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投集團陜西新能源有限公司 石耀中
光伏發電作為一種代表性的新能源發電技術,選擇可再生的太陽能進行發電,不會消耗化石能源,也不會排放其他污染物,對于生態環境較為友好。光伏并網發電有別于離網光伏發電,可以精簡儲能環節,基于大功率點跟蹤(MPPT)控制系統,更加高效利用太陽能能源,并聯合使用集中管控技術、逆變器并聯技術等,合理開發和利用太陽能資源,起到補償無功、削峰、接收調度指令等功能優勢。因此,大力推行光伏并網發電技術應用實施是必然選擇。光伏并網發電技術并非一成不變的,正處于持續升級優化的狀態,可以創造更加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光伏并網發電系統,是我國電力行業發展的一項新生產物,極大地緩解了電力系統運行負荷,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對生態環境較為友好。光伏并網發電系統通過在建筑屋頂、荒漠或戈壁等環境設置發電系統,收集太陽能資源,保證太陽能資源充足下,實現光伏電池儲能[1]。DC/DC 是功率跟蹤器,能夠增強系統運行穩定性,實現光伏發電項目有效調度。DC/AC是逆變器,主要是為了保證光伏發電系統可以穩定、順利并網,與電網可靠連接。基于光伏并網發電系統,有助于減少電網運行負荷和傳統發電能耗、污染,增強電力系統運行穩定性,提升太陽能資源利用率,實現電網智能化發展目標。
一是合理化開發和利用太陽能資源,此類資源清潔可再生,不會消耗化石能源,而且也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同生態環境較為友好,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
二是分布式安裝,供電就地分散方式安裝,增強電網的進退靈活性,并且進一步增強電力系統的災害防控能力,實現系統負荷均衡,減少線路損耗,帶來更大的效益。
三是系統發電量和電網并入連接,基于電能儲存能源,相較于獨立光伏系統而言,成本投資減少大概約35%~45%,有效減少系統總體改造成本。另外,不需要設置蓄電池組,增強電力系統運行穩定性,降低故障發生概率和二次污染時間[2]。
四是具有調峰作用,光伏發電技術作為當前時代的前沿技術之一,受到世界各國關注和重視,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最主要的發電方式,呈現良好的發展前景。
在光伏并網發電系統中,一個重要技術要點即太陽能電池最大功率點,受到外界溫度和光照強度因素干擾影響。即便光照強度、溫度條件一致,光伏發電系統的輸出電壓、功率仍然會存在差異。基于功率點跟蹤控制技術,能夠在太陽能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下,結合光照強度促使太陽能電池輸出電能最大化,切實提升電力系統運行安全性和穩定性。跟蹤控制最大功率點電路方法多樣化,其中當屬擾動觀察、固定電壓以及增量電導等方法最為常見,根據現有研究成果,采用模糊和滑膜控制方法用于跟蹤控制最大功率點,實際成果較為理想[3]。該方法即便可以跟蹤調節光伏器件輸出功率,但也存在相應的弊端和不足,增強光伏器件穩定性和便捷性、輸出最大功率,則是目前光伏并網發電系統重點研究的內容。
在光伏并網發電系統中,分布式技術占據重要地位,可以實現電能合理分配,如果電力供應不足,通過大電網調節和交換,以此解決這個問題。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中包括了電路、保護裝置、太陽能電池組、電網接口以及集便器等元件。作為光伏并網發電系統核心裝置,太陽能電池組可以將太陽能資源收集、轉化為電能。逆變器裝置的功能是轉換直流電。在具體應用中,逆變器承載著形成交流負載功能,為電網系統提供電能支持。
在光伏并網發電系統中,逆變器靈活應用能夠滿足項目多樣化功能需求,促使太陽能高效收集、轉換和利用。逆變器通過直接或是間接方式控制系統電流,促進兩種控制技術融合應用,有助于提升系統控制效果。就逆變器的集群特性與控制來看,具體如下。
一是逆變器集群運行特性。逆變器并聯組合形式多樣,彰顯出獨特的集群特性,具體表現為諧波特性與系統效率特性。并聯逆變器的諧波特性,有多個三相逆變器并聯,同時加入LC濾波,重點考量電網阻抗因素。如果三相對稱,則選擇單向等值電路分析,通過建立單臺逆變器模型能夠綜合分析逆變器并聯情況,發現異常動態修改電網阻抗參數,確保逆變器并聯情況符合要求。隨著并聯臺數增加,諧波問題將會有所下降[4]。
