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雷 于浩

濟南老城區煥發新活力攝影/袁磊
換屆以來,濟南市十八屆人大常委會立足省會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緊盯群眾所思所盼,從立法、監督、代表工作等方面著手發力,在實踐與探索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濟南實踐。
如何促進泉城出租車行業融合發展、加強行業規范管理?如何解決市民群眾多層次、高品質、個性化的交通出行需求……對于這些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2022年12月1日實施的《濟南市客運出租汽車管理條例》給出了優選答案。
乘坐客車、出租車是人們出行的常用交通方式,濟南市曾于2006年制定《濟南市城市客運出租汽車管理條例》對城市客運出租行業進行規范化管理,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管理模式已經相對滯后,尤其是近年來網約車等新業態的出現,給出租車管理帶來了新問題、新要求。現行條例已不再適應當前的發展形勢,群眾對修訂和完善相關制度的呼聲日益強烈。
為讓群眾出行更便捷更舒適,市人大常委會跨年度、跨屆別,歷經三次常委會會議審議,先后三次面向社會征求意見,召開座談會、論證會15 次,征求意見建議900 人次、700 多條,修改該條例。新修訂的《濟南市客運出租汽車管理條例》進一步明確了巡游車和網約車的準入、退出以及管理服務條款,對全市人民便捷安全出行、行業有序健康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和保障作用。“這件法規社會關注度高,影響范圍廣,立法難度大,我們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理念開展立法工作。”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室副主任趙之祥說。這也是市人大常委會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立法各環節貫徹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一個生動縮影。
在每件法規的立法過程中,市人大常委會不斷擴大全社會對立法工作的有序參與,把全過程人民民主貫徹到立項、起草、審議、論證評估、監督和宣傳等立法工作全鏈條、各環節。每件法規草案都通過濟南市人大公共信息網、濟南日報等媒體渠道公開,廣泛征求社會意見,吸收社會各界意見建議。市人大常委會還在歷下區大明湖街道、章丘區雙山街道唐王山社區、歷下區龍洞街道轉山西路社區設立了基層立法聯系點,進一步促進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有序參與立法活動,讓人民群眾的聲音直通常委會,實現立法工作向基層延伸。
此外,不斷加強人大智庫建設,建立城市建設管理、社會服務、人大司法監督三個專家顧問庫以及財政經濟專業小組、預算工作聯絡員、人大立法咨詢員隊伍,吸納130多名人大代表參加,立法工作的專業化和科學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真正把人大工作建立在堅實的民意基礎之上。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山是濟南的一張特色名片。2022年10月27日,濟南市十八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就濟南市山體保護工作開展專題詢問。會上,8位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市人大代表分別圍繞山體保護與利用、破損山體修復治理等問題進行了精準犀利的提問和追問,專題詢問問出了人民心聲,答出了承諾擔當,為下一步“一城山色如何再增色”提供了思路和方案。

2022年8月24日,濟南市人大常委會對全市加強人力資本建設、助推強省會高質量發展情況開展專題詢問
去年以來,市人大常委會先后針對人力資本和山體保護工作進行了專題詢問。兩次專題詢問全程貫徹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首先在問題的設置上,常委會多次召開人大代表調研座談會,發放市民調查問卷,在反復論證的基礎上最終確定。在準備實施階段,組織相關常委會組成人員、代表和專家深入開展多次調研,并與區縣人大聯動,通過12345市民服務熱線等方式廣泛征集各方面意見建議,梳理發現共性問題,讓每個問題問得精準、問出民意。現場問詢和問詢后監督落實階段,詢問人和人大代表全程參與、追蹤落實,務求詢問取得真真切切的效果。
從疫情防控前線到生產車間,從人力資源中心到殘疾人康復中心,從田間地頭到污水處理廠站……市人大常委會始終把“人民”二字貫穿人大監督全過程,在一項項執法檢查、視察、調研中踏遍泉城大地,與人大代表和群眾一道,通過“聽、察、問”等方式進行“回頭看”,形成監督閉環,實現“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實”,解決了許多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數字賦能帶來太多變化,‘數字人代會’令人期待!”“太方便啦,駐地信息、會議安排全都可以隨時在手機上查看,還能線上提交建議。”“原來厚厚的紙質材料變成了電子文檔,包里的材料少了,指尖的信息多了……”2022年12月,濟南市十八屆人大二次會議期間,從代表報到、酒店分布,到會議組織、文件發放,再到議案建議提交、會議簡報推送,處處都有“數字人代會”的身影,其快捷、方便、綠色也讓代表們紛紛為本次大會的新變化點贊。“數字人代會”正是濟南市人大常委會多年來“智慧人大”建設的一個縮影。

