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竹青
春暖花開,草木蔥蘢,五月的上黨大地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五一期間,在長治市上黨區振興新區振興村記者看到,不少中小學生在研學基地里制陶器、磨豆腐,體驗傳統農耕文化研學項目。“初心園”內參觀者絡繹不絕,游客徜徉在這美不勝收的景致中,感受著振興村的人文魅力。
從一個只有850多人的小山村,到合并相鄰3個村莊,走共同富裕之路;從一個依靠能源發展的小山村,到工農商學游一體發展,振興村成為鄉村振興的樣板村。現在農業人口達到2309人,振興集團還有2000多名職工。
近年來,振興村將傳統文化、美麗夜景及民俗演繹有機結合,通過文旅融合、旅商互促等方式,不僅讓游客感受到鄉村濃郁的煙火氣,還為本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平臺和致富機會,實現了社會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為了農業能更好地服務于旅游發展,振興村按照農業觀光、農事體驗、蔬果采摘、農藝博覽等功能,采用“公司+農業+農戶”的形式,統一規劃、分片承包、自主經營。目前,振興村已建起特色化農莊6處、規模化種植基地3處、農藝博覽園3處。
振興村還以“農業+科技+文旅+研學教育”為理念,打造了集知識性、科技性、觀賞性、趣味性、體驗性于一體的農業科普體驗園。通過“自然探秘館、瓜樣世界館、耕讀學堂館、魚菜共生館”四大主題創意場館的建設,讓游客置身于生態創意的環境中,感受農業的智慧、農業的魅力。
同時,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制造業,新推出振興村手工粉條、手工豆腐、豆腐皮、豆干、香醋、振興酒、礦泉水、葵花油、小米、小雜糧等20余個品類。
鄉村旅游的發展,集聚了大量人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使更多城市的目光開始關注鄉村。借助這個平臺,振興村積極推進農產品加工制造業和小景點、酒莊、城鎮住宅的開發建設。核心景區的秋千園、拓展訓練基地、跑馬場、民俗酒店全部由企業投資建設。同時,可容納160余家商戶的上黨印象商貿一條街也全部對外營業。
在現代農業體驗園內,村民關艷霞和姐妹們正精心打理著體驗園里的綠植和花卉。她對記者說,她今年30多歲,看到村里蒸蒸日上的景象,毅然選擇在家門口就業,每個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
隨著夜市經濟發展,游客增加,也讓步行街小木屋的商戶們喜上眉梢。在這里經營生意5年的郝旭峰,去年受疫情影響小店沒有經營。但今年春節,他的小店一晚上的流水就達到3萬多元。“生意很不錯,收入可觀,我們也不知道揉了多少面,都數不清了。”郝旭峰說。
為確保鄉村旅游獨有特色,豐富吃住游購娛的旅游產品體驗。振興村推出吃農家菜、住農家屋、購農產品、體驗農事活動等旅游項目,先后鼓勵農民開設農家樂70余戶、民俗酒店6處和可容納500人就餐的生態酒店一處。
村民賈志林說:“自從搞起鄉村旅游,村里一年比一年好,游客非常多,老百姓開起了農家樂,賣個飯,賣點水,我們增加了不少收入,生活越來越好。”
產業興,鄉村“旺”。依托產業優勢,振興村在研學、培訓、旅游、康養等新產業的培育壯大上持續發力。振興小鎮的品牌效應持續增強,“振興不夜村”、長治市上黨區鄉村振興人才培訓中心、長治市中小學生研學基地等一批特色項目落地壯大,使振興村形成了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