二是逆變器集群并聯運行控制。并聯逆變器集群控制方式,有助于降低發電成本和電力系統運行效率。逆變器集群并聯運行控制方式集合了多個并聯逆變器,直流母線為共用,并且保證各集群直流母線保持相互獨立的狀態。從可靠性角度來看,系統運行中即便出現局部故障問題,其他部分仍然可以保持正常運行狀態,不會干擾到電站整體運行。如果出現通信故障問題,不需要立即停機,借助各單元特性動態化協調,支持系統正常運行。此時允許系統出現一定性能損失,不在最佳運行狀態。實際上,系統運行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可靠性和系統性能之間的矛盾沖突,要求做好二者協調處理。結合光伏系統特性優化設計控制系統,光伏電站控制系統架構如圖1所示,確保系統性能符合要求。控制系統有4 層,電站控制層是負責電網和電網之間的信息交互傳播,具有上傳下達的作用;集群控制層用于各逆變器運行狀態調節控制,實現集群優化運行;單元控制層的功能室用于單臺逆變器電壓、電流控制,同時也可以結合系統運行要求分散控制;時鐘同步層是用于各個逆變器內生成開關頻率同步時鐘,滿足PWM同步功能需要。

圖1 光伏電站控制系統架構
時鐘同步,在各控制器上設置專用通信端口,實現各逆變器選擇同一個時鐘信號。有觀點認為,可以基于普通串行通信協議,各控制器上維護同步信號,以此避免增加通信端口。但此種方法對通信的依賴性較強,消耗的通信資源較多,而且一旦發生通信故障則會導致控制器信號快速脫離同步。選擇并網逆變器集群同步時鐘信號產生方法,基于鎖相環鎖相電網電壓信號,遏制輸入信號噪聲大小,最終獲得輸入信號頻率。傳輸鎖相環輸出信號到鎖相倍頻器,獲得高頻時鐘信號輸出,觸發PEM信號生成,最后使用串行總線校準,保證控制器時鐘信號相同。此種方式不需要消耗大量的通信資源,即可實現時鐘信號同步的目標。
下垂控制是在缺少通信條件下使用,逆變器不是用于控制交流電壓,而是控制直流電壓和交流電流,所以要在直流側構造下垂特性。
光伏并網發電系統運行中,預測系統的發電功率,分析干擾系統正常運行的因素,并針對性地提出有效措施予以控制。具體的預測方式有直接預測和間接預測方式,有助于及時剖析影響產生的因素,精準預測并網發電功率,在提升系統轉換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預測系統功能時,要注重相關數據信息收集和處理,減少數據偏差,支持光伏并網發電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安保技術在光伏并網發電系統中應用,其本質目標是為了避免信息孤島情況出現而編制防護員,這樣在出現異常問題時及時主動保護系統運行。安保技術在應用前,組織仿真試驗來收集電網運行中的負載數據,預測判斷電網后期運行中出現故障的概率,有效控制逆變器,保障光伏并網發電系統運行穩定性。
某光伏并網發電系統項目總峰值功率3360Wp,同企業電網并接,如果電網斷電,該系統即可獨立為企業供電。通過研究計算,太陽能電池板設置在正向朝南,傾斜角度在25°~30°最佳,可以吸收到最大的太陽能輻射,發電量也最大。
一是電氣設備。光伏并網發電系統項目實踐中,其主要構成包括蓄電池組、太陽能電池、雙向及并網逆變器等設備。
二是系統運行原理。光伏并網發電系統將6 塊光伏電池串聯起來,借助二極管集線并聯12組串聯電池成為一組逆變器,直接將交流電并入到電網中,中間環節同蓄電池組、雙向逆變器連接。如果市電出現故障,及時切換蓄電池組來供電。太陽能電池正常發電時,可以同時為蓄電池組、雙向逆變器充電。蓄電池組充滿電后,太陽能電池發電電量直接逆變電網。另外,市電斷電,雙向逆變器會接收到失壓脫扣器脫扣信號,自動化啟動逆變器,借助蓄電池組為電氣設備供電服務[5]。
三是數顯監控系統。在該光伏并網發電系統項目中,建立數顯監控系統,其中有調速器、溫度與風速計、照度儀、數據線纜、終端控制設備以及控制器等設備。借助計算機終端設備實時顯示相關信息,并通過程序轉換界面來自由轉換電視或電腦終端界面。也可以直觀展現交流電壓、直流電壓、系統溫度、日發電量、氣象數據以及總發電量等信息,便于客觀、全面反映出光伏并網發電系統運行情況。
科技是不斷創新發展的,光伏并網發電系統各項技術也需要持續優化升級,其中電池儲備系統是未來技術優化升級的重要內容,應該優先選擇電能儲存時間長的太陽能系統,通過光伏發電模塊連接在一起,為后續光伏并網發電系統建設和完善奠定基礎。通過長期使用,借助光照電流驅動各類設備運行,并借助逆變器轉換直流電為交流電。
光伏并網發電系統的控制方式多樣,具體有雙環、滯環以及空間矢量PWM 幾種。雙環控制方法是基于電流、電壓等控制,合理化調節并網電流值,此種控制方法設計簡單,開關頻率相較于固定,如果開關頻率偏低,則會降低電流動態響應速度。滯環控制方法,快速響應電流,功率期間開關頻率波動大,輸出沒有特殊諧波,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系統設計難度。PWM 控制閥,是基于逆變器空間電壓轉換實現控制,屬于新型控制方式,在提升直流電壓使用效率方面優勢鮮明。
伴隨著我國光伏并網發電系統優化升級,將會有更多新技術和新設備應用其中,在提升光伏并網發電系統運行效率同時,合理化解決系統切換問題,擴大應用規模,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基于光伏并網發電系統可以實現太陽能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電網安全連接,在滿足電力需求同時,有效減少電網運行負荷,支持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