2022年6月,濟南市人大常委會調研鄉村振興工作
市人大常委會積極推進數字化機關建設,制定了《濟南智慧人大暨數字機關建設工作規劃(2022-2023年)》,充分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通訊等技術,將代表建議辦理和履職服務系統、內網綜合辦公系統、預算聯網監督系統等信息化平臺進一步整合,著力建設包含“一庫、兩平臺、三體系”的濟南智慧人大平臺,通過建設完善一個人大大數據庫,全市人大協同辦公、新聞宣傳兩大平臺,智慧立法、代表履職、機關辦公數字化三大體系,推動立法、監督、代表、辦公、宣傳工作智慧化,實現市、縣、鄉鎮三級人大和代表間互聯互通。濟南市委主要負責同志到市人大常委會機關調研時,對市人大代表履職系統開發應用給予充分肯定,并強調要不斷提升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支持保障人大常委會、人大代表更好履行職責、發揮作用。
在濟南,市人大常委會代表履職系統現在已經成為人大代表履行代表職責、提出意見建議的首選平臺,數字化、信息化建設對于提高代表履職積極性、拓寬民意反映和民主監督渠道、提升人大監督質效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022年8月3日,在濟陽區曲堤街道召開的第十場“迷你人代會”上,代表們圍繞如何做大做強曲堤黃瓜產業各抒己見、踴躍發言,提出了許多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迷你人代會”是濟陽區人大常委會的一項創新舉措,以11 個代表團為單位,將全體代表履職會議由一次人代會變為“一次人代會+兩次迷你人代會”,進一步激發了代表履職積極性,讓更多的群眾期盼得到了回應,帶動了基層人大工作的整體提升。
類似的創新舉措已在濟南各級人大蔚然成風。為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和人大代表的專業優勢,歷城區人大常委會以“突出專業、履職為民”為導向,因地制宜,將各級不同專業領域的代表整合到專業特色人大代表工作站,首批創新建設了山大路街道“科技創新”、董家街道“草莓產業”和東風街道“金融產業”3家專業特色人大代表工作站,通過發揮代表的專業優勢為人民群眾提供高質量、專業化的服務,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讓代表履職合力再凝聚、服務群眾更務實,真正架起了人大代表聯系服務群眾的橋梁。
在濟南,群眾通過人大代表反映訴求的事情越來越多,這也是市人大常委會通過開展“雙聯”提升工程,打造“一區縣一品牌”特色代表工作的一個個結晶。通過“代表來了”“代表有約”“掃碼找代表”“五級代表聽民聲”等“雙聯”品牌的推出,代表們將原汁原味的群眾心聲化作一件件議案建議,推動解決了一大批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代表來了,難題解了,群眾笑了,成為“雙聯”提升工作的真實寫照。
自開展“雙聯”提升工作以來,市人大常委會把強化代表工作作為一項系統性和根本性工作來抓,讓代表走到百姓身邊,走到群眾心里。一方面,通過常委會組成人員、專門委員會、立法工作、監督工作、重大事項、常委會會議、議案建議、“一府一委兩院”等八個方面“+代表”,強化代表對市人大常委會工作的參與,充分發揮代表主體作用。另一方面,進一步強化代表聯絡站建設,全市共建立實體代表聯絡站580個,6000多名五級人大代表全部進站,做到了街道、鄉鎮建站全覆蓋和代表進站全覆蓋。去年,《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人大》等主流媒體先后對濟南市雙聯工作進行深度報道,成為擦亮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一張“響亮名片”。
濟南市人大常委會在履職實踐探索中,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努力把落實全過程人民民主貫穿于立法、監督、代表等人大工作的各個環節。濟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將持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繼續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探索,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讓全過程人民民主在泉城大地進一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迸發出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