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約記者 朱雙玲 ■ 朱維佳 袁志鵬



冬日暖陽,萬物冬眠,可在平遠縣差干鎮、仁居鎮等地漫山遍野的竹林連成竹海,在陽光照耀下,青翠欲滴,景色怡人。仁居鎮五福村村民謝遠芬隔天就要雇人到竹山上為砍竹,然后運到不遠處的勝森竹制品。
不遠處,勝森竹制品廠生產車間內,機聲隆隆,一條完整的生產線上,工人們正忙碌地將毛竹斷料、開片、沖條、篩選,多道工序下來,將竹條制成品成型。
近年來,平遠發揮本地竹木資源優勢,鼓勵一些退出木材加工的企業轉型竹制品加工,吸引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形成了資源開發、產業升級、林農增收的良好局面。
走進仁居勝森竹制品加工廠,伴隨著流水線上機器的轟鳴聲,工人正熟練的對竹子進行切割、劈絲,一片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老板謝忠揚告訴記者,地處平遠北部的仁居、差干、八尺等地山多,遍植綠竹,連綿起伏的萬畝竹海成為當地最寶貴的資源。去年3月,他和合伙人創辦勝森竹制品加工廠應運而生。加工廠主要生產綠色環保的竹簽、竹筷半成品,然后再出售給上游企業生產成品。“現在公司已走上正軌,年可吸納毛竹2萬噸。”謝忠揚說。
“以前,毛竹只賣三四百元,現在可以賣750元。”剛剛卸完一車竹子的謝遠芬笑瞇瞇地說。“今年我家毛竹收入上百萬元,除去人工、運費等,純收入超過10萬元。”砍了大半輩子毛竹的謝遠芬沒想到,以前上山砍竹子的收入只夠溫飽,自今年3月鎮里開辦了竹制品加工廠后,僅10個月的時間毛竹收入就翻了一番。
鋸竹、分選、破竹、沖坯……一根根細長竹絲就出來了。然后,搖身一變成了筷子、香簽、燒烤簽等。在平遠縣差干鎮新嶺村的新順竹器工藝廠里,機器轟隆,工人忙碌,老板謝劍鋒正忙著接單、下訂……
2019年,謝劍鋒投資170多萬元購置了鋸竹機、選筒機、破竹機、拉比機、數控精切機、拋光機等設備辦起新順加竹器工藝廠。“公司主要生產一次性筷子、燒烤簽等產品,產品除了銷往大灣區,還出口到泰國等地。”謝劍鋒說,每月可加工竹子近千噸,通過拉長產業鏈有效解決平遠、江西、福建等地的竹子銷售難題。
臨近中午,記者來到位于平遠縣城河陂水側的平遠創藝竹制品有限公司。雖說快到午飯時間,但工人們仍然在緊張生產。“這些下午就要出柜,全部出口至印尼。”負責人許錫良說。因為平遠周邊竹子多,去年8月,他從木業轉至竹制品加工,專門承接下游生產的半成品,生產形勢一直看好。今年,公司已出口各類產品1500噸,創匯3000萬元。
據悉,近兩年在平遠,像謝劍鋒、謝忠揚、許錫良這樣辦生產各類竹產品的小企業還有不少,這些竹制品加工企業不僅解決了縣里“竹多價賤”的難題,還吸引了周邊江西、福建等地竹農供竹。初步形成了集毛竹撫育、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綜合產業鏈,毛竹產業逐漸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