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毛生

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對脊柱、脊椎、脊髓形態已有認識,而且對脊神經及行走于脊柱旁的交感神經用“經脈”一詞進行了論述。傳統醫學指出了脊柱和身體各器官的關聯。通過及時調整脊柱的“亞健康”狀態,可防止許多疾病的發生。
脊柱失穩會引起全身不適
中醫認為,“筋骨平衡”是脊柱健康的標志,筋在外穩定脊柱,骨在內支撐脊柱。從解剖學角度看,脊柱為身體的中軸,神經及血管伴隨之分布,如脊柱失穩、關節錯位,則壓迫其附近神經、血管導致臟器功能出現紊亂,從而出現一些身體其他部位或全身不適的癥狀,如椎動脈受壓會出現頭暈、視物模糊、站立不穩甚至暈厥等;交感神經受壓會出現血壓升高、頭痛、眼脹、視物模糊、耳鳴、聽力下降、心跳加快、心律不齊、心前區疼痛等交感神經興奮的癥狀等;受壓神經的節段可出現呼吸(經常感冒、咳嗽經久不愈等)、消化(胃脹、胃疼、消化不良、便秘、腹瀉等)、循環(胸悶、心慌等)及泌尿生殖系統(男的陽痿早泄,女的痛經、月經不調、宮寒等)的癥狀。
治療要注重整體
中醫學將脊柱平衡狀態的打破稱為“筋出槽”和“骨錯縫”,“筋出槽”是指筋的形態結構、空間位置或功能狀態發生異常改變,“骨錯縫”是指骨關節正常的間隙或相對位置關系發生了細微的異常改變,并引起關節活動范圍受限。兩者是脊柱退化性疾病發生的病機關鍵。
中醫學在脊柱疾病的認識和養護上,有獨特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方法。整體觀念包括:1.脊柱是個整體,包括頸椎、胸椎、腰椎和骨盆,腰痛可能影響骨盆,也可能影響胸椎甚至頸椎;2.脊柱和整個身體是個整體:如踝關節扭傷可以引起骨盆傾斜,從而影響到腰椎、胸椎、頸椎甚至導致寰樞關節失穩;3.整個身體和大自然、整個社會是個整體。比如,腰部受傷應該休息,如果繼續“搬磚”的話,可能導致腰痛加重。
建議多做雙邊平衡運動
辨證論治即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任何問題不可過度,如久視傷血、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肉、久臥傷氣。就脊柱而言,具體內容包括:1.枕頭。高矮合適,一般以自己的一個拳頭高為宜。2.床。軟硬合適,過軟過硬都不利于肌肉的放松。3.凳子。過高過低均不合適,以本人膝蓋高度為宜,最好后背有靠椅。4.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是督脈和任脈,如風門、風府、風池等穴位均怕風,所以有“神仙也怕腦后風”的說法。5.適當鍛煉。正常情況下,建議多做吊杠、游泳、太極等雙邊平衡的運動,如有不適,則需辨證。如頸椎生理曲度過大,可多做聳肩及低頭運動,如頸椎曲度變直甚至反弓,則需多做仰頭動作,如頭頸對抗及放風箏等運動;如腰椎生理曲度過大,可多做“腹部墊枕臥”及“抱膝滾”等運動,如腰椎曲度變直甚至反弓,則需多做“飛燕式”或“五點支撐”等腰背肌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