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驍驍 黃友斌
(1 杭州市臨平區臨平第一小學 杭州 311199)(2 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 杭州 310007)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美術課程使學生了解人類文化的豐富性,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逐步形成熱愛祖國優秀文化傳統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價值觀。陶藝能夠培養學生的鑒賞水平、文化自信、動手能力和團隊意識,如何傳承與發揚中華陶藝之精髓,是當代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目標和任務。然而,反思當前的陶藝教學,還存在著以下問題:
美術課程要采取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學會運用美術的表現語言,將創意轉化為具體成果,特別要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但當前我們的陶藝課總是僅僅通過多媒體簡單展示圖片和制作過程,讓學生一步一步跟著做,這種陶藝創作單一乏味,缺乏主動探究性,最后產生的作品也只是簡單的模仿和重復,不是學生個性的體現,其創意自然是非常匱乏的。
陶藝課有別于其他美術課,需要的工具、材料特別多,如陶泥、拉坯機、水桶、刻刀等,工具多就意味著需要較大的操作空間才能進行創作活動。而許多學校的陶藝課基本上是在教室里上的,一會兒怕把桌子弄臟,一會兒怕陶泥掉在地上,陶藝創作的過程總是束手束腳,無法盡情施展自己的創意。
美術課程要注重評價與教學的協調統一,尤其要加強形成性評價和自我評價,更要注重學習能力、學習進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反觀現在的課堂,因為陶藝創作是學生最喜歡的內容之一,再加之一節課只有40 min,直到下課時,學生還沉浸在自己的創作中,不肯放下手中的泥,更無心進行評價。其次,陶藝作品沒有辦法貼到黑板上,教室里也沒有一個非常合適的展示平臺,供學生互相欣賞、點評,因此陶藝課的評價總是草草了事、不了了之。
基于以上問題,筆者進行了小學低段陶藝教學探索,同時借助學校擴建契機,打造了專屬于學生的“陶藝體驗館”供學生們進行創作學習。再者,該校是一所藝術教育特色學校,“鄉情·見心”特色課程是該校的一大品牌,也是藝術課程的核心理念,在這樣的文化理念的引領下,以“研學式創作學習”為依托,通過陶藝獨特的藝術語言,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好情懷。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要關注文化與生活,讓學生了解人類文化的豐富性,同時要注重創新精神,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重視對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運用美術的方法,將創意轉化為具體成果。因此,我們選擇的教學內容應該是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生所熟悉的,能感知和感受到的。我們選擇的教學方式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聚焦發散性創意思維,引導學生在創作表現中展現出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活力,促進學生個性表達和身心發展。在陶藝教學的深度探索中,筆者秉承學校“鄉情·見心”藝術文化理念,依托“研學式創作學習”,引導學生進行研學式創作,鼓勵學生大膽抒發內心的感受與表達,從學生的需求和發展來組織學習活動,從而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和諧統一與發展。
(1)研學式創作學習具有實踐性。陶藝創造是具有實踐性的藝術創作活動,低段的孩子在研究性的學習中和在動手實踐中感受藝術創作的趣味性,提高一定的審美能力。
(2)研學式創作學習具有創意性。所有的美術活動都離不開創意,創意是美術作品的靈魂,只有有創意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動觀者的心,引起觀者的共鳴,而研學式創作學習強調的正是充分發揮孩子的創造性和創意性。
(3)研學式創作學習具有傳承性。陶藝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藝術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傳承與發揚中華陶藝之精髓,是當代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目標,也是小學低段陶藝教學的特性之一。
研學式創作學習,即具有研究性的創作學習,運用于陶藝教學中,則是以中國傳統的陶藝創作為主要表現形式,以學生為行動主體的“研學”方式,在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學習創作環境中,基于學生原有的藝術概念,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制定“研學手冊”)、主動探究(研學實踐)、主動學習(發現記錄)、展示總結(收獲總結)的歸納式學習過程,該過程是追求陶藝表現獨特韻味的一種藝術創意表現活動。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更強調陶藝表現時孩童的自由、本真和率性,強調表現的生動性和創造性。
