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王藝華
黨的二十大、全國兩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一號文件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重大部署,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的戰略安排,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省委一號文件等,就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加快建設農業強省作出工作安排。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全國兩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錨定“走在前、開新局”,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省,需要重點關注、研究和把握好以下十個方面。
(一)用大歷史觀把握“三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只有深刻理解了‘三農’問題,才能更好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是對我們黨、國家、民族與“三農”關系的深刻論述,是做好“三農”工作最基本的認識論、方法論。從成員上看,我們黨早期就是一個農民成分占比最大的黨,當前農村還有5億人口,同時農民工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重要力量,更好理解我們這個黨就要從“三農”上尋找答案;從經濟上看,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當前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更好理解我們這個國家就要從“三農”上研究規律;從社會上看,中華民族主體是農耕民族,當前農村穩定器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更好理解我們這個民族就要從“三農”上追根溯源。
自古以來,山東的農業是發達的,山東的農村是美麗的,山東的農民是淳樸的。改革開放以后,山東的農業農村工作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山東“三農”的歷史與現實是我們國家“三農”歷史與現實的重要縮影。因此,只有把“三農”問題放到歷史大進程中來審視、思考、把握,才能深刻理解黨的“三農”工作路線方針政策,準確把握“三農”事業發展規律,更加自覺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把牢政治方向、強化責任擔當,以實際行動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二)以建設農業強國農業強省為統領。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鮮明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指出“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在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林武用“六個聚焦”對建設農業強省作出安排部署。
對于我省來講,實現農業由大到強跨越,是建設農業強國進程中的大省責任,是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也是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途徑。特別是經過多年努力,我省“三農”領域各項工作已經走在前列、厚積成勢,建設農業強省勢在必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三農”工作聚焦到農業強省建設上來,體現中國特色,立足人多地少水缺的資源稟賦、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從產業政策到鄉村建設,從基礎設施到鄉村治理,都緊扣“由大到強”集中發力,努力實現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目標,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實質性進展。

近年來,榮成市堅持高質量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行科技興海,探索生態養殖模式,推廣“淺海多營養層次生態養殖模式”。圖為榮成市桑溝灣海洋牧場。(楊志禮攝)
(三)堅持系統觀念更好發揮鄉村功能。鄉村和城市在資源稟賦、要素特點、區位特征、發展基礎、發展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很大區別,鄉村很多功能是城市所沒有的,而又是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很大程度體現在夯實國家和民族發展根基、守護國家和民族發展根脈上。比如,農業生產功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是鄉村的基本功能,是整個國家生產生活的重要基礎。比如,生態涵養功能。鄉村占我國國土面積97%以上,發揮著提供生態產品、生態屏障的重要作用。比如,文化傳承功能。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主體是鄉村文化,鄉村文化相較于城市文化是更純粹的傳統文化,是傳統文化傳承保護的重要載體。比如,休閑康養功能。鄉村的生活節奏、生活環境、生活方式與城市有很大區別,發揮發掘鄉村的休閑康養功能有很大空間和潛力。比如,就業創業功能。我國有5億人生活在農村,2030年城鎮化率達到70%時,農村還有4億多人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就業創業,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品質,讓廣大農民跟上共同富裕和現代化步伐,是鄉村不可或缺的功能。比如,社會治理功能。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把鄉村治理好,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基礎,關系廣大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關系黨的執政根基,特別是在突發情況下能夠發揮戰略后院作用,等等。
山東是農業大省、人口大省、文化大省,有陸地有海洋,有內陸有半島,地形上還有平原、山地、丘陵等,發揮發掘好鄉村功能既有整體優勢,又有齊魯特色。認真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針,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振興,是一項關聯性、協調性、平衡性很強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系統觀念,以更好發揮發掘鄉村功能為導向,一體研究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各項任務,統籌謀劃糧食生產、產業發展、科技創新、農民增收、鄉村治理、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改革等各方面政策措施,全域全要素協同推進,努力實現政策效用和經濟社會效益最大化。
(四)把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作為重中之重。從過去講“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進一步突出了發展壯大鄉村產業的重要性。我省是農業產業化發源地,農業產業體系健全,糧菜果、肉蛋奶、水產品等產量居全國前列,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近萬家、占全國1/10,擁有煙臺蘋果、壽光蔬菜等一批千億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總產值2020年率先突破萬億元,去年達到1.2萬億元,居全國首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表揚我省“三農”工作。下步工作中,我們要繼續把握好產業振興這個重中之重,著重在“土特產”三個字上下功夫,進一步突出山東特色、地域特點,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加快產品研發和品牌創建推廣,延伸產業鏈條,升級產業集群,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快農業裝備配套完善,推進數字農業發展,打造一批享譽全國、走向世界的特色品牌、大品牌,產得出、產得優,賣得出、賣得好,努力把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讓農業經營有效益,成為有奔頭、能致富的產業。
