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曉

不管時代如何發展,養老是每個人都避不開的話題。
還記得童年時期,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去鎮上的敬老院做公益活動。印象中的敬老院,院中有個小小的花園,幾棟小樓連在一起,半白半綠的墻壁、水磨石的地面、生銹的窗欞,仿佛一所學校。我們被安排打掃衛生,一幫孩童嘰嘰喳喳,很是熱鬧,卻鮮見老人的身影,工作人員似乎也不多。
那時的敬老院多是公辦的,老人需要通過嚴格的評估才能入住。敬老院里老人不多,空出不少房間,除了日常生活起居,那里很少有娛樂活動。在那個年代,電視、空調不是家家戶戶都有,更何況是在敬老院里。大多數老人都是在家中養老。
我出生于江南的小鎮,對童年時期的我而言,小鎮就是我全部的世界。自我有記憶開始,祖父母就已賦閑在家,過著半退休的養老生活。祖父每天花半天時間去茶館喝茶、聽書,回來后便與鄰居下象棋,祖母則操持著一日三餐。每天晚餐后,祖父在院子里打開收音機聽新聞,直到月亮漸漸升上來。這就是他們的居家養老生活。
然而,農村的老人很難真正閑下來。盡管年紀大了,但他們依然會在農田、菜園中忙碌,養雞,養鴨,或者干一些零活。只要還能活動,就絕不會停下,勤勞的農村人祖祖輩輩都是這樣過來的。對于養老的概念,大家都是模糊的,只是按部就班地過著日子。只有在冬日的農閑時節,才能在村子的小河邊或者屋檐下,看到戴著皮棉帽、穿著棉大衣、將兩只手伸進袖筒中縮著脖子曬太陽的老人家。
這是我記憶中故鄉人的養老生活。
時代不斷發生著變化,城鎮化的推進,打開了農村通向外界的大門,很多人都離開了故土,包括我。
機緣巧合之下,我進入了養老行業,至今已有7個年頭。也是在從事養老行業后,我才對如今的養老生活和養老方式有了不一樣的理解?,F如今,養老產業日新月異,身為養老行業從業者的我,深刻感受到它發展的艱難與不易。
從事養老行業前,我認為老年人無非就是在養老院或家中養老;從事養老行業后我才發現,養老的方式有很多種,居家養老、機構養老、社區養老、旅居養老,甚至還有互助式養老……各種新興的養老模式層出不窮,甚至有很多年輕人將創辦的養老機構打造成了“網紅打卡點”,設立懷舊區、游戲區、園藝區,居住在里面的老人甚至玩起了直播。
養老模式在變,養老理念也在變?,F在,很多老年人的養老理念與從前大不一樣。我的祖父母那一代人,大多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待到兒女成家,他們的使命便結束了。而如今,活躍在一線崗位的“老年人”并非少數,他們仍然在用智慧和經驗為社會創造價值。而不在工作崗位上的老年群體,有人游歷河山,有人做義工,有人活躍于各個社會組織中。
在一個養老社區中,我見過多位積極參與文藝活動的老年人。猶記得2021年7月,院里組織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匯演,一群老人身著盛裝,在悠揚的鋼琴伴奏中高聲合唱《我和我的祖國》;一群平均年齡82歲的奶奶們組成了時尚模特隊,從幾百公里外趕來,身著旗袍參加演出。雖已至耄耋之年,但她們積極的生活態度令人動容。
隨著人們養老觀念的改變,新一代的父母更能理解和包容子女,更愿意主動走入養老機構;子女也會評估父母的身體狀況,以選擇更適合他們的養老方式。
近年來,養老院的變化非常明顯。養老院早已突破了傳統公辦敬老院的范疇,各種養老機構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出現。
養老社區一般為公寓式結構,內設獨立單元和套內空間,配有適老化設施和家具,提供各種生活用品,適合健康、有活力的長者居住。康養型養老院適合高齡、需要人照顧的老人,失能長者可以選擇按醫療要求設置并可刷醫保的護理院,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長者可以入住認知癥友好專區。如今,多數養老機構都會按醫養結合的方式來設置,有些還會開辦專業的康復醫院,或內設醫務室、護理站,以滿足更多入住長者的醫療需求。
養老院的環境也有了很大的改觀。院落環境越來越好,各色植物栽種于可用來活動的廣場,有些院里甚至有亭臺樓閣和觀賞性的魚池。院內的公共空間或室內空間都會嚴格按照要求配置適老化設備及家具,床頭、洗手間裝有緊急呼叫鈴,所有房門都要能通過輪椅,洗手間、房間內也裝有扶手。智慧系統聯通和管理著每個老人的信息,方便工作人員照顧及隨時查看。除此之外,各個功能室的配備讓整個養老院多姿多彩。書畫室、影音室、棋牌室一應俱全,有些養老院里甚至開設了老年大學或各種技能培訓班。這令很多年輕人羨慕不已。
目前在城鎮中,基本每個社區都會設置獨立的養老服務中心,既可為老人提供助餐、康復、娛樂甚至日托等服務,也可為那些老年社團提供免費活動的場地。社區與養老產業的緊密結合,為老年人提供了近距離的基礎性養老服務,一年四季的各色活動也豐富了老年人的生活。
此外,居家養老模式也在變遷。一般來說,居家養老首先要進行適老化改造,以便于長者居家生活。其次,現在的很多適老化產品,如智能床墊、生命體征監測儀、緊急呼叫裝置等,越來越成熟,家屬可依據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進行合理配置。針對一些臥病在床、需要人照顧的老年人,目前的長期護理險提供了助力,可有效解決一部分問題,但在全面推廣與服務提升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對來說,城鎮養老無論是設施還是服務都要優于農村地區,但現如今,不少農村地區的養老機構也在不斷發展中。我見過不少“最美鄉村養老院”,雖然規模不大,但在服務設施和服務內容上相較以前都有了很大的變化。
很多偶然接觸養老行業的人經常會對我發出這樣的感慨:“沒想到你們團隊既年輕又專業?!痹陴B老行業的從業者中,年輕人的比例越來越高,他們活躍于養老行業一線,給老年群體帶來了活力。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當一個行業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加入的時候,這個行業才會有未來。
每個人都終將老去,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將成為長者,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面對養老問題,我們也不必悲觀,如今,養老產業擁有更成熟的體系、更好的環境、更專業的服務,一定能幫助更多的老年人積極地面對晚年生活。
由于工作原因,我經常出入養老院,甚至已經有了不少入住體驗。我與朋友笑談:“我在提前為自己選擇養老的地方。”至于我期待的養老生活,我希望在我還健康的時候,能與三五老友一起同住在依山傍水的養老社區,有清新的空氣、漂亮的院落,窗戶朝南,有大大的陽臺。每天,我會伴著鳥鳴聲起床,等清晨的陽光灑進來,我在陽臺上泡一壺茶,侍弄一會兒花草,看看書,養只烏龜逗趣,足矣。
此刻,在我工作的養老院中,琴聲悠揚,那是李叔又在拉小提琴了,曲目是《花兒與少年》。自從李叔罹患阿爾茨海默病后,他就永遠活在了20歲的美好時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