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7日,“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主題宣傳活動造訪“文字之都”安陽,這里因發現甲骨文而聞名于世,被譽為“甲骨文的故鄉”。
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在中藥鋪買來的“龍骨”上發現了甲骨文,自此“一片甲骨驚天下”。如果說鉆木取火標志著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的野蠻歲月,那么文字的出現則意味著人類走出了結繩記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發現,是照亮中華文明的一盞明燈,將有文字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 000年。
至今,已發現商代有字甲骨約15萬片,單字記4 400個以上。在世界四大古文字體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漢字體系,歷經數千年的演變而承續至今,書寫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史。2017年10月,甲骨文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
2022年12月底,中國文字博物館發布消息稱,將發布500個未能釋讀的甲骨文,請大家一起來參與破解。盡管甲骨文作為成熟漢字的起源這一常識已經為大眾所熟知,但遺憾的是,在目前發現的4 500多個甲骨文單字中,已經識別的字只有1 500多個,還有大量甲骨文單字有待破解。
在古老的甲骨文中,蘊含著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鐫刻著我們共同的記憶,烙印下我們民族的印記。正像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曾說:“中文乃一切中國人心靈之所托,只要中文長在,必然漢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