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程
在國有企業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企業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企業文化發展存在著緊密聯系。增強國有企業文化建設必須遵循黨對國有企業在政治上的領導,并嚴格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建設好、發展好企業文化,實現以文強企,推動國有企業沿著正確的方向砥礪前行,不斷做強做優做大,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助力國民經濟平穩運行。
第一,國有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要支柱。自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就肩負著推動民族復興、國家全面發展的歷史使命,在此前的幾十年里,國有企業始終靠著堅定不移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才有了今天不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因此,國有企業代表了國家的毅力與精神,始終體現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與優越性,增強國有企業文化不僅能夠有效推動企業自身的建設與發展、增強核心競爭力、綜合實力,同時也是開拓國際市場、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舉措。第二,“走出去”的企業必然要面對與國內不同的政治體系、文化背景、發展環境和輿論體系。這種差異不僅天然客觀存在,還表現出差異性、多樣性、復雜性特點,給企業跨國生產組織、經營管理,市場開拓、降本增效等諸多方面帶來一定的風險、挑戰和壓力。
目前,在國企和國企文化建設蓬勃發展的過程中,一些黨務工作人員的政治素質、實踐本領、工作能力與新時代黨建工作總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和不足,一定程度上會受傳統思維模式、傳統工作理念的影響,將自己的主要工作任務仍然定位為收繳黨費、組織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弘揚社會主義文化、發文發報等,并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創新工作內涵與工作方法,因此也就無法與時俱進地開展思想政治引領工作。而且,盡管部分黨務工作人員敢于創新,自我突破,已經形成了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轉換工作方式的新意識,但是大多數人往往無法把握工作重心,致使傳統社會文化建設流于形式,與實際工作目標往往脫節,未能相互融通、同頻共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與企業文化建設的融合與作用發揮。
對于國有企業來講,是政治屬性、經濟屬性、社會屬性的統一體,三者相互聯系,不可偏廢其一。但在實際經營過程中企業將更多的工作重心和精力放在了推進深化改革、加快轉型發展、提升經濟效益、提高發展質量等工作中而不是文化建設的有序推進。與此同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發展完善的歷史背景下、在不斷健全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體系的大環境下,企業黨政部門及黨組織的職能職責也出現了相應的轉變,而且企業在進行實際職能管理時,國有企業黨組織與民營企業黨組織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也造成了企業職能機構設置和職責定位上形成了模糊邊界,并由此導致與企業文化建設的融合工作遭遇了很大的障礙。
總書記指出:“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近年來,中央政府與各級地方政府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深化改革,苦練內功,提質增效,也是為了保證國有企業在新時期新經濟發展背景下,能夠持續發揮國有企業的行業引領作用以及對國家經濟建設的全面助推作用,文化建設也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國有企業在文化建設、文化提升的同時,也應當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堅定不移地站穩國有企業的身份與立場。對于國外企業在文化建設上的成功經驗應當借鑒學習、消化吸收,但更需要立足中國具體國情以及國有企業的特殊社會身份與地位,堅定不移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于企業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要始終高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國企責任的大旗,準確把握因為國情不同、政治立場不同而帶來的文化建設側重點上的不同,堅決貫徹國有企業應有的身份與立場。
現代企業想要獲得長足的發展,實現全方位高質量發展,不僅需要嚴格的制度管理與流程規范,同時也需要企業文化將各項制度融入企業員工的思想與行為當中,從而更好地發揮凝聚人心、匯聚合力,激發干事創業的主動性、積極性的作用,這就是現代企業高度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一些企業在增強文化建設的同時,沒有能夠把握好制度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在不斷滿足員工需求、重視員工訴求的同時,沒有能夠正視堅持企業基本規范與制度的重要性,從而導致制度與文化出現失衡。因此,國有企業在文化建設及文化提升的工作當中,必須以企業制度為根本、以企業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突出地位與作用為基礎,來進行企業文化建設與文化提升的探索與實踐。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和企業文化融合發展可謂是時代發展必然趨勢,也是促進國有企業得以長遠發展的關鍵,所以,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充分意識到兩者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并且通過多樣化措施來促進兩者融合發展,這樣才能讓國有企業在激烈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作者單位:晉能控股集團黨委工作部)