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曦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論述,在哲學語境中鮮明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本體論維度上遵循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及社會歷史趨向和主體選擇的辯證統一;在方法論維度上科學運用唯物辯證的根本方法,遵循系統建構的思維方式、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一以及對立統一的矛盾分析法;在價值論維度上以人民為中心為價值尺度,堅持民主為了人民、民主依靠人民、民主成效由人民評判。
在世界統一性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哲學表明“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且這種物質統一性是建立在客觀實在基礎上不斷發展的、多樣性的統一。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強調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想問題、辦事情、求長遠的理論基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論述不僅立足于主要矛盾變化的實際,還體現了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趨勢中對民主理念、形式和實踐的主體選擇。
第一,立足于人民對民主政治的新要求新期待。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基于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政治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不再局限于物質需求,轉而關注物質和精神相協調的綜合需求。有序參與政治生活是人民滿足精神需求的重要內容。隨著人民民主素養和民主意識的提升,人民期待更加多元的民主渠道,更加豐富的民主內容以及更加及時的民主反饋,促使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出場。
第二,基于歷史文化傳統進行主體選擇。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強調遵循物質世界客觀規律的同時,還注重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在社會歷史領域中表現為社會歷史趨向和主體選擇的辯證統一。民主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世界上每個地方,基于不同意識形態的政府,如果需要的話,都試圖用民主來裝裱他們自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但中國有自己的“民主故事”,這體現了主體選擇的不同。西式民主產生于反封建專制的資產階級革命,目的在于維護資產階級的權利,因此實質上是基于資本所有者需要的“金錢民主”,窮人享受的民主只是形式上的。中國的民主產生于反帝國主義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斗爭中。因此,民主是基于“人民需要”的、廣泛的、多數人的民主。
“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方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論述深刻把握了系統建構的思維方式,充分凸顯了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一,鮮明體現了對立統一的矛盾分析法,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遵循和發展。
第一,運用系統建構的思維方式。唯物辯證法認為,整個世界是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和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系統,要求我們不僅要立足于整體看系統,還要看到系統各要素、各層次的有機協調。全過程人民民主體現了時間的連續性,內容的整體性,運作的協同性和人民參與的廣泛性,彰顯了完整性、集成性的系統思維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三個“全”字體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的系統性特征。“全鏈條”指的是人民民主權利的實現不僅體現在選舉環節,還體現在協商、決策、管理和監督等各個環節。如果人民只有在投票時受歡迎,投票后遭冷落,那“這樣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全方位”指的是要將人民意志體現到黨和國家各個層級的工作上來,要落實和滿足人民群眾各個方面的權利和需求;“全覆蓋”指的是人民民主不僅體現在政治領域,還應體現在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領域。
第二,堅持內容與形式的辯證統一。唯物辯證法認為萬事萬物都處于聯系和發展的過程中,而事物的聯系發展要通過一系列基本環節才得以實現,內容與形式就是基本環節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講話中論述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豐富內容,其本質概括成一句話就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依托于各種外在形式表現出來,即制度體系。首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誕生之日起就致力于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利,并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協商民主是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協商民主是中國特有的民主形式,通過推進多部門、多團體、多組織協商,搭建各種協商平臺,實現眾人的事情眾人商量,在求同存異、構建共識的過程中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最后,“基層民主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體現。”人民群眾能夠很好地在基層組織起來,是國家政權的基礎。基層群眾通過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等自治方式,依法行使民主權利,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的重要表現形式。此外,通過愛國統一戰線凝聚社會各界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應有之義。
第三,堅持對立統一的矛盾分析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這一重要論述正是科學把握矛盾對立統一性的體現。首先,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相統一。這是中國式民主的獨特優勢,與西式民主有著本質區別。西式民主過分囿于民主過程的票決環節,選舉時熱鬧,選舉后平靜,民主過程和民主成果斷裂。中國式民主不僅超越西式民主的選舉環節,將民主置于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全過程,更置于人民的權利得以實現的成果中。其次,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相統一。程序民主從“實現民主”出發,強調民主的目標與價值,實質民主從“如何民主”出發,強調民主的途徑和機制,二者是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缺少一個都會陷入民主困境。再次,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相統一。直接民主指人民直接參與政治活動和公共事務的管理,間接民主指代議制民主,即人民通過選舉代表來代替自己行使國家權力,二者的統一是依據我國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國情采取的符合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實現形式。最后,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處于對立統一的關系中,不可分裂開來。全過程人民民主始終把黨的主張、人民意愿和國家意志緊密結合在一起,使三者成為目標一致、利益相同的有機整體。黨通過走群眾路線獲取人民群眾的真實想法并進行整合處理,形成代表絕大多數人民利益的黨的主張,最終通過民主立法上升為國家意志,有效實現了黨、國家和人民意志的同心同向。
馬克思主義價值論以徹底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基礎考察價值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主制中,國家制度本身只表現為一種規定,即人民的自我規定”,這正是民主的價值屬性,意味著國家制度應以人民利益為價值旨歸,以人民為主體力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論述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尺度。
第一,民主為了人民,民主依靠人民。唯物史觀依據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人的實踐本質,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更確定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底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這正說明了人民民主為人民、人民民主靠人民。首先,民主為人民服務。民主不是用來擺設的裝飾品,是切切實實、高效協調為人民解決實際問題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北京市區人大代表換屆選舉投票時強調要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在關于人權事業的講話中強調“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論述全過程人民民主時再次強調“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等,這一系列講話都體現了民主為人民服務。其次,民主依靠人民。群眾路線是黨想問題辦事情的根本政治路線,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工作路線。民主的實現要靠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集群眾之智慧,聚群眾之力量,同時還要深入群眾進行調查研究,傾聽民聲、問計于民。如作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生動實踐的基層立法聯系點,在收集民意時要依托廣大社區群眾擔任網格員和立法信息員,其中不乏熱心社會服務和法治工作的人民群眾。
第二,堅持以人民利益為根本標準的價值尺度。價值尺度指在實踐中以是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作為評價標準。馬克思主義價值論認為,主體的需要在現實中常存在差異或矛盾,因此必須確立一個根本標準,即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需要。全過程人民民主以人民利益為根本評價標準,堅持民主成效由人民評判。首先,民主不民主關鍵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的真正落實不局限于投票權,更要看廣泛參與權;不局限于對人民的口頭承諾,更要看這些承諾是否實現;不局限于有什么樣的法律和制度,更要看這些法律和制度是否執行;不局限于權力運行程序的民主,更要看運行的過程中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監督等。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番話表明,人民有無廣泛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人民的利益有無得到實現,人民的監督有無貫穿權力運行的全過程是衡量民主成效的主要標準。質言之,根本評價標準在于人民的需要和利益。其次,民主不民主應“由這個國家的人民來評判”。民主是全人類追求的共同價值,但各國的民主形式各異,因此不能以單一的標尺去衡量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民主成效,更不容許外部少數人來蓋棺定論。穿鞋之人方知鞋子合不合腳。因此,判斷一個國家民不民主,這個國家的人民作為切身實踐、切身體會的主體,最有發言權。
基金項目:2022年安徽省委黨校(行政學院)系統重點課題成果(項目號:QS2022073)
(作者單位:中共蕪湖市委黨校(蕪湖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