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志平 蔣玲
免疫力低下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病因多為遺傳因素;二是后天性的免疫功能低下。其原因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生理性原因主要為生活方式不良,例如飲食和生活作息不規律。病理性原因為惡性腫瘤等疾病。此外,長期使用藥物如糖皮質激素等也會導致機體免疫力低下。
飲食沒有節制,作息沒有規律等外部因素會令人體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可導致包括免疫力低下等一系列功能障礙。針灸是中國傳統醫學特有的治療手段,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將針刺之力傳于臟腑血液,可以行氣通絡,達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后防復等目的。
臨床研究已證實,針灸治療可以促進T細胞活化增殖、分泌細胞因子,增強免疫細胞的殺傷作用,從而促進T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增強機體的免疫應答作用。因此,通過針灸治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免疫力低下問題,增強免疫細胞的識別能力,幫助機體清除病毒、細菌等各種致病因素,以及可致病的突變細胞,對各種老年慢性疾病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相關穴位
1.風池穴
位置:風池穴在后頸部,有2個,為兩側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即頭頸連接處的凹陷處。
作用:風池歸屬足少陽膽經,為手足少陽、陽維之所會,陽蹺脈之所入。按摩或針灸該穴,具有平肝息風、疏風解表、清頭明目、通利官竅之功效,是治療風證之要穴,治療頭部疾病之常用穴。針灸或按摩該穴,對預防失眠、感冒、頭暈頭痛、腰背酸痛,緩解以上疾病的相關癥狀均有一定療效。
取穴建議:針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約1.5厘米,可灸,不宜深刺。針刺時針尖向下,以免傷及延髓。
自我按摩建議:先用右手拇指、食指,分按兩側風池,兩指同時用力一捏一松25下,換左手捏拿風池25下。旋轉按揉,以穴位有酸脹感為宜,每日1~2次,有祛風解表之功。
2.曲池穴
位置:位于肘部外側,屈肘90度時,在肘橫紋的末端。
作用:曲池歸屬手陽明大腸經,為手陽明經脈氣所入之合穴,為全身重要穴位之一。針灸或按摩該穴具有清熱解表、祛風止癢、調和氣血、舒筋通絡、清頭明目、調理腸胃等作。針灸或按摩該穴,對預防高血壓、咽喉腫痛、月經不調,緩解以上疾病的相關癥狀均有一定療效。
取穴建議:直刺約3厘米,深刺可透少海穴,患者被刺后會感覺局部酸脹,酸脹感可向上放射至肩部,向下放射至手指。
自我按摩建議:(1)右手食指按壓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窩底、與曲池穴相對),拇指食指同時用力捏捻50下;換左手捏拿右肘曲池50下。(2)右手拇指按壓捻揉左肘曲池50下;換左手拇指揉捻右肘曲池50下。
3.合谷穴
位置:合谷穴在虎口處,將拇指、食指并上時的最高突起處即為合谷穴。
作用:針灸或按摩合谷穴,能提高人體抵御外邪、扶助正氣的能力,起到增強解表發汗的作用,可預防風寒、風熱、體虛引起的感冒,治療頭痛、發熱、口干等癥狀。此外,適當針灸合谷穴還能夠起到調理腸胃的作用,可緩解惡心、嘔吐、便秘、腹脹等癥狀。
取穴建議:直刺約1厘米,患者會感覺局部酸脹,酸脹感可擴散至肘、肩、面部。或深刺6厘米,透勞宮穴或后溪穴,患者可出現手掌酸麻感,酸麻感向指端放射。針刺時針尖不宜偏向腕側,以免刺破手背靜脈網和掌深動脈引起出血。此穴提插幅度不宜過大,以免傷及血管引起血腫;孕婦禁針。
自我按摩建議:右手拇指、食指,捏拿左手合谷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合谷50下。
4.足三里穴
位置:足三里穴在小腿前方靠外側,在膝蓋的髕骨外側“膝眼”(膝蓋下的凹陷處)向下4個橫指,脛骨旁開1橫指的位置。
作用:針灸或按摩此穴可刺激腸道蠕動,增加食欲,幫助消化,調節血液系統、內分泌系統,提高免疫力和消化功能,進而起到改善體質、抗病抗邪的作用。
取穴建議:稍偏向脛骨方向,以直刺法直刺約3厘米,施針處有麻電感,麻電感向足背反射。
自我按摩建議:(1)脫去長褲,露出小腿,正坐床上。用兩手拇指分別按壓兩腿的足三里穴,其余四指并攏托住小腿肚,兩拇指同時用力按揉50下。(2)脫去長褲,露出小腿,正坐床上。雙手掌同時拍打兩腿足三里各50下。
不同免疫力低下問題的針灸建議
1.預防感冒的針灸建議
在感冒流行期間,針灸雙側足三里,每日1次,連續3天,有一定的預防作用。此外,風府穴、風池穴、風門穴統稱為“三風穴”,針灸“三風穴”具有祛風散寒、宣通肺氣的作用,可有效防治風寒性感冒。
2.提高消化功能的針灸建議
采用毫針針刺,選取背俞穴、脾俞、胃俞、肝俞、中脘、上脘、下脘、天樞、關元、氣海、下合穴、足三里、上巨虛等穴,進行毫針針刺治療,能幫助促進消化,提高胃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