓷首飾藝術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和參與。
然而在陶瓷工藝可謂世界之首的中國,就陶瓷首飾來說,較于國外發展稍晚,因此目前還處于摸索發展階段。陶瓷首飾在歷史語境下的交流,可以說從出現到發展的整個過程,即設計、生產、銷售、消費、藝術展覽再到市場反饋過程中都有世界多民族參與,它以創作的形式傳承中國陶瓷文化的美學特征。透過全球視野看陶瓷首飾藝術多元發展之陶瓷材料的民族文化與設計文化融合交涉,在全球化與文化互動中創設“新”的首飾藝術,面對陶瓷首飾的巨大發展前景,對設計者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全球視野之下,陶瓷藝術中有一支燦爛的陶瓷首飾藝術在國際大舞臺上熠熠生輝。眾多國家參與對現代陶瓷首飾進行研究設計,如意大利的寶格麗、德國的TILL BRUTTEL、英國的SWACH 等各大著名公司品牌運用陶瓷這一材料設計出眾多熱門經典首飾,市場的青睞體現著品牌的藝術形象和底蘊。日本和韓國作為風靡受年輕朋友追捧的時尚大國,運用陶瓷為載體制作的陶瓷首飾,鮮明精致,時尚新穎。
我國的陶瓷首飾市場正在拓展,規模以工作室生產形式產出,設計形態意識逐步提高。市場的需求及首飾愛好者的肯定,是對陶瓷這一材料運用在首飾藝術上的肯定。現代陶瓷首飾在汲取首飾設計理念的基礎上,結合陶瓷特有的裝飾技法,在表現泥性、肌理、技法等特色工藝的同時體現陶瓷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價值;在陶瓷技術發展成熟的基礎之上,現代陶瓷首飾在設計共同發展中創新,其追求情感、語義、內涵等,再透過多元的表現手法及藝術特征,展現“新”的藝術形象。
除了大眾對陶瓷首飾商業市場的喜愛,陶瓷首飾在藝術市場上的表現也獨具一格,形成獨立完善的風格體系。全球化大背景下,人們不僅追求經濟市場中陶瓷首飾對人們體感舒適性和大眾審美的考慮,而且將陶瓷首飾藝術的發展上升到藝術創作層面。陶瓷首飾藝術所追求的“精神文化”逐漸形成藝術風格,其內涵更具現代精神和當代藝術性。
陶瓷首飾設計的藝術家們,通常在創作中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設計,首先在掌握陶瓷材料屬性的基礎上,繼承工藝技術,將手工藝的造物思想與現代設計思想相結合創作。設計者對陶瓷材料的特性、審美心理活動、社會環境等脈絡,創造的技藝和創造時超越感性具體在時代背景特征的語意下,設計物我貫通深層次表達的陶瓷首飾藝術品。例如從工藝上分為陶瓷首飾與貴金屬材質相結合創作,這不僅要求對陶瓷工藝的掌握,也需要對金屬工藝探索的熟練,才能創作出理想的陶瓷首飾設計;其次陶瓷與樹脂、木頭、皮革、布藝、繩線等綜合材料結合設計,不同語意之下的綜合材料相碰撞,產生出新的視覺體驗和不同的肌理、意蘊色彩;3D 打印成型技術在陶瓷材料方面的運用,使其突破陶瓷手工技術壁壘,實現多維概念性設計。跨專業、跨文化設計的融入,為陶瓷首飾設計帶來了更大的發揮和更多的創作可能性。其次從形式上看,陶瓷首飾藝術發展由點到面,由平面裝飾到空間轉換,由“靜態性”向“動態性”發展的創作是其一亮點和突破點。
陶瓷首飾以多元化的藝術形式登上現代首飾藝術發展的舞臺,現代首飾的潮流也在由單一向多元化設計、先進技術、材料新穎等方向發展。技法的傳承是在多民族和文化深層積淀運用下流傳下來的,民族的文化內涵起著一種獨特的作用。陶瓷首飾藝術表達形式通過裝飾技法多樣性,運用技法中的畫、貼,刻、印、絞胎、釉面等,來獲得平面或立體的裝飾效果;運用特殊肌理、拍壓、擠壓、組合、形式拼接的裝飾設計來獲得具象或抽象的裝飾效果。在延續傳承裝飾技法之外,結合時代特征和審美需要,創新和發展出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主題風格多樣性通過結合裝飾方法表達主題性、抽象性、象征性的陶瓷首飾藝術風格,通過釉色肌理及繪畫裝飾與火的斑斕,呈現游行于身體上的雕塑,裝飾于脖間的文化意境的藝術特色[2]。二戰以后,首飾掀起了與雕塑藝術密切關聯的風潮。造型多樣性通過造型設計上求新、求異、求美,陶瓷材料泥性超強的可塑性,設計形式完成二維上升到三維,由平面到立體,立體到空間的轉換。因此陶瓷首飾藝術不單單只為佩戴在身上的飾品做準備,而是在藝術品展覽市場的推動下,陶瓷首飾通過雕塑性獨特的表達,作品形式本身所呈現的意味,展現出作品形式感、色彩感、空間感相結合的形態多樣性。
在全球跨文化的互動之下,雕塑與靜態首飾藝術碰撞,創作別于平面的藝術表現形式。最后以陶瓷材料為主綜合材料為輔的藝術表現形式創新設計陶瓷首飾。設計包含于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過程之中[3]。景德鎮陶瓷行業的工藝與市場歷經千年積累,為陶瓷首飾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全面地來看,民族文化符號既有傳統性又有現代性。從設計史來看,在設計歷史的強化積淀下,陶瓷手工技藝與工藝民族性本土化特征表現的很充分。
民族性的設計根植于現代造物設計之中,在中國傳統造物設計主要思想的影響下,陶瓷首飾展現出千年陶瓷工藝傳承下的材料美、工藝美、造型美、實用性與藝術性共存的藝術特征;材料的雕塑性和泥坯的多元裝飾性等材料特性,成為陶瓷首飾最獨具一格的藝術語言;運用陶瓷語意的符號形式,從陶瓷的形態、色彩、肌理、工藝等個性化來表達陶瓷首飾的具象形式,再由藝術主題具象表達到精神再現文化的意義、思想的深度、民族風俗等設計意蘊。
“優秀的文化傳統應該繼承。它可以使我們在文化的創造上少走彎路,有依托,提升得更高。對于后人來說,是一宗最可寶貴的精神遺產,它直接關系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程度。”[4]陶瓷材料的文化底蘊反映著歷代文人的審美意趣和美學追求;儒、道學說的哲思影響,將文人情懷,寄托于陶瓷藝術,陶瓷藝術語言承載著千年民族文化的美學特征。以陶瓷材料為主的陶瓷首飾藝術透過文化特性,運用陶瓷材料所表現的色彩瑰麗、造型多樣、民族文化、審美情趣、藝術意境等表達來展現突出陶瓷媒材的優越性。基于“非主流”的陶瓷材料首飾別于“主流”金屬玉石材料的首飾,推動關注陶瓷材料本身的藝術內涵,且強調文化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