(五)把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著力點放到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生活上。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黨的二十大著眼鄉村建設新形勢新任務、統籌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作出的新部署,回答了新時代新征程建設什么樣的鄉村、怎樣建設鄉村等重大問題。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涉及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各個方面,涵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各個領域,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其最終目的,就是要讓廣大農民就地過上現代生活。我們要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基礎上,著重在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創造更多就近就業機會、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繁榮發展鄉村文化、提高鄉村治理水平等方面下功夫,持續提高農村生活質量,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努力把農村打造成農民就地過上現代生活的幸福家園。
(六)加快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聚集。當前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農業現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板。過去,我們靠工農產品價格和城鄉要素“剪刀差”支撐了城市和工業的快速發展。現在,城市對農村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的“虹吸效應”仍在持續。對于我省來講,要建設農業強省,必須進一步健全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導向,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打通城鄉要素合理流動的渠道,發揮好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加大金融支農力度,創新信貸擔保模式,解決農業融資“難貴煩慢”問題,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支持、社會積極參與的農業農村發展多元投入格局,讓人才、資金、土地、技術、科技等各類發展要素更多流向農業農村,讓鄉村盡快跟上現代化建設步伐。
(七)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要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省委書記林武在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從提高農民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四個方面進行了安排部署。當前,共同富裕已經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農民是短板,小農戶是短板中的短板。根據2016年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全國普通農戶占98.1%,山東普通農戶占97.4%,可以看出,小農戶的比例是很大的,是農村經營戶的絕對多數。2019年,我和省政協的同志,聯合國家統計局山東調查總隊、省屬有關高校的力量,對全省不同地區520個小農戶采樣分析,月人均收入1087 元,與2020年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指出的“6 億中低收入以下人群,他們平均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 元左右”相吻合,也與《中國統計年鑒2019》的數據“5.6億人月收入1000 元以下、3.1 億人月收入在1000 元—2000元之間”相吻合。通過就業崗位、公益崗位增加工資性收入,通過轉移支付增加補貼,能解決一部分問題,但更多的小農戶還要靠增加經營收入、財產收入來實現增收。
我省是農業大省,種糧小農戶比例高,農民種糧能掙錢,國家糧食才安全,讓種糧小農戶跟上趟、不掉隊,是必須研究解決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通過頂層設計、制度安排、法律規定等,進一步健全利益聯結機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比如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建立訂金、薪金、租金、酬金、獎金、基金、紅利“六金一利”聯結方式,還要堅決防止流轉土地“一口價”,等等,讓農民群眾充分享受現代農業發展的紅利,盡快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趕上來。
(八)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穩妥推進農村改革。深化農村改革,解決好農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問題,更好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動力所在、活力所在。新中國成立后的農村生產關系調整,先后經歷了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農業產業化經營等一系列改革。
人類與土地的關系是人類社會的基石。當前農村改革的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必須“穩”字托底、以“活”求效。“穩”,就是要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包括承包地、宅基地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確保農民始終成為土地的主人。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談“活”,比如,在尊重農民意愿、確保承包權的前提下推進“小田并大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探索閑置宅基地盤活利用機制,推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打造農村產權綜合性交易服務平臺;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支持有條件的小農戶成長為家庭農場,支持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據發展需要辦企業,也就是“農戶+合作社+企業”,大力推廣土地托管等社會化服務,規范提升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等等。推進農村改革,必須保持歷史耐心、慎之又慎,看不準的、條件不成熟的不要急于推動,牢牢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底線。
(九)用足用好重大戰略機遇。當前,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合組織示范區等國家戰略在我省疊加,全國唯一的農業對外開放綜合試驗區、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等重大平臺在我省建立,省政府、農業農村部制定了《共同推進現代農業強省建設方案(2021—2025年)》。我省還是全國首批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監測省份,首批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整省試點省份,黃河流域唯一國家省級水網先導區,有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等試點園區,建設農業強省的戰略位勢更加凸顯。一定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加快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
(十)注重總結宣傳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省典型經驗。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帶領各級各部門,堅決扛起農業大省責任,聚焦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持續扎實推進“三農”工作,農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農村改革穩妥推進,人居環境不斷改善,民生福祉有力提升,鄉村治理持續優化,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堅實步伐。在這一過程中,各級各部門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創造和積累了許多新鮮經驗,打造了一大批先進典型。
當前,我們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省的新階段,要堅持“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把推進具體工作與總結研究把握規律結合起來,適時全面總結近20 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三農”工作新模式新路徑,宣傳推廣運用好其中的好經驗好做法,推動全省不同類型、不同條件的鄉村實現全面振興,為全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借鑒,更好發揮齊魯樣板的作用,為我省“走在前、開新局”作出更大貢獻。■
(本文整理自作者在2023年2月27日省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召開的省直農口部門聯系會議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