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夢娜
(景德鎮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 333000)
寫意雕塑的創作手法無論寫實、具象或抽象,特征都是形神兼備,自然順暢,不拘泥于任何形式規律。藝術的創作方式多種多樣,每一種方法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創作寫意雕塑時,要注重個性表達。雕塑家的個人經歷和閱歷與情感結合時,方能與作品融為一體,從而既反映對象的精神氣質,又表達個人的審美意趣。
中國當代寫意雕塑的造型手法具有概括、洗練的特征,不拘泥于細節部分的刻畫和描摹,尤其不關注一些瑣碎的局部,重在神似。寫意油畫的構圖方式與寫實油畫相比有很大差異,它要求畫面必須具有強烈的空間感。中國畫的獨特之處在于其采用了寫意技法,畫家們通常會運用簡潔而概括的手法,將所描繪的山水、植物、花鳥等物象生動地表現出來。在現代藝術發展過程中,寫意繪畫已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寫意雕塑與寫意中國畫在造型形式上存在本質差異,前者采用三維立體創作方式,而后者則以二維紙面為表現形式。
形與神是中國傳統美學的精髓,東方藝術歷來追求形神兼備,以形寫神,就是要求藝術形象外觀與內涵的統一。中國寫意雕塑汲取了傳統美學的精華,是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形成的。
從本質上看,形和神之間是一種現象和本質之間的關系。形,是一種直觀物體;神,是合理掌握的客體。形為外相;神就是內涵。神,是一種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內在意蘊;形,就是這種內在意蘊的外化。形是形狀的形,形象的形,而是一種形態。形態變了,才可以產生新的動力、新的生命。
路易斯·沙利文的徒弟弗蘭克·萊特升級對提出“形式等于內容”,正所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他運用他的觀點設計了流水別墅,達到了形與神的雙重滿足,形式是基于功能和內涵出發的,在進行內涵詮釋時也具有了形式的美感。內容和形式并不矛盾,兩者完全可以兼顧,正所謂“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結合形與神,共同發展,在形式中展現內涵,給內涵包裝美觀的形式。
意象理論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思想,它不注重對客觀物象的忠實描摹,而注重主觀情感意緒的表達。具體地說,對于被塑造物體的最初形象和主觀情感,在其產生之初便已基本成形,其產生過程就是雕塑家力圖將情感及審美理想物質化,雕塑家可以根據被塑造物體的第一重感受,再加以增強或調適,從而將手中形象和心中形象統一起來。在創造任何寫意雕塑時,只要嘗試著按照之前存在的形象來把握,就能讓情感活動得到無限的拓展,直至寫意雕塑的創造結束。這一情感活動也就是情感轉移和整合的過程,作者以心中意象為依托,又自以為將這種意象抽離了心理環境而具體呈現,只是在具體化過程中有增有減。所以這種創作活動包括兩方面:①限制和擴展,感情給它指出了方向性;②樣式的選擇、指示。
寫意雕塑以意象的塑造問“道”,既含有對審美活動成果的擬象,又包括形而上理念維度對美之為美的特質的把握,是審美活動中物我交融的藝術觀念與藝術形態的統一。結合筆者的這3件作品,可以具體闡釋中國古典哲學中“道”的不同形態與海德格爾“道說”范式所共同構筑的詩意空間在寫意雕塑中的展現方式。寫意,看得見摸不著,有本質又無本質,注重一掃規定性中邏輯,觀念,語言諸要素,追求詩情畫意般的灑脫。雕塑、雕與塑之組合、內與外之增減、上與下之探求,不僅是一種審美理想,更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意識之價值表達。“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通過對“上手”地位的塑造和表現,達到把“意”回歸“象”空間場所,讓藝術“意象”得以自由棲息的藝術追求。
有意識地將情感的轉移和融合融入其中,是實現創作成功的關鍵所在。創作寫意雕塑時,個人情感的表達與之密不可分。寫意雕塑的藝術境界高低,取決于作者對客觀物象的審美意識和立意的深刻理解,這種對客觀物象的認知也折射了作者對生活的態度。因此,寫意雕塑創作中的個人情感應該受到尊重而不是被排斥。當作者的情感呈現出積極而優雅的特質時,他所觀察到的事物、所選擇的主題以及所表達的內涵都具備相當高的審美價值。
