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熙琳

惡性黑素瘤,簡稱“黑瘤”,多數是在色素病變的基礎上發生,少數發生正常皮膚或黏膜的色素細胞。具體原因不明,多數認為與內分泌因素有關。并且外傷刺激,日光照射都有促發黑色素瘤的作用。
惡性黑素瘤臨床特征是黑痣增生形成腫物或潰爛。腫物一般呈黑色,最小的僅6-7毫米,大的可達幾厘米至十幾厘米,痛癢等癥狀不是很明顯,故易被人忽視。但絕不可輕視這“小不點兒”,它具有和其他癌癥一樣的生物學特性,具有易復發、易淋巴轉移的特點。而且“惡黑”惡性程度極高,一旦血行轉移,要比其他癌癥廣泛,且預后不良,死亡率高。
惡性黑素瘤主要分為惡性雀斑樣黑素瘤、淺表擴散性“惡黑”、肢端黑素瘤、結節性“惡黑”四型。肢端型黑素瘤,在“惡黑”中發病率最高,約占46%。此類型也是5年生存率最低(29%)的一型。惡性黑素瘤一部分為黑痣受刺激惡變而來;另一部分與黑痣無關,而與外傷關系“曖昧”。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肢端外傷后,有可能在1-2年內出現“惡黑”,也可以推遲到幾十年后才發病。
有文獻報道,有10%-60%的“惡黑”在惡變之前曾有創傷史。還有人統計,非洲的班圖人赤腳者,“惡黑”的發病率較穿鞋者高2倍。肢端黑素瘤還具有與其他類型“惡黑”不同的生物學特性,具有雙向生長模式,即水平放射狀生長和垂直性生長。故此瘤在原位生長的時間較短,很快向周圍侵襲,此時表現為色素斑的中央出現丘疹、結節,甚至呈疣狀或破潰,極易發生轉移,并且預后差。肉眼看上去,皮疹面積往往并不大,但有可能病情已發展到了晚期。
惡性黑素瘤雖然惡性程度高,5年生存率低,但不必談“黑”色變。惡變是需要一個過程的,由良性到惡性的發展過程可能需要幾年到幾十年,在這段時期是會有一定的臨床征象的,醫學叫它“危險信號”,如黑痣的顏色不一致,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有自覺癥狀,出現瘙癢、疼痛、紅腫、流水、經常出血、破潰或形成潰瘍;周圍出現衛星灶,即周邊2厘米內出現新的病灶;附近的淋巴不明原因腫大。如出現上述癥狀,常提示有惡變的可能。及早就就醫,可獲得很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相對其他部位的痣來說,手腳部位的痣一般經常受到刺激、摩擦,易遭受外傷,不可隨意自行燒灼或用針頭挑破。因為處置不徹底,殘存的細胞在這種不良刺激下,極有可能活躍增殖甚至惡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