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李建國
“愚公能移山,咱們也能干出樣子來?!痹谖业睦霞?,人們遇到困難時,這句話往往成為大家的口頭禪。
我家住在王屋山腹地,這里是愚公移山精神的發源地,我是聽著愚公移山的故事長大的。
勞動創造奇跡,堅持就能成功。千百年的傳承中,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愚公移山精神已融入老家人的血脈。他們篤定地認為,再難的事,只要有信心、堅持做,就能成功。
在老家這片土地上,人們用勞動創造奇跡、書寫榮光。

“要學老愚公,即使一天打兩寸,咱們也要劈開大山,把沁水引過來?!睘楦淖內彼疇顩r,1965年起,老家人歷時20余年,在崇山峻嶺間用鋼釬、鐵錘開挖愚公渠,建成2000多千米的總干渠和配套渠,滋潤農田40余萬畝。
“咱們這代人修不好路,就讓子孫后代接著干。”上世紀80年代,在海拔近1500米的王屋山水洪池村,7名共產黨員組織全村僅有的48名勞力,如螞蟻搬山一樣,用10年時間打通了一條長13.5千米、寬4米的出山路。
“愚公挖山不止,我和子孫栽樹也不能停。”朱元英老人說。40年來,他帶領兒孫在王屋山間栽樹百萬株、造林2000多畝,讓荒山變成林海。
當然,在勞動創造奇跡的過程中,電力人也從未缺席。
“那時我們有個口號,叫‘愚公精神辦大電’。大家說就是10天立一根桿,也要把電辦起來。”在王屋山區220千伏愚公變電站,回想電力發展歷程,耄耋之年的國網濟源供電公司退休職工李德瑚感慨地說。他說60年前建設王屋山區首條輸電線路時,施工人員肩膀磨爛了,衣服被荊棘扯破,但大家毫不退縮,歷時一年多完成了任務。
風餐露宿,肩扛手抬,鑿壁立桿,懸崖放線。濟源山區面積廣、地貌復雜。近70年來,電力人一茬接著一茬干,先后建成40座變電站、320條輸配電線路,用優質電能扮靚大地、璀璨原野。
“古時候有‘王屋亮天燈’的傳說,電力人讓傳說變成了現實。山區的每座變電站其實都是‘愚公變’,都是用堅持不懈的勞動換來的?!崩畹潞髡f。
奇跡是勞動者創造的。愚公渠、愚公路、愚公林、愚公變,這些刻在大地上的鮮活符號,承載著生生不息的愚公移山精神,承載著偉大的勞動精神。
這精神,在歲月洗禮中熠熠生輝,也必將在永續傳承中創造出更多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