個人的情感會影響人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并進而影響著人們對待自然萬物的方式。在寫意雕塑的創作中,當作者將個人情感升華至特定時代的情感層面時,其個人思想也隨之得到了升華,對于對象的認知和對自身情感的辨析也更加深刻。雕塑藝術中的“情”是通過創作者的感情來表達的。許多雕塑家在其創作中融入了時代的情感元素,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作品多以真摯之情、歡快之樂或悲憤之情為主題,以此抒發內心的情感。
3.1.1 古拙美
在審美意蘊方面,陶瓷寫意雕塑并不講究局部刻畫的細致入微,比例和解剖的精確性,也不講究色彩裝飾的精彩絕倫,更不以意象為基本宗旨,而是依靠整體,塊面和動作,更多地尋求一種“意象”表現,這種“意象”所具有的審美傾向可以歸結為古拙美。它所追求的是一種意境之美,即把事物的形象用含蓄、凝煉的筆墨表現出來,使之成為有意味的東西,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和美的享受。
雕塑家黃勝老師對所塑造的對象進行了全面的把握,超越了優美的形式,反叛了精細的“巧”,從而形成了一種藝術的張力。黃勝老師的《大江東去》以“人”為境,依“山”而塑,山有石,人有水,人與山川同存。此刻的人與山是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對中國傳統理性精神的概括。
一位氣宇玄古的老人撫袖長吟,卻有故國神游的泰然姿態與慷慨氣概。人山之情,最初,為內心的寧靜和安詳,人在山中,傍山而居。在深山里,賞光明之柔媚浪漫、觀樹木之挺拔柔婉、群山之厚重連綿、感流水之靈秀靜謐,山已裝在心中,人在哪里,哪里就會成為一座山。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更為廣闊、深遠而又充滿詩意的情感追求:仿佛有山川大河大海的壯闊壯觀,浩浩無邊的宇宙天地之間的無盡奧秘。通過內容與形式的沖突,表現出表面的不協調,以彰顯內涵的深度。
3.1.2 留白美
在藝術理論上來說留白是書畫等藝術作品中的章法之一,以空白為載體渲染意境,那些簡單的構圖,恰當的停頓,克制的意向,局部的呈現,除主體之外的空白,留給觀眾充分想象的空間,賦予他們繼續敘事繼續思考的能力。作者想要傳達的內涵慢慢成為次要,觀眾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對作品進行私人解讀,才讓非語言類載體的作品完成了真正的敘事。關于留白的解釋,它是一種“不可抵達”。
3.1.3 殘缺美
宋偉光老師課上有說過一句話,我記憶猶新,“作品有的時候要獻丑,不要搞那么漂亮,特意某個地方獻丑。”我深有所感,錯位的構成,斑駁的遺痕,偶然的殘缺,恰當的神秘,“丑”也是美的“丑”。所謂的美,當代對于完整的一種麻木感,應該要去打破過去那種太符合規律、節奏、規矩的一種心理承受,但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去改造,必不能缺少基本功的掌握和事物本身的認識。
文化自信最形象的表征。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莫過于以寫意為核心的精神。通過對傳統書畫理論中的意象結構進行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傳統雕塑在美學特征方面呈現出兩條重要的分支,一條是對意境的追求,另一條則是對意象的再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對“意”與“象”關系缺乏深入理解。然而自宋元以來,傳統雕塑一直未能實現文人美學的“寫意”之路。
由此可見,對于寫意雕塑的學習和借鑒,我們需要廣泛吸納中國和西方兩個藝術體系的思想和語言精髓,才能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審美和創作式。寫意雕塑所呈現的“意象”具有與理想高度契合的特點,同時也與現實緊密相連,因為它們各自代表著不同的方向,從而為創作者提供了自由發揮的空間。盡管傳統雕塑缺乏寫意理論,但傳統文化藝術卻為現代寫意雕塑理論的提出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背景,為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筆者通過對寫意雕塑及作品情感分析,探討了“寫意”這一概念及其所具有的豐富內涵。寫意并非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藝術表達方式,不僅局限于作品的表現形式和創作手法方面的分析,還應擴展到作者的思想意識和精神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