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發平

“南山木,北山竹?!边@是在革命老區始興經常能聽到的一句俗語,意思是始興的南部山區盛產木材,北部山區則盛產毛竹。
其實,始興太平鎮北山地區不只盛產毛竹,在上世紀革命戰爭年代,那百里綠色屏障,還是中國共產黨革命武裝在始興的主要活動區域。漫山遍野的青青翠竹間,茫茫竹海里,革命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難以忘懷的紅色印記。
北山地區有兩個新屋場村,一個屬于小北山湞江村,一個在大北山奇心洞村。革命戰爭年代,兩個新屋場都不約而同地為革命事業抒寫了自己的精彩篇章。
紅軍長征后,始興劃歸湘粵贛邊區游擊根據地范圍。1935—1937年間,湘粵贛紅軍游擊隊在北山一帶活動時,在奇心洞新屋場圍樓駐扎生活了一個多月。期間,當地村民積極為紅軍游擊隊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方便,還冒著各種危險,做好隱蔽掩護、傳送情報等工作。同時,動員年輕人踴躍報名,積極參加紅軍游擊隊,壯大了革命隊伍。
1945年5月4日,始興縣國民兵團獨立分隊隊長鄭屏率隊起義,他率領30多人的起義隊伍到沈所外營村,與風度隊會合,壯大了始興抗日力量。5月11日,吳新民等人率領這支抗日武裝力量轉移到北山,與老黃塘唐勝標的抗日自衛隊會師。大家一致同意,成立“始興人民風度抗日自衛大隊”。5月13日,經中共北江特委路東工委書記謝永寬批準,以風度隊和鄭屏隊為主力,聯合北山兩個自衛隊,以及澄江、頓崗、八約、外營等鄉村自衛隊500多人,在湞江村新屋場召開會議,成立“始興人民風度抗日自衛大隊”(簡稱“風度大隊”)。從此,風度大隊公開舉起了抗日旗幟,更加堅強、勇敢地打擊日軍和國民黨頑固派。這支始興人民的抗日武裝,因戰果卓著,被譽為“粵北人民抗日斗爭的一面旗幟”。2018年3月,風度大隊成立遺址湞江新屋場村,被命名為始興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20年,該遺址又納入“始興華南敵后抗戰遺址群修繕與展陳”規劃。兩個新屋場村的光輝事跡名留青史,被人們永遠銘記和懷念。
北山地區毛竹資源豐富,山上有許多村民做紙的紙廠。這些紙廠地處深山密林,條件簡陋、生活艱苦,但在革命戰爭年代,也是御寒擋雨、隱蔽藏身的難得場所。不少革命志士,甚至在那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945年8月底,東縱、珠縱北上部隊在行軍途中,因遭到國民黨部隊的圍追堵截,戰斗頻繁,傷病員增多。加上水土不服等因素,有100多名傷病員傷勢加重,不能隨隊繼續北上。善良可親的奇心洞人民,把他們安置在深山紙廠里隱蔽,并與部隊裁減的非戰斗人員一起護理。9月19日凌晨,探知情報的國民黨187師圍攻紙廠。雖然雙方力量懸殊,護理人員和傷病員英勇不屈,拿起武器與敵軍殊死搏斗,相互掩護往外沖,大部分人員沖出了包圍,隱蔽在深山密林之中。但是,有38名傷病員,因傷病太重無法行動,慘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烈士的鮮血染紅了紙廠。
1945年9月上旬,東縱、珠縱北上部隊的另一支隊伍,在政委黃業帶領下,從江口總甫渡湞江向北挺進。其中的鄔振強主力中隊,分兵攻打新莊水敵鄉公所,取得勝利撤退時,被駐守在周田的國民黨軍追擊。鄔振強率隊沉著應戰,邊打邊退。隊伍于晚上到達茶坪,才擺脫敵人的追擊,隱蔽在莫屋紙廠。關鍵時刻,當過敵自衛隊員的副中隊長朱子奇投敵叛變,引來敵人包圍紙廠。鄔振強發現敵人后,立即組織火力掩護突圍,戰斗甚為激烈。隊員們幾次往門外沖,都因敵人火力大猛,而退了回來,隊伍遭受一定傷亡。此時的鄔振強知道朱子奇叛變了,但他沒有自亂陣腳,反而更加沉著冷靜,鎮定指揮2個小隊長帶隊往外沖,自己則帶機槍班掩護。當戰友們都沖出重圍,殿后的鄔振強卻不幸被敵人擊中,壯烈犧牲。
1945年9月下旬,東縱、珠縱北上部隊到達北山寶豐村,受到村民的熱情歡迎和接待。根據中共廣東區委指示精神,政治部主任楊康華主持召開休整動員大會,對北上行軍戰斗進行了總結,表彰了先進,提出了新的戰斗任務。同時,對部隊進行了精簡整頓,將一部分干部和非戰斗人員,分流到國統區的廣州、韶關等城市開展地下工作,隊伍和領導機關到粵贛邊界山區,建立五嶺革命根據地。休整期間,部隊向當地群眾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和政策。幾天后,他們與村民揮手告別,邁著堅定的步伐,繼續向大余嶺腹地挺進。
始興淪陷后,1944年冬,國民黨縣政府、縣黨部等機構遷往清化地區,國民黨自衛隊中隊長曾某則率領他四五十人的隊伍,逃到遠離縣城的北山上臺村。他們害怕日軍,對老百姓卻如狼似虎,經常到上臺、馬眼、老黃塘等附近村莊竄擾搶劫,魚肉人民,無惡不作,老百姓恨之入骨。鄧良漢等決定圍殲反動自衛隊,鏟除這個欺壓百姓的惡瘤。經過周密的部署安排,1945年3月30日,鄧良漢、唐勝標、朱光榮聯合老黃塘、棠加村、埕坪、俄井、馬眼等村莊的聯合抗日武裝200多人,奔赴上臺村,在上臺村民的協助下,將駐扎在林氏宗祠的自衛隊團團包圍。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打死敵人十多人,大多數被俘,繳獲槍支、物資一批,摧毀了反動自衛隊,狠狠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這一仗,打出了北山抗日自衛隊的聲威,反動的地方武裝再也不敢踏足北山半步,連日軍也聞風喪膽,從此再也不敢越過湞江北岸。
今天,沿著蜿蜒盤旋的公路,緩緩行駛在北山五十公里毛竹長廊,隨處可見竹子依山而生,層層疊疊,郁郁蔥蔥。微風吹過,綠色蕩漾,竹海茫茫,竹聲濤濤,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此情此景,我們更應該記?。航裉斓臍q月靜好,是當年有人負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