以“三微助導”為教學策略,以學校“鄉情·見心”藝術文化理念為引領,通過“微場館”構建、“微創意”表現、“微平臺”分享,助力學生在陶藝學習的過程中進行“研學式創造學習”,讓學生成為場館利用體驗、創新創意探索、成果展示推廣的學習主人,促進學生對家鄉、社會、藝術生活的廣泛興趣和高度熱情,開發其創新創意能力,提升其核心素養。
借助新校園擴建契機,在校園里開辟一處“陶藝體驗館”,通過資源搜集、展品遴選、場館布置打造一個沉浸式探究學習的陶藝工坊,讓學生以研學的形式在陶藝體驗館里廣泛接觸貼近他們生活的人、事、物,自在發現,自主表達,促進學生情感、態度、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綜合發展。
3.1.1 資源搜集
發動陶藝社團的學生、學校里的愛心家長、支持藝術教育的老師等人,搜集有關陶藝的影像書籍、文字圖片以及陶藝作品,例如陶罐、碗、花瓶等器物。凡是捐贈物品的愛心人士,都由學校層面進行表彰,頒發捐贈證書予以感謝,且學校微信公眾號進行同步宣傳。
3.1.2 展品遴選
不是所有搜集來的東西都能派上用場的,這就需要師生一起,對搜集來的展品進行遴選、分類,同時給入選陶藝展示館進行展覽的每件作品制作標簽,標簽上注明物品的名稱、材質、年代、捐贈人等信息,讓參觀者一目了然。對于有些參展作品信息較為豐富,標簽上容納不下的情況,可采用二維碼掃碼的形式,在標簽上印上二維碼,觀者通過手機掃一掃就能獲取該展品的詳細信息。除此之外,在遴選分類時要遵循兩個兩則,分別是維度廣、關聯強,要多方位、有深度地呈現展品并構建展區。
3.1.3 場館布置
對前期搜集、遴選的展品進行分門別類歸放、布置,在博物館內分別設置陶瓷展示區、感官體驗區、創作探索區三個空間,供不同學段的學生前來參觀、體驗、探索。
創意是美術作品的靈魂。新課標也指出,美術課程要采取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學會運用美術的語言,將創意轉化為具體成果,特別要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發現和思考,并引導學生將內在的創意形式外化到具體的創作設計中,這就需要老師給予一定的支架助力,給予學生一定的發揮表現的空間,同時信任他們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3.2.1 表現引導
教師適時給予普及化或針對性的表現方式指導,讓學生掌握多種形式的表現方法,為他選擇最合適的創意表現形成基奠基礎。
3.2.2 創意構想
引導學生自由選擇創意角度、自構表現形式,并借助研學手冊這一載體推進學生的“微創意”表現,以手繪的形式設計、制作研學手冊,把在“研學式創作學習”過程中的實踐觀察、實踐發現、創意構想、設計圖稿與實踐反思等內容記錄在研學手冊上,實時與組員交流探討,進一步修正完善。
3.2.3 自主表達
鼓勵學生自主表達、自由創想、跨界,將過程中的思考、心中的創意大膽、自信地表現出來。戴雨享教授曾講:“藝術創新的目的,是人在無意中感受到限制并試圖突破它,這就是人的自覺,這種自覺反過來可以轉化為思想和推進科學的動力。所以,今天的我們要敢于突破自己固有的認識,創作出獨特并具有深厚美學內涵造型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技法層面不做苛求,引導作品進行原創性的表現,注重學生個性的表達與釋放。
直播“元年”、自媒體的興起都給藝術創作的成果展示、推廣帶來史無前例的優勢,騰訊直播、微博、小紅書、抖音、微信公眾號、秀米、微店等都能見到藝術作品展示、推廣的身影,那何不借助互聯網、“5G+”時代的浪潮,拓寬展示平臺,助力成果推廣。主要包括展示與分享、拓展與應用、評價與反饋3部分。
3.3.1 展示與分享
將學生在“研學式創作學習”過程中的成果,發布到微信公眾號、小紅書等“微平臺”進行展示、分享,其中要特別重視對學生過程性成效的展示與肯定。
3.3.2 拓展與應用
采用陶藝與首飾結合、陶藝與小家具結合的“陶藝+”形式,將學生的陶藝作品轉化為豐富多彩的文創產品,進行多元化的拓展,應用到生活中。
3.3.3 評價與反饋
在“微平臺”展示推廣的同時,以“云交流”“云探討”“云評價”等一系列創新方式進行評價與反饋,提升學生“再創作”的濃厚欲望,實現藝術作品“再創新”。
在不斷嘗試和探索中,筆者一步步構建了學生喜愛、具有童真童趣的“陶藝體驗館”,優化了陶藝教學方法,構建系統的少兒鄉情陶藝“研學式創作學習”體系和清晰的少兒鄉情陶藝“研學式創作學習”板塊,聚焦發散性創意思維,引導學生在創作表現中展現出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思維能力,學生的作品多次獲得杭州市陶藝大賽二、三等獎,學校也多次獲得最佳組織獎等稱號。
本次探索助力學生成為陶藝“研學式創作學習”的主體,白明教授講:“藝術不是解決問題的,藝術能滿足我們探求社會,探知物質,藝術能表達情感和想象,證明我們有情懷并證明我們受過良好的教育。”因此通過本研究使學生陶藝作品創作獲得個性、創意孵化,豐富學生的感官感受和體驗經歷,提升學生用陶藝語言表現內心豐富情感的能力,挖掘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提高核心素養能力,發展個性自我。
“允許各種創新形式存在,也要引領和把握藝術教育的主流方向,時刻關注藝術創新的思潮對藝術教育的影響,關注當代藝術對學生教育的影響。”教師的教學也要不斷提升,通過研提升教師的學習力、思考力和研究力,形成陶藝“研學式創作學習”的教學策略,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豐富學校的拓展性課程,推動學校藝術教育的多元化發展,助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