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飛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 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 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寶藏,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 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表現形式。我們的非遺精品也讓世界感受到了中國傳 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大家知道自己的家鄉有哪些非 遺項目嗎?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 文明古國,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 遺產,主要分為民間(口頭)文學、傳 統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傳統禮 儀、節慶等民俗、傳統體育和游藝 等。以江蘇為例,民間文學類的非遺 項目有鎮江白蛇傳傳說、無錫梁祝 傳說、鹽城董永傳說、蘇州吳歌等; 民俗類非遺項目有端午節、秦淮燈 會、溱潼會船等;傳統音樂與曲藝類 的非遺項目有古琴藝術、江南絲竹、蘇州評彈、揚州評話、南京白局等; 傳統工藝美術類有南京剪紙、桃花 塢木版年畫、蘇繡、揚州玉雕等;傳 統技藝類非遺項目如中國雕版印刷 技藝、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南 京云錦織造技藝、宜興紫砂陶制作 技藝等。
每一種非遺項目都是歷史發展的見證, 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如作為 南京重要的民俗活動的秦淮燈會,是流傳于 南京地區的扎燈、觀燈、買燈、玩燈、鬧燈的特 色春節文化活動。南京有“秦淮燈彩甲天下” 之美譽,秦淮河懸掛花燈的畫舫也隨之蜚聲 天下。在舉辦秦淮燈會時,民眾為了祈求風調 雨順、家庭美滿和天下太平,通過燈會營造 “萬星爛天衢,廣庭翻人潮”的美好意境,已成 為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節慶 民俗活動的一大品牌。
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如何保護和發展呢? 我們可以通過拓寬對外宣傳展示渠道,結合 傳統節日、文化遺產日等重要時間節點,依托 對外交流展會、媒體推介等平臺,讓國內外群 眾了解非遺,認識非遺。如今年的蘇州主題日 活動在紐約林肯藝術中心開幕,向世界展現 昆曲、評彈、蘇繡等最具特色的非遺項目,讓 世界友人感受蘇州溫婉典雅的“江南文化”之 美,體驗中國傳統習俗,共慶新春佳節。又如頗有特色的第四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非 遺展活動,緊扣“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發展理 念,以“非遺+旅游”“非遺+科技”“非遺+文 創”跨界融合的方式,精選運河沿線近千件非 遺作品參展,集中展示大運河沿線非遺保護 最新成果。其中深受年輕人喜愛的“炫非遺” 主題版塊圍繞“非遺+科技”,利用混合現實、 虛擬成像、互動感應等技術,打造“非遺之家 元宇宙體驗”“數字非遺混合現實體驗”與“運 河非遺數字長廊”,將傳統文化與數字科技相 融合,生動有趣地傳播運河沿線城市特色非 遺項目。
我們需要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普及 力度。積極推動非遺進校園、進景區,推動將 非遺融入國民教育體系,探索社會各界支持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渠道、平臺和方式。非 物質文化遺產必須融人當代社會,特別是活 在當下青少年群體中,增強全民參與感、獲得 感和認同感,才能持續煥發生命力。
同學們,讓我們現在就去關注身邊的非 遺吧,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歷史,讓非遺傳承釋 放新活力。
(作者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