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才立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信息化飛速發展,基層社會治安管理中一些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流動人口、出租房屋、行業場所管理以及各類重點人員管理等,對公安管理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陜西省漢陰縣公安局澗池派出所在市縣公安局和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聚焦人、房、業等基礎要素管理中存在的效率不高、服務不精細、基礎信息不鮮活等問題,圍繞“數據賦能、智慧管理、支撐實戰、服務民生”總體思路,強化“一標三實”信息實戰應用,創新治安要素管理新模式,搭建“智慧門牌”系統,實現了對人、房、業等治安要素的智能化、精準化管理,全面提升了社會治安動態管控能力。
改革破冰,以“小門牌”聚合部門“大力量”
漢陰縣公安局以建立“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治安管理模式為目標,堅持政府主導、公安牽頭、部門聯動、警企合作原則,縣住建、民政、公安等部門和漢陰縣農商銀行共同出資200余萬元完成了漢陰縣“智慧門牌”建設項目,同時搭建了“智慧門牌”管理系統,全面建成了全縣標準地址庫。
“智慧門牌”管理系統為派出所強化基礎信息采集管理、精準管控治安重點要素、準確查找違法犯罪人員和高效服務民生提供了技術支撐,也為突發應急救援研判分析提供了可靠精準的依據,還能在一定規模上助力鄉村振興。一塊“小門牌”成為了政企雙贏的“最大公約數”,畫出了警民互通共享的“最大同心圓”。
系統規劃,以“小門牌”推動警網“大融合”
以標準地址、實有房屋的二維碼門牌為依托,按照民警、網格員、房屋管理人、居民住戶分類,區別權限、場景和需求,提供多元化掃碼應用服務,滿足不同群體多元化需求。民警、網格員使用App掃描二維碼登錄系統,社區民警可在該門牌房屋地址上采集、注銷、變更實有居住人員和單位及從業人員信息,查看本警務區內房屋、場所狀態及治安檢查等信息,并可實時修改、動態更新,信息數據直接入庫;網格員可對本網格范圍內實有房屋、實有人口進行信息采集、上報,經民警審核后入數據庫,實現一塊“小門牌”推動警網雙融合;其他警種民警也可獲取權限,查詢該門牌下實有房屋、居住人口的基本信息,服務支撐各專項工作。房屋管理人、居民住戶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登錄系統,可上報流動人口、房屋承租人、單位從業人員等信息,社區民警掃碼后可自動獲取上傳的信息,實地核實后入信息庫,開辟了基礎信息社會化采集新渠道,推動了“汗水警務”向“智慧集約警務”的轉變。
針對轄區特殊人群,系統內設置了社區民警專用模塊。社區民警通過手機App掃描二維碼,便能實時掌握該房屋地址內居住人員等群體信息,同時可進行登記、修改、注銷、查詢、統計和上傳實時圖片等操作,通過設置不同訪查周期進行預警,實現對特殊人群的精準管理和高效服務。
根據常住居民戶、企事業單位出租房屋及行業場所等不同類別,實行門牌分色差別化管理,居民住戶為藍色門牌,企事業單位為綠色門牌,出租房屋及行業場所為黃色門牌。居民住戶(藍色)每半年進行一次入戶訪查,企事業單位(綠色)每季度進行一次治安檢查,出租房屋及行業場所(黃色)每月進行一次清理檢查。民警未在周期內開展走訪和檢查的,系統會自動進行預警提示,為警務實戰應用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貼近實戰,以“小門牌”提升服務“大效能”
智慧門牌上的二維碼成為派出所民警與轄區群眾溝通的媒介和信息傳輸的通道。每一塊門牌化身一張警民聯系卡——民警通過智慧門牌系統可在相應管轄區域發布警情通報、預警信息、溫馨提示、防范宣傳、便民措施等服務信息;群眾微信掃碼可辦理基本公安業務、瀏覽閱讀各類安全防范知識、查看發案預警、了解最新公安便民政策。
社區民警在掃碼進行數據操作后,巡訪信息會自動上傳到系統后臺數據庫,并通過電子門牌編號對巡訪時間、地點、工作內容等相關信息進行精準定位。所、隊負責人可通過后臺查詢掃描記錄,掌握民警入戶走訪及信息采集工作情況,為社區民警工作考核提供了依據,能有效督促民警自覺開展基層基礎工作。
2022年以來,澗池派出所依托“智慧門牌”系統采集各類信息8萬余條,登記流動人口1226人,運用系統精準查找違法犯罪嫌疑人4人,為群眾提供服務127人次,轄區群眾安全防范意識和防范能力明顯增強,盜竊、詐騙等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52%,群眾安全感顯著提升。
(作者系陜西省安康市漢陰縣公安局澗池派出所所長